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6, 2013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雷曼危機5週年全球股價上漲20%

2013/09/16
2008年9月的雷曼危機到9月15日迎來5週年。顯示世界整體股價動向的MSCI世界股票指數(以下簡稱MSCI指數,以美元計算)在11日已經創出約 5年零3個月以來新高,比金融危機之前上漲約2成。美國經濟呈現復甦態勢,而日本股市也以自民黨上台執政為契機轉為了上漲。不過,新興市場國家卻出現了異 變跡象。主要國家央行的資產規模在5年裏擴大至2倍,如何擺脫對央行的依賴成為了各方關注的焦點。

 
MSCI指數在金融危機後曾下跌超過4成,但由於受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和中國4萬億元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的推動,轉為了復甦態勢。MSCI指數在2010 年11月已經超過危機前的水平,但歐洲債務危機導致MSCI指數上漲乏力,而隨著歐洲風險日趨平息,風險資金已經開始流入股票市場。

 不過,觀察5年來的股價復甦力度可以發現各國差異明顯。除了住宅市場已經觸底、同時頁岩氣革命不斷發展的美國之外,德國和韓國的漲幅也比危機前上漲了3成以上。

  另一方面,由於大規模財政刺激導致過剩設備投資,同時增長正在放緩,中國股市持續低迷。而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受過剩資金外流預期的打擊,股價處於低迷狀態。在危機後,新興市場國家曾對世界經濟構成支撐,但已開發國家正再一次成為火車頭。

  日經平均指數已經比雷曼危機前上漲18%,但仍然落後於其他主要國家。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主板,恢復到危機前水準的股票僅為約6成。在海外企業收購方面領跑 的企業發展迅猛,軟銀的總市值已經迅速躍居僅次於豐田汽車和三菱日聯金融集團的第3位。另外,在智慧手機時代動作緩慢的松下和索尼則已經從前20名中消 失。

  曾推動市場擺脫金融危機的日美英歐4大央行的資產規模在最近5年裏已經擴大至2.2倍,達到約9.4萬億美元。這是因為,各國央行採取了通過從民間購買債券等資產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的量化寬鬆政策。

  曾引發危機的美國將站在已開發國家央行的前頭,尋求退出量化寬鬆,但由於過剩資金的流出,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和金融市場正在動搖,走向金融正常化的道路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2013/09/03
編者按:2008年的襲擊全球的金融危機在9月已經過去5年,這場被稱為「百年一遇」給世界格局帶來了怎樣的影響?日經中文網刊登連載《危機5年》……

  「我們的車憑藉質量榮獲了8個獎項。贏得這一榮譽的是員工」,在汽車之城——美國底特律,通用汽車(GM)總部今年夏季挂起了一幅巨大的標語,似乎在強調重振旗鼓的決心。

通用汽車總部所在的底特律
5年前。雷曼公司破產第二天的9月16日,通用汽車董事長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oner)在創業100週年的致辭中表示出了危機感:「在過去100年裏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在這100小時內世界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汽車 產業銷售額的三分之二依賴於汽車貸款。如果通貨緊縮勢頭加速,那麼帶來的打擊將無法預測。瓦格納的預感不幸而言中。通用汽車在第二年6月破產,一度被收歸 國有。

  雷曼危機成了堪稱為「大斷層」的巨大變化的起點。信用膨脹拉動下的美國經濟繁榮局面迎來了轉機,必須探索新的經濟增長模式了。

  2010年秋季,通用汽車實行國有化之後1年多時間完成了股票的重新上市,但其表現與曾經的通用汽車大相徑庭。「以金融支撐為前提條件的通用汽車經營 模式走到了極界」,今年夏季美國政府汽車業重組專家組原首席顧問Steven Rattner(61歲)回憶往事時這樣說。剩餘的生產設備、厚待員工及退休人員的薪金及養老金制度……。舉起了重組「大刀」的Rattner說:「(在 美國)恢復生產和恢復工資待遇都很難」。重振旗鼓的關鍵在於,偏重於美國的收益模式如何向新興市場國家擴大。「通用汽車=美國」的等式崩潰,底特律市在今 年7月宣告破產。

