異常情況
|
排在第1位的豐田汽車是純粹的民營企業,這值得慶倖,而第2位至第5位均為通信公司。雖然將孫正義領導的軟銀和稻盛和夫創建的KDDI視作國有企業並不恰 當,但追根溯源,KDDI的母體企業之一是曾為特殊法人的原KDD,而軟銀也是在收購原日本國有鐵道系統的日本電信旗下業務後才進入通信市場的。此 外,NTT和NTT DoCoMo則脫胎于原日本電信電話公司,這2家企業無疑是舊國有企業。
在日本要進入移動通信領域,需要獲得電波分配和業務許可,也就是政府的授權。可以說,這遠遠不是只要申請任何企業都能涉足的自由市場,而是政府控制的壟斷市場。
將目光轉向第5位以下的企業,「國進民退」的印象將更加明顯。除了位居第6位的本田和第10位的松下,第7位的國際石油開發帝石公司就是原石油公團系統的政策性公司,而最大股東如今依然是經濟產業相。來自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空降高管也大有人在。
排在第8位的日本煙草產業公司為原專賣企業,最大股東為日本財務相。而第9位的JR東海是原日本國有鐵道,雖然目前已經完全民營化,政府持股為零,但包括東海道新幹線在內,該公司的主要資產基本完全繼承自原日本國有鐵道。
當然,任何國家都存在公益企業,而在業務屬性方面,這種企業和政府也易於產生特別的關聯。同時,也存在像軟銀和日本煙草產業那樣,積極在海外進行收購、活力甚至好于普通民營企業的公益企業和國有企業。
日本民營企業不爭氣?
即便如此,在排名前10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多達7家是不是也太多了?在正在舉行談判的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中,廢除國有企業優惠已經成為談判議 題。其意圖似乎是對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新興市場國家政府的行動加以制約,但日本是不是也無權對他國事務說三道四呢?亦或是民營企業不爭氣,結果才發生了「國 進民退」現象?不論如何,這都不是積極現象。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條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