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五代历史划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ebb5ba01000cjt.html
作者:王辉耀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留学生”这个词,在中国已经很熟悉了。但实际上,“留学生”这个名词,最早还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不是指中国人到国外学习,而是指这个外国人到中国读
书。发明这个词的,是中国盛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当时,有不少学生随着遣唐使来,随着遣唐使回,当时叫海学生。有的学生留下来较长时间在中国学习,这类学
生日本人叫留学生。留学生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
留学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点的话题。目前为止,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已经达到了120多万人,回国人员目前也有三十多万人。去年回国四万多人,发展的势头是很猛的。
回顾留学的历史,从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美幼童算起,到现在有130多年,最开始是几十个人,发展到今天的每年10万人,总数达到了上百万人。对留学生的分法有好几种,我个人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分法,分成了五代。
第一代留学生是1872年到1900年之间,主要包括了留美幼童和最早的海军留欧的学生。这些留学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领袖,产生了民国第一个总理唐绍仪。这批留学生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技术,为中国推翻封建主义、对中国社会基础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回顾留学的历史,从1872年第一批官派的留美幼童算起,到现在有130多年,最开始是几十个人,发展到今天的每年10万人,总数达到了上百万人。对留学生的分法有好几种,我个人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分法,分成了五代。
第一代留学生是1872年到1900年之间,主要包括了留美幼童和最早的海军留欧的学生。这些留学生造就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领袖,产生了民国第一个总理唐绍仪。这批留学生推动了洋务运动,引进了新的技术,为中国推翻封建主义、对中国社会基础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1872年8月11日,经清朝政府批准,在陈兰彬、容闳率领下,中国第一批留学生梁郭彦、詹天佑等30人从上海启程,前往美国开始留学生涯。这是中国学生首次大规模留学美国。图为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合影。
新华社发
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于1875年4月18日趁福州船政局技术监督、法国人日意格回国之便,奏准派遣福州船政学堂魏瀚、陈兆翱、陈季同、刘步蟾、林泰曾五人前往英法等国游历。
到欧洲后,魏瀚、陈兆翱、陈季同三人被安排在法国船厂学习制造,刘步蟾、林泰曾被安排在英国高士堡学堂学习,并在英国军舰上实地操练。这五人是我国向欧洲
派遣留学生的先导。
1876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乘洋员回国之机,派卞长胜、朱耀彩、王得胜、杨德明、查连标、袁雨春、刘芳圃七人赴德国学习陆军操法。在此
前后,还有一些零星的自费赴欧洲的留学生。1872年,何启进入英国学习,1882年毕业于林肯法律学院。1874年伍廷芳由香港赴英国留学,毕业于林肯法律学院,获英国大律师资格。
1877年3月31日,福州船政局首批30名出洋学生在监督李凤苞与清政府聘请的洋监督日意格带领下启程。随行的还有随员马建忠、文案陈季同和翻译罗丰
禄。学员中有:马建忠、陈季同、罗丰禄、刘步蟾、林泰曾、魏瀚、陈兆翱、蒋超英、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林永升、萨镇冰、叶祖、方伯谦、严复、何心川、
郑清濂、陈林璋、杨廉臣、吴德章、李寿田、梁炳年、林怡游、林庆升、林日章、张金生、池贞铨、罗臻禄、高茂勋、袭国安、郭瑞等人。
1881年12月2日,李鸿章等又奏准选拔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十名赴英国、法国、德国学习枪炮、制造、火药、鱼雷、驾驶、营造等技术。
1886年5月10日,由裴荫森奏准,派遣北洋水师学生陈恩涛、刘冠雄等十人,福州船政学堂学生黄鸣球等十人,共二十人赴欧洲学习驾驶;从福州船政学堂学生中选派郑守箴等十四人赴欧洲学习制造(其中黄裳吉因在北洋水师任职,未及成行),这批留欧生共三十三人。
1897年6月2日,经裕禄奏准,又选拔福州船政学堂学生施恩孚等六人赴法国各大学学习制造新法。
以上四批留欧学生共七十九名,加上第一批带职学习的三名,共计八十二名。其中有四名病故在国外,有一人未能及格。学成归国的总计七十六人。
1897年6月2日,经裕禄奏准,又选拔福州船政学堂学生施恩孚等六人赴法国各大学学习制造新法。
以上四批留欧学生共七十九名,加上第一批带职学习的三名,共计八十二名。其中有四名病故在国外,有一人未能及格。学成归国的总计七十六人。
第二代就是1900年到1927年,包括大批留日的学生,同时包括庚款生、留法的勤工俭学生和早期的留苏学生。
庚款生:1909年9月,游美学务处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并于同年10月赴美国留学。1910年8月,游美学务处在400余学生中招收了庚子赔款第二批70名学生赴美留学。1911年8月,游美学务处又录取了第三批63人赴美留学。其中较著名的有梅贻琦,竺可桢,胡适(适之),赵元任等。
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1881~1973,1902年留法)、蔡元培