  徹底的裁員及全球化舉措。企業此前雖然感到了這些舉措的必要性,但卻一直在付諸實行時猶猶豫豫。但是,雷曼危機在這些企業的背後推了一把。日本汽車產 業目前開始在亞洲和中南美全面展開了工廠建設。促使其作出擺脫單純依賴美國的決斷的,是從危機中學到的經驗。日本企業和通用汽車一樣,遭遇了通貨緊縮以及 需求蒸發的局面。

  「留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大型企業的資金週轉已變得岌岌可危」,一名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這樣回憶金融危機當時的狀況。就連豐田汽車這樣的大企業,為了保證萬無一失,也向沒有交易過的金融機構申請融資了。

2008年秋末,日本財務省、經濟產業省、日本銀行的高管一連多日在日本當時的首相麻生太郎(72)的官邸聚首。時近年底,「資金週轉問題嚴重企業名 單」中盡人皆知的日本大企業也名列其中。日產汽車就是公司債償還金籌措問題受到普遍擔憂的企業之一。其社長卡洛斯•戈恩(59歲)與當時的日本銀行(央 行)總裁白川方明(63歲)多次會面,訴說了製造業的窘境。之後日本政府及日本銀行從2008年底到2009年春季通過購買公司債以及環保車補貼對汽車產 業提供支持。

  在日本埼玉縣寄居町,本田公司的新工廠近日完工了。 雖然在年前的計劃中,這裡是面向美國的高檔車工廠,但現在卻變成了面向日本國內以小型車為主的工廠。這是經營模式轉型的一個例子。

  發生轉變的不僅僅是企業。「美元資金從市場上消失了」,2008年9月,歐洲中央銀行(ECB)行長讓•克洛德•特裏謝(Jean-Claude Trichet,70歲)在電話會議的另一頭喊出這句話時的情景,日本銀行的高管都記憶猶新。

   離開工作一線已近2年的前行長當時在想些什麼呢,筆者在巴黎一處居所採訪了他。特裏謝表示「很多歐洲金融機構都實施了極為大膽的次貸投資」,由於估計將出 現「比1929年更嚴重的世界恐慌」,特裏謝決定與美日的央行聯手下調利率和採取非傳統的措施。雖然此舉避免了最嚴重事態的發生,但2-10年春季希臘的 政治危機又引發了「主權風險」的難題。市場開始質疑支撐危機的國家的信用力。

      市場的目光現在轉向了因應對危機而導致公共部門膨脹的已開發國家。國家與市場的緊張關係日益突出。據美國麥肯錫公司的數據,其在危機中損失的 金融資產約為2700萬億日元。另一方面,這五年主要國家政府的債務約增加了1800萬億日元,日美歐的央行向市場投放了500萬億日元。主要國家的公共 部門大致接管了2000萬億日元,支撐了全球的經濟發展。

      不同尋常的金融政策支撐著趨於復甦的美國經濟,今後需要尋找「出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在5月份暗示將縮小量化寬鬆規模,這導致出現經常赤字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亞遭遇資金流出和貨幣大幅下挫。

     為了擺脫雷曼危機產生的混亂,國家、企業和市場都在不斷探索新的均衡點。

(未完待續)




危機5年?危機何時才算真正結束

2013/09/04
     6月底,在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山腳的阿斯彭度假村,一位攜夫人一同出席會議的光頭男子表情淡定。他就是雷曼兄弟破產時擔任美國財政部長的亨利·保爾森,5年前保爾森曾極力挽救處在崩潰邊緣的美國,或者說世界經濟。


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6月,科羅拉多州)
     「最大的擔心是美國沒發生的事」

     很久未在公開場合露面的保爾森的話題幾乎都在圍繞中美關係展開。雖然未直接提及5年前的危機,但有一點發言引起了記者的關注。保爾森在發言中表示,「我現在最大的擔心不是在中國發生的事,而是在這裡(美國)沒發生的事,那就是經濟的復甦」。