(1868~1940,1907年留德)、吴稚晖(1865~1953,1901年留日)、汪精卫(1883~1944,1903年留日)等人激奋于振兴
中国的科学技术,鼓励青年向西方学习,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立三、蔡和森、蔡畅、李富春等都是1920年左右赴法勤工俭学的。严济慈、童第周、巴金、徐悲鸿、钱三强、肖三、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随此潮在法国学习和工作过。
第三代是1927年到1949年赴欧美的这批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实际上有不少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像现在大家谈到的杨振宁、李政道都是这个时期出去的,包括“三钱”(力学家钱学森、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力学家钱伟长)、两弹一星的专家都是这个时期出去的。
中国第四代留学生是1949年到1965年,这个时期主要是新中国解放后留学苏联和东欧这些国家的人员。这些人员,在新中国建设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担任了很多企业的领导和厂长,有的担任了国家领导人,包括上一届政府的江泽民、李鹏、李岚清、邹家华,都是这个时期出去的。
第五代留学生,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今天的留学生。这是前所未有的留学浪潮。前面四代留学生总数是10万人左右,而第五代留学生,就是改革开 放出去的留学生到今天为止,人数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100万人,相当于以前上百年的十倍。而且,第五次的留学浪潮和前几次浪潮有所不同,它是一次全方位的 留学,不仅是学科的全方位,而且留学的国家也是全方位的,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对中国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留学实际上是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的。为什么要留学?留学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文化视差,另外就是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包括理念和思想。
无论是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还是第二代的热血理想、第三代科技救国的职责、第四代建设祖国的使命,乃至第五代创业立业的热诚,都是和国家的发展 分不开的。现在的留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而加速了中国和国际的接轨。并且,现在留学的内涵也在扩大,就是包括出去进修、出去访问,甚至出去 旅游,包括在国内和外企和国际方面接轨非常多的人才,都是属于国际化的人才,也是属于大的海归的范畴。
在中国的近代政府中,比如说1911年的5月8日清政府成立内阁时,留美幼童梁敦彦出任外务大臣,这是留学生第一次成为外交届最高的主官。民国初年, 归国留学生在九个部的18个部长、副部长中占了15个席位;北洋政府先后更换了32届内阁,历任国务总理和内阁成员中分别有41-93%的人为留学出身。 所以,可见留学人员对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影响。比如在南京政府里面,83%是留学人员出身,北洋政府53%是留学人员出身,国民政府也有一半以上。所 以,有相当的留学人员在上个世纪发展历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留学人员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就是在科学技术上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大家知道,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最初是西方传教士,但是,很快就由中国归国 留学生当了启蒙直至建立学科门类体系的历史重任。这包括很多的领域,欧美留学生中产生了许多新学科的开创者和一代宗师,留学英国的丁文江和李四光开创现代 地质学,侯德榜为现代化学输入全新的科学理念,茅以升成为现代桥梁学泰斗,竺可桢成为中国气象学开山鼻祖,还有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留学生们把中国的古老学术圣殿改造成新时代的全新科学大厦。
留学生发挥很大作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在数学方面。这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创立数学系,比如南开大学。还有最早建立数学研究所的,包括后来很著名的数学 家华罗庚,这些都是留学人员。另外在物理上也是一样,中国人对物理的研究,也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包括中央研究院1928年设立物理研究所、 1929年北京成立物理研究所,包括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一系列大学都设置了数学研究所。在化学领域也是一样,中国 最早1907年留学欧洲的七位中国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的欧洲之会,1922年留美学生成立了中国化学会。大家知道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也是留美的。生 物学也是一样,中国生物学的奠基人,包括留美的学生,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所、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杂志等等,包括1930年在北京成立的职务研究所、1934年 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研究植物的,在这些方面,很多留学人员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