     相比成為市場不穩定因素的中國「影子銀行」引發的過度融資,保爾森似乎更加擔心的是美國經濟的復甦能力。

     抱著當時為何讓雷曼兄弟破產這一疑問,筆者走訪了華盛頓的布魯金斯學會,並採訪到了年逾70的唐納德·科恩。危機當時,科恩擔任美聯儲副主席,是曾與保爾森和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等人共同應對過危機的權威央行人士。

     科恩在採訪中說:「一直令我遺憾的是當時應對危機的手段十分有限」。當時,因美國住宅泡沫崩潰而蒙受重大損失的雷曼兄弟負債過多,由於沒有充分的擔保,所 以無法獲得美聯儲的貸款。當時美國政府也不具備向金融機構注資的權限,雷曼兄弟除了通過自行籌措資金自救以外別無選擇。

     危機何時算真正結束

     結果,雷曼兄弟破產造成了劇烈震蕩,對此感到驚慌失措的美國政府急忙構建向金融機構注資的框架。總算是避免了因金融機構連鎖破產而可能導致的大恐慌。而在之後的5年裏,支撐全球經濟的是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各國的財政支出和央行實施的超乎尋常的貨幣寬鬆政策。

     由於美聯儲及日本央行大量購買國債,如今在國債市場上央行唱起了主角。「操控價格」的傾向增強,而離投資者自行承擔風險的市場卻越走來越遠。

     7月下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華盛頓的總部召開理事會,各國紛紛表示「退出量化寬鬆的時機和信息發佈十分重要」,向美國提出了信息公開的要求。

     美國政府希望在經濟復甦的同時尋求貨幣寬鬆政策的出口,但其與市場的對話稍被誤讀,世界經濟便很可能再次陷入混亂。自伯南克5月份暗示縮小量化寬鬆以來, 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等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急劇貶值。市場對1997年的亞洲貨幣危機仍然記憶猶新,因此,此次也對美國退出量寬做出了應對準備。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Robert Glenn Hubbard曾警告稱「美國存在國債泡沫的風險」。正如IT泡沫後又迎來住宅泡沫一樣,美國在應對一個泡沫崩潰的同時又重新引發了另一個泡沫。此次,美 聯儲通過大量購買國債來應對危機,但泡沫是否會接踵而來成為人們的擔心。

     以20世紀初期的金融恐慌為契機,美國建立了以美聯儲為中心的美國聯邦儲備制度。而在該制度建立100年後的今天,美聯儲面臨的是一個從未涉足的領域,和一次重大的考驗。也許可是說,只有到全球央行順利擺脫貨幣寬鬆政策之時,這場危機才算真正結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華盛頓支局長 藤井彰夫















金融危機讓美國重返「大政府時代」?

2013/09/04
     此前,一則有關美國美林證券的報導讓不少人感覺「這一刻終於來了」。美國銀行計劃在年內解散美林證券,屆時美林證券將不再作為法人實體存在。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告破產,於此同時經營陷入混亂的美林證券也被迫出售給美國銀行。之後,美銀之前一直保留著美林證券的法人資格,但由於監管成本 劇增,美銀決定將其與總公司融合。雖然美林證券的品牌和功能將被繼續保留,但擁有近100年歷史的著名金融公司實際上將名存實亡。

美國紐約華爾街
 
     被人們形容為100年一遇的雷曼危機已經過去5年。2008年9月,除了雷曼兄弟破產、美林證券被美銀收購外,受信用動盪影響而股價暴跌的高盛集團和摩根 士丹利也從投資銀行改為銀行控股公司。這也是為了向市場宣稱自己擁有了政府的保護以及作為全新融資手段的存款。華爾街的知名金融公司陸續卸下了作為純粹投 資銀行的金字招牌。

     「小政府」與「大政府」

     此後5年,加強對金融的監管成為了一種持續性的傾向。美國政府認為,如果對華爾街放任不管,形勢將會失控,從而影響整體經濟。因此,不該允許其從事高風險交易。限制銀行對基金進行投融資等的「沃爾克法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政府監管的嚴格程度,或者說政府作用的大小一直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像鐘擺一樣搖擺不定。1929年,股價暴跌成為了大恐慌的導火線,出於對此事的反省以及 保護儲戶,美國在1933年出台了禁止同時運營銀行和證券公司的《格林斯-斯蒂格爾法》。同時還推出了旨在通過活用公共事業來振興經濟的《羅斯福新政》, 這些政策成了「大政府」時代的象徵。