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社会科学贡献也是非常大,比如说留美的学生发动了文学革命,比如胡适等留美学生,他在 1917年1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革的刍议》一文。当时的留学人员对新文化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无论是第一代留学生的富国强兵梦,还是第二代的热血理想、第三代科技救国的职责、第四代建设祖国的使命,乃至第五代创业立业的热诚,都是和国家的发展 分不开的。现在的留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而加速了中国和国际的接轨。并且,现在留学的内涵也在扩大,就是包括出去进修、出去访问,甚至出去 旅游,包括在国内和外企和国际方面接轨非常多的人才,都是属于国际化的人才,也是属于大的海归的范畴。
在中国的近代政府中,比如说1911年的5月8日清政府成立内阁时,留美幼童梁敦彦出任外务大臣,这是留学生第一次成为外交届最高的主官。民国初年, 归国留学生在九个部的18个部长、副部长中占了15个席位;北洋政府先后更换了32届内阁,历任国务总理和内阁成员中分别有41-93%的人为留学出身。 所以,可见留学人员对当时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影响。比如在南京政府里面,83%是留学人员出身,北洋政府53%是留学人员出身,国民政府也有一半以上。所 以,有相当的留学人员在上个世纪发展历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留学人员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就是在科学技术上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大家知道,在中西文化交融中,最初是西方传教士,但是,很快就由中国归国 留学生当了启蒙直至建立学科门类体系的历史重任。这包括很多的领域,欧美留学生中产生了许多新学科的开创者和一代宗师,留学英国的丁文江和李四光开创现代 地质学,侯德榜为现代化学输入全新的科学理念,茅以升成为现代桥梁学泰斗,竺可桢成为中国气象学开山鼻祖,还有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等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留学生们把中国的古老学术圣殿改造成新时代的全新科学大厦。
留学生发挥很大作用的另一个领域,就是在数学方面。这其中包括中国最早的创立数学系,比如南开大学。还有最早建立数学研究所的,包括后来很著名的数学 家华罗庚,这些都是留学人员。另外在物理上也是一样,中国人对物理的研究,也是从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的,包括中央研究院1928年设立物理研究所、 1929年北京成立物理研究所,包括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开大学等一系列大学都设置了数学研究所。在化学领域也是一样,中国 最早1907年留学欧洲的七位中国学生,发起成立了中国化学的欧洲之会,1922年留美学生成立了中国化学会。大家知道的著名化学家侯德榜也是留美的。生 物学也是一样,中国生物学的奠基人,包括留美的学生,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所、创办中国生物研究杂志等等,包括1930年在北京成立的职务研究所、1934年 成立的中央研究院研究植物的,在这些方面,很多留学人员发挥了很积极的作用。
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文学和社会科学贡献也是非常大,比如说留美的学生发动了文学革命,比如胡适等留美学生,他在 1917年1月,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革的刍议》一文。当时的留学人员对新文化的推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世纪之初,是中国学术界告别旧学、迎接新学的时期。许多新学科的建立都与留学生有关,其中留日学生尤为努力于新学科的奠基工作。
留日学生为近代学科的基本门类,如历史、政法、教育学、外交学、军事学、农学、矿务、工艺、商学、船政、理化、数学、地理学、博物学、卫生学、美术、哲学、宗教学、编辑学等所作的奠基工作占全体留学生同类工作的60%。
在军事学方面,留学日本士官学校的蔡锷、蒋方震、张孝准有“士官三杰”之称。蒋方震尤其深究军事理论,有许多独到的建树。
在
绘画方面,天津人李叔同留学日本,在东京上野美术学校专攻西洋绘画,曾拜日本著名西洋派油画家黑田青辉为师,创造性地运用西洋绘画方法画出油画《裸女》和
《朝》。李叔同回国后在上海主编《太平洋报》画刊,另一个留日学生陈抱一回国后任上海中华艺术大学校长,致力于新美术教育。
体
育学科的奠基也与留日学生有密切关系。徐一冰(又名益彬、逸宾)1905年到日本,进入大森体育学校,立志要用体育改善中国人民的文弱之躯。他全面学习体
育理论和技巧。他听说日本人举行体育运动会不准中国人入内观看,就备了铅笔和小本子,爬墙头偷艺,把运动场地的情形和比赛方法一一记录下来。1907年他回国以后就与同人一起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个近代体育学校,名“中国体操学校”,后来又办了《体育杂志》。
在化学方面,范旭东留学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而后到欧洲考察。成为出色的化学工业专家和企业家,他创办的“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中國化学工业的基础。
严格说来,清末大规模留日运动中,人们重视社会科学,尤其重视法律和政治,而对自然科学重视不够。能考入其高等以上专门学校及大学的当属凤毛麟角,因此很少产生出类拔萃的科学家。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就是,我们在用的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这些也是留学人员带进来的。比如说像“文学”这个词,是日本人借助中国的成语“文章博学”创立
了文学这个词。还有我们经常用的一些早期留日的留学生引进了很多的外来词,比如“哲学”、比如“断交”这些新的词汇,虽然是汉字组成,但是在传统汉字里面
没有这种组合。据统计,从日语来的现代汉语词汇是800多个。日本从中国学去汉字,后来经过发明创造,又出现了新的汉字,包括干部、一元论、二重奏、反革
命、共产主义等。所以说,留学生对新观念的传播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文化革命中,有一些留学人员,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发动者,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物,比如留学日本的知名文人,包括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田 汉、周扬这些人。留美学生也有很多,包括胡适、冰心、闻一多、林语堂、徐志摩。这个时期也是文人辈出的时代。留欧的学生里面,有戴望舒、巴金、艾青、老 舍、朱自清等等。这些留学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把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比如说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的风格都借鉴过来,和中国原来已有的风格 融合在一块,使中国涌现出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是一样,包括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留学人员贡献也是非常大。比如冯友兰,为中西哲学研究开辟出很多新领域。
还有一个领域就是中国教育领域。创建中国现代教育领域的也是留学人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都是留学生。
留学人员在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方面,也是做了很大的传播和很大的推动作用,像清末和民国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教育思想和很多平民主义教育的思想,就有很多留学生都参与在其中。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校长——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当时在德国留学,回来以后,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两度留欧,担任了民国教育总长,后来担 任了北京大学校长,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他在北大当校长期间,倡导的学风和校风一扫教育界的陈规陋习,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
留学人员在五四运动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五四运动的骨干都是留学人员。像刚才讲的蔡元培,他提倡的兼容并包的作风,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上、在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作用上,留学人员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一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当时参加大会的12 名代表,其中8个都是留学人员出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元帅里面,有6位在国外留学过。中国当时第一代领导核心,当时毛澤東、刘少奇、周恩來、朱德、陈雲、林彪、邓小平 七大常委,除了毛泽东以外,其他的都在国外有留学的经历。第二代的邓小平也是留学人员,第三代的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都是留学人员。
解放以来,中国曾经表彰对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其中21位是留学人员。包括钱三强、周光召、钱学森。钱学森从美国回到中国是非常有远见、有抱负的,回到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事业,对提高中国的国力在国际地位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革期间,中国留学历史中断了十多年,一直到1978年邓小平复出以后,1979年中国留学大门开始打开,中国中断了差不多20年的走向世界的新的潮 流再一次迸发出来。这相当于百万国人跨洋出征。近100年中,中国留学生大概有10-15万人。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5年,大概是一万人左 右,主要是留学东欧、苏联。按照官方统计,改革开放到2004年,中国留学人员超过了80万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港澳台数字。而且,我觉得这个留学人员的数 字还有些统计不周,这是国外使领馆的教育报道,而我国官方出国的数字是比较准确的,回国的数字可能不完整。出国数字里面包括很多自费留学的,包括移民的, 包括很多陪读后来转成留学生的,所以,这个数字应该说现在超过了100万人。
现在,留学精英在海外分布很广,其中很多人聚集在了北美。实际上,北美形成了不同的人才梯队。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尖子人才目前估计有10万人。尖子人 才,就是在国外大学里面拿到了终身教授职位,或者在国外的研究所里面得到很高研究地位的人才。这种人才相当重要,分布在国外不同的地方。比如,目前国外大 学、欧美大学有好几千所,你到任何一个大学去,都会发现中国留学人员在那里已经担任终身教授。如果2000个大学,一个大学有5个中国的终身教授的话,就 是1万人了,非常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美国,这个人数还不包括很多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里面,担任高级职位的人才。
还有一批人是属于优秀人才,是属于处在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还没有拿到终身教授的级别的。这些人才也不少,这个人数也应该有5万到10万之间。还有一 批就是属于特殊人才,是属于在跨国公司里面工作的、在各种企业工作的工商管理、会计师、律师。还有一种人才,MBA这一类,这些人才非常多了,这些人才也 有一二十万人,其分布也非常大。