     不過,在裏根總統上台後的80年代,美國政府為提高民間的競爭力,又重新放寬限制。美國再次進入了「小政府」時代。此後,1996年,一向重視政府積極作 用的克林頓總統宣佈「大政府時代已經結束」,並於此後的1999年廢除了《格林斯-斯蒂格爾法》。然而,雷曼危機以後政府再次加強監管,「大政府時代」以 更加濃重的色彩再度登場。

     正如歷史所預示的那樣,「大政府時代」總有一天會走到終點。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出來提振經濟很容易導致財政惡化。另外,由於阻礙了民間競爭,也容易引起物價上漲。而當民眾對「大政府」的這些弱點表現出不滿、並對政治施壓時,鐘擺又將再次擺向另一方。

     「財政」與「物價」

     如果將財政和物價作為關鍵詞展望美國經濟,不難發現今秋將有兩個值得關注的方面。

     一個是美國朝野兩黨圍繞債務上限展開的攻防。通過發行國債等獲得的借款額將在10月~11月達到上限。歐巴馬政權要求議會提高上限,也就是說允許「大政府」的存在。另一方面,在野黨的共和黨則要求削減開支,主張向「小政府」轉變。

     另一方面是美聯儲推出的量化寬鬆的走向。對市場進行介入的量化寬鬆支撐著美國經濟從雷曼危機中走出,並步入復甦。但是,貨幣寬鬆政策存在導致物價上漲的風 險。觀測顯示,從9月17日開始的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將決定縮小寬鬆規模。屆時,「大政府」將完成其使命,美國又將重新邁出「由官到民」 的一步。

     錯綜的信息可能成為影響眼下經濟和市場的重要因素,但卻不止於此。這些信息也可能正釋放訊號,預示著難得一遇的轉機的到來。在即將迎來雷曼危機5週年這一關鍵年份,「俯瞰大局」的視野也顯得必不可少。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梶原誠










危機5年?中國從引擎成為風險源

2013/09/05

  鏈結: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危機5年?危機何時才算真正結束
        中日兩國的金融界人士6月22日在北京舉行了圓桌會議。關於以高收益率為賣點的中國理財產品,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瞿強也表示確實存在部分風險。

        中國政府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面臨的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正在收緊資金供給、從而抑制信用膨脹。

08年9月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世界經濟論壇上(xinhua-kyodo)
   
即使經濟增長放緩也不會出台刺激措施、減少累積的債務、推進經濟的結構性改革──英國巴克萊銀行的經濟學家將中國總理李克強的經濟政策命名為「李克強經濟學」(Liconomics),成為中國今年上半年的十大流行語之一。

       中國的經濟與金融能順利實現軟著陸嗎?全球的市場人士都拭目以待。

 4萬億元的是與非

       中國經濟的重大轉捩點是2008年的雷曼危機。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為核心的領導層在2008年出台了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對策。此舉促使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

        2012年中國的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8萬億美元,達到2007年的2倍以上。在雷曼危機爆發後的5年內,全球經濟沒有出現失速,反而擴大了18萬億美元以上,其中中國的貢獻很大,增加部分的四分之一都是由中國創造的。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金中夏表示,中國政府在10年內投入了相當於30年的基礎設施投資。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是中國的過剩投資而非美國的消費。

       據稱,李克強在擔任副總理時曾指出中國統計中可以信賴的只有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高田創將這三點以2001年為100進行了指數化。

        在雷曼危機之前,中國的貸款業務一直都在健康有序發展,但4萬億元經濟刺激對策出台後,問題就日益凸顯。高田創指出,與貸款增速和發電量持平時相比,出現了30萬億元的過剩融資。

       中國的理財產品是否會引發第二次雷曼危機?多數人認為中國的理財產品並沒有在國外銷售,因此不同於導致雷曼破產的美國證券化商品,但中國本來就存在過剩投資和過剩債務。投資家喬治·索羅斯(83歲)則表示擔心,認為實現軟著陸還沒有保證。

       從全球來看,依賴中國需求的新興市場國家發展模式出現動搖。在地球的另一側,巴西的股價被中國的經濟指標所左右。

 重新「依賴美國」?