第五代留学人员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来以前,很多留学人员不是从政就是做学术;现在也有很多留学人员参与了商务,成为新华商。这种
现象,改变了以前的留学目的。以前要么学书本、要么学技术、要么学管理,而现在是资金、技术、管理、人才,多种渠道都在引进。所以,现在“海归”创业已经
不仅仅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选择,而且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形势,是中国参加对外竞争的新优势,即国际化人才给中国带来了国际化的优势。在文化革命中,有一些留学人员,他们不仅是文化的发动者,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物,比如留学日本的知名文人,包括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田 汉、周扬这些人。留美学生也有很多,包括胡适、冰心、闻一多、林语堂、徐志摩。这个时期也是文人辈出的时代。留欧的学生里面,有戴望舒、巴金、艾青、老 舍、朱自清等等。这些留学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把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学思想,比如说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的风格都借鉴过来,和中国原来已有的风格 融合在一块,使中国涌现出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是一样,包括政治学、法学、历史学、哲学等方面,留学人员贡献也是非常大。比如冯友兰,为中西哲学研究开辟出很多新领域。
还有一个领域就是中国教育领域。创建中国现代教育领域的也是留学人员,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都是留学生。
留学人员在西方的近代教育思想方面,也是做了很大的传播和很大的推动作用,像清末和民国时期影响比较大的教育思想和很多平民主义教育的思想,就有很多留学生都参与在其中。
还有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校长——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当时在德国留学,回来以后,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两度留欧,担任了民国教育总长,后来担 任了北京大学校长,被誉为中国现代教育之父。他在北大当校长期间,倡导的学风和校风一扫教育界的陈规陋习,开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先河。
留学人员在五四运动方面,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五四运动的骨干都是留学人员。像刚才讲的蔡元培,他提倡的兼容并包的作风,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上、在中国共产党发挥的作用上,留学人员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第一次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当时参加大会的12 名代表,其中8个都是留学人员出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元帅里面,有6位在国外留学过。中国当时第一代领导核心,当时毛澤東、刘少奇、周恩來、朱德、陈雲、林彪、邓小平 七大常委,除了毛泽东以外,其他的都在国外有留学的经历。第二代的邓小平也是留学人员,第三代的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都是留学人员。
解放以来,中国曾经表彰对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其中21位是留学人员。包括钱三强、周光召、钱学森。钱学森从美国回到中国是非常有远见、有抱负的,回到中国开辟了一个新的事业,对提高中国的国力在国际地位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革期间,中国留学历史中断了十多年,一直到1978年邓小平复出以后,1979年中国留学大门开始打开,中国中断了差不多20年的走向世界的新的潮 流再一次迸发出来。这相当于百万国人跨洋出征。近100年中,中国留学生大概有10-15万人。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5年,大概是一万人左 右,主要是留学东欧、苏联。按照官方统计,改革开放到2004年,中国留学人员超过了80万人。这个数字不包括港澳台数字。而且,我觉得这个留学人员的数 字还有些统计不周,这是国外使领馆的教育报道,而我国官方出国的数字是比较准确的,回国的数字可能不完整。出国数字里面包括很多自费留学的,包括移民的, 包括很多陪读后来转成留学生的,所以,这个数字应该说现在超过了100万人。
现在,留学精英在海外分布很广,其中很多人聚集在了北美。实际上,北美形成了不同的人才梯队。在海外的留学人员,尖子人才目前估计有10万人。尖子人 才,就是在国外大学里面拿到了终身教授职位,或者在国外的研究所里面得到很高研究地位的人才。这种人才相当重要,分布在国外不同的地方。比如,目前国外大 学、欧美大学有好几千所,你到任何一个大学去,都会发现中国留学人员在那里已经担任终身教授。如果2000个大学,一个大学有5个中国的终身教授的话,就 是1万人了,非常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美国,这个人数还不包括很多在跨国公司研发机构里面,担任高级职位的人才。
还有一批人是属于优秀人才,是属于处在博士研究生、副教授,还没有拿到终身教授的级别的。这些人才也不少,这个人数也应该有5万到10万之间。还有一 批就是属于特殊人才,是属于在跨国公司里面工作的、在各种企业工作的工商管理、会计师、律师。还有一种人才,MBA这一类,这些人才非常多了,这些人才也 有一二十万人,其分布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