       作為鐵礦石等初級產品的買家,目前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巴西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國。佔到巴西出口整體17%對華出口量出現下降,巴西的經常赤字逐漸擴大。據日本野村證券估算,如果2014年中國的實際增長率低於6%,巴西的增長率將放緩至1.3%。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金融量化寬鬆政策推出也帶來影響,這將動搖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特別是印度的情況尤為嚴重。正因為向來 是利用海外資本來彌補經常赤字,所以在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上,討論的話題將是新興市場國家的資金外流。

      「中國經濟開始出現下行風險。非常希望美國的經濟保持堅挺」,一位G20相關人士這樣說。諷刺的是,一股新的「依賴美國」之風正在興起。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社(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瀧田洋一








危機5年?考驗「民主主義」制度

2013/09/06

  鏈結: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危機5年?危機何時才算真正結束

  危機5年?中國從引擎成為風險源
     決定歐洲發展方向的德國議會選舉將在9月末舉行。各方爭論的焦點迅速浮出水面,這就是債務危機的震源地希臘。

     歐元體制的矛盾

     5年前,曾擔任德國大聯合政府財政部長的佩爾·施泰因布呂克現在成為了在野黨的總理候選人。他強烈地批評總理梅克爾,稱「她沒有說實話」。而正是他們兩曾 在應對雷曼危機時並肩戰鬥。施泰因布呂克批評梅克爾從未考慮過會給德國納稅人造成負擔的希臘債務減免問題。原因是梅克爾對於是否向希臘追加金融援助的問題 含糊其詞。

     周邊障礙看似正在消除。7月31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了針對希臘救助方案的報告。據推算,2014年夏季以後,希臘將出現110億歐元的的資金缺口。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表示,「將明確討論針對歐元區的追加措施」。

     希臘經濟連續6年負增長,復甦前景難料。雖然希臘勉強留在了單一貨幣歐元的體制裏,但最終能否擺脫困境?目前還無法預期。

     雷曼危機將一場金融危機轉變成了政府債務危機(主權風險)。因為希臘掩蓋財政赤字,市場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歐元體制存在的矛盾,即在單一貨幣下歐洲各國在財政政策上仍各自為政。

2012年11月,抗議財政緊縮政策的希臘民眾舉行抗議活動(AP)
     2010年5月決定向希臘提供首次金融援助的梅克爾明確指出,「這是一場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戰爭」。與其聽從市場發出的警告,不如制定更為嚴格的措施對市場加以管控。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愛爾蘭和葡萄牙的資金週轉也陷入困境,信任危機波及到了意大利和西班牙。

     歐洲中央銀行(ECB)前總裁特裏謝回顧當時的緊張局勢稱,「這場危機波及到了歐元區經濟的40%」。他曾在2011年8月為了平息市場混亂局面而決定擴大買進南歐各國的國債。

     夾在市場危機與民眾怒火之間畏首畏尾的政治決策讓這場危機浮現出來。雷曼破產後,美國參議院否決了需要投放公共資金的金融救援法案。驚訝于全球股價的暴跌,美國參議院最終通過了這個法案。政策決策者認識到,即使不受選民歡迎,也應該肩負起平息市場混亂的職責。

     複雜的歐洲民意

     歐洲的民意更為複雜。雖然處於同一個貨幣區,但經濟實力強大的德國等國的民眾卻批評南歐各國對財政重建和結構改革太過懈怠。而南歐各國民眾則指責德國等國太過傲慢,反對緊縮政策。由於多種民主主義並存,因此對市場警告所做出的反應總是很慢。

     2012年7月歐洲中央銀行總裁馬裏奧•德拉吉拋出的一句話給歐洲政治提供了一線希望。他說「為了維持歐元體系,將採取任何措施」。德拉吉通過無限制買進國債來抗衡拋售南歐各國國債的市場,終於平息了混亂局面。

     歐元體制已實施14年。歐盟開始推進銀行監督的一體化和財政政策的統一化,陷入危機的國家也慢步走向財政的重建。不過,市場與政治之間「鴻溝」卻仍未被填平。

     當危機再次抬頭時,政治家們能否說服民眾、並採取能夠獲得市場認可的措施?民主主義制度本身將經受考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歐洲總局編輯委員 菅野幹雄









危機5年「技術革新」總在危機後

2013/09/09
    今年7月,NEC公司宣佈退出智慧手機業務。NEC相關人士在回顧當時情況時稱「即使堅持做下去,也只是擴大傷口而已」。

  智慧手機是在雷曼危機後迅速發展起來的全球性創新技術。但NEC卻在去年將其定位為「非核心業務」,並減少相關投資。


  鏈結: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危機5年?危機何時才算真正結束

  危機5年?中國從引擎成為風險源

  危機5年考驗「民主主義」制度
      從技術最前沿跌落

  2000年代初,日本的電子產品處於家電數字化趨勢的最前沿。但近年來在全球展開競爭的日本企業卻越來越少。不僅是智慧手機,還包括電視機領域。松下及夏普均縮小了相關業務。日立製作所已停止在本公司生產相關產品。

  轉捩點可以說正是雷曼危機。2008年秋季,日本製造業遇到了「需求蒸發」以及融資難問題。家電製造商中出現了資金籌措狀況堪憂的企業。有的企業高管甚至嚴肅的說,「一度做好了將要破產的心理準備」。

  日本8家大型家電企業在2008財年(截至2009年3月)結算中計入了總計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239億元)的最終虧損。直到臨近危機發生前還 持續向薄型面板投資的日立出現了日本製造業界最多的7873億日元(約合人民幣488億元)虧損,管理層因此辭職。在其他家電企業,也有3位社長被撤換。

  此後,日立、東芝及NEC等企業開始大幅減少投資。法人企業統計結果顯示,日本製造業在危機以後,設備投資費低於折舊費已成為常態。日本財務省表示,即使在泡沫經濟崩潰時「也沒看到過那樣衰退的勢頭」。

  更令人擔憂的是對技術開發的影響。日本專利廳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的專利申請件數在危機的第二年以後出現了銳減。另一方面,韓國及中國企業的申請件數則逐漸增加。同時,據說被日本家電業界裁減掉的多達2萬人的人才也流向了韓國及中國企業。

  日本企業通過減少投資及裁員等積累起來的現金達到224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3.9萬億元)。問題是患上了「風險恐懼症」的日本企業似乎已不知道該將這些資金投向何處。

訪問巴西工廠的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伊梅爾特(右前,AP)
「今後全球經濟仍很難出現樂觀形勢」,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傑夫·伊梅爾特在今年的致股東函中有這樣一句話,但他同時又表示「將增加投資」。通用電氣正在印度、巴西、美國等國全力建設相關軟體開發基地,並計劃在2015年之前投入10億美元。

  通用電氣公司的金融部門也在雷曼危機中受到了打擊,因而將優先股轉讓給了投資者沃倫·巴菲特。

  但是,2年後通用電氣便回購了這些股票,其股票總市值目前排名全球第7位。其提出的是「加大技術革新力度」。開發的軟體被應用於向已銷售的航空及醫療設備提供新的服務,這些服務將通過遠程管理提高其產品的運轉效率。通用電氣的目標是開拓新的市場。

     「能改變世界的技術實力」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技術革新總會在危機後誕生。1929年嚴重經濟危機的幾年後誕生的是尼龍。在經濟低迷導致其他企業減少投資的背景下,美國杜邦公司持之以恒地進行開發,最終收穫了豐碩果實。

  1979年石油危機下,日本索尼開發出了音樂播放器「Walkman」。該產品改變了日本家電產業。然而,如今日本還能找回昔日奮發圖強的精神嗎?

  松下今年將重新啟動對汽車電池的投資。雖然自從收購三洋電機以來一直在進行重組,但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向美國純電動汽車風險企業——特斯拉汽車公司供貨為開端,「重新瞄準全球市場」。

     包括日本企業在內,雖然尚未找到新的增長模式。但是,要想重現經濟活力,需要的是「能改變世界的技術實力」。前進的方向已十分明確。

     本為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危機5年?摩根名言警告著中國

2013/09/10
     5月21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坦帕市。在美國最大銀行摩根大通的股東大會上,集團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強調稱,「願(摩根大通)成為抵擋暴風雨的避風港」。

     經營哲學的轉換

     因為危機所以向歐洲企業出資,因為颶風來襲,所以破格向美國地方政府提供融資。回顧摩根大通回報社會的姿態,戴蒙表示「非常自豪」。


  鏈結:

  危機5年?金融危機改變世界

  危機5年?危機何時才算真正結束

  危機5年?中國從引擎成為風險源

  危機5年考驗「民主主義」制度

  危機5年「技術革新」總在危機後
     這也是其經營哲學的一個轉變。戴蒙在分發給前來參加股東大會的股東們的長達90多頁的小冊子中自白道:「我們錯了」。

     2008年的雷曼危機暴露出華爾街的自私自利:為追求利潤和薪酬,明知具有風險也進行投資。最終導致泡沫崩潰,嚴重損害了全球經濟這一公共利益。因此,人們對此怒不可遏。

     負責小冊子編輯並統管公司社會責任活動的皮特•夏在2011年10月認識到了什麼是「被孤立」。華爾街聚集了1萬多人,接連舉行針對收入差距擴大的抗議遊行。掀起了「佔領華爾街」運動。

     人們所主張的是「我們是99%」。這尖銳地指出了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的社會矛盾。見到此情此景,皮特·夏甚至也有過加入遊行隊伍的衝動。這時他所想到的是「企業生存于社會之中,希望股東也能理解這一點」。

     在美國,股東對企業施加壓力,要求經營者賺錢。而企業則在飽受錘煉中爬到了世界的頂峰。即使在爆發危機時,仍尋求通過最快的捷徑來獲取利潤。「美國式資本主義」的局限也在危機中充分顯現。

在摩根大通總部擺放著當年挽救紐約市財政危機的摩根的備忘錄(右下)
     一直引領經營潮流的哈佛商學院(HBS)也有所動作。頭牌教授邁克爾·波特在爆發佔領華爾街運動的2011年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

     「創造、共享、價值(CSV)」。把對社會有用的經營作為增長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先賺錢,然後再把一部分利潤歸還給社會的「俯視態度」。企業發展戰略應當把與社會共存作為經營基礎。

     同樣出身於哈佛商學院的戴蒙則把摩根大通的拯救危機的先行者約翰·摩根(1837~1913)看作榜樣。這位受人尊敬的銀行家在當年沒有中央銀行的情況下,數次作為「最終借款人」挽救了危機。

     就在雷曼危機爆發的2008年9月,摩根大通將紐約總部二樓改成了公司歷史展覽室,在最顯眼的一面墻上懸掛上了摩根的肖像和1907年挽救紐約市財政危機時的備忘錄。

     中國也暗藏火種

     對於坐著馬車經過華爾街的摩根,當時的人們給予掌聲相送。他本人也成為關愛社會、讓社會繁榮的典範。

     在去世的前一年,摩根留下了一句名言:「我不是借給擔保,而是借給人格」,道出了仔細觀察交易夥伴真正價值的重要性。

     由於審查寬鬆而導致了次貸危機等,輕率的投融資成為了危機的源頭。而這一火種現在正被中國的「理財產品」投資漸漸點燃。

     戴蒙也面臨著困境。公司在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出現高達6千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71.5億元)的虧損,另外針對過去銷售的證券化產品,美國監管部門已提起損害賠償訴訟。
    
     如果抵擋不住金錢誘惑而草率行動,就會成為社會公敵而自取滅亡,摩根肖像的銳利目光仍在警告世人。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梶原誠

(連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