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檔案】蔣介石身邊最大共諜的下場
作者:林輝
2013-05-31 12:25 AM
郭汝瑰是四川人,畢業於黃埔軍校。1928年5月,郭汝瑰在四川秘密加入中共,後去日本留學。歸國后,因不滿中共不抗戰而追隨國民黨抗日。1937年,郭汝瑰作為 42旅代旅長,參加了淞滬大會戰,因作戰勇敢,深受蔣介石賞識,被視作「軍界精英」。其後,郭汝瑰兼任九戰區軍官訓練團校官大隊的大隊長,后又調到國防研 究院任委員,專門培養「全能將校」;不久,中央訓練團團長蔣介石又任命他為訓練團副大隊長。
抗戰勝利后,郭汝瑰已榮升為國民黨中將,不僅是掌管全國各軍師編製、裝備的軍務署署長,兼國防研究院副院長;而且以軍政部代表的身份,隨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前往芷江和南京,參加了接受侵華日軍投降的儀式。
素以「挖心戰」為能事的中共當然也「相中」了這樣一個風雲人物,更何況他曾參加過中共。於是派人經常在他耳邊吹風,說國民黨政府太腐敗,馬列主義才是救國的唯一良方,由此讓郭汝瑰對共產大同世界再次開始憧憬起來。
肅反、反右、文革等運動,郭汝瑰一次也沒落下,勞動改造、文革批鬥、抄家遊街等是家常便飯。(網路圖片)
最終,郭汝瑰選擇了背叛對自己信賴有加的蔣介石,而成為中共潛伏在國民黨內的高級間諜。他除了多次與董必武見面,還秘密接受中共黨員任廉儒的單線聯繫與指揮。也有人稱,郭汝瑰其實一直都是中共的秘密黨員。
深受蔣介石器重和信任的郭汝瑰在內戰期間還被提升至直接參与指揮作戰的國民黨國防部的作戰廳長,並定期到蔣介石官邸彙報戰況、聽取指令,有時還要隨蔣介石到各戰區視察。換言之,國民黨所有的作戰計劃、部署和行動,郭汝瑰都瞭若指掌。而大量生死攸關的情報,均被已成為了中共間諜的郭及時送到了毛的手中,其中包括:重點進攻山東計劃、徐州司令部兵力配置、國軍在大別山的調度計劃、解圍兗州計劃、解圍長春計劃、解圍雙堆集計劃、國軍江防計劃、武漢、陝甘、西南等地區的兵力配備序列等等。
郭 汝瑰除泄露軍情外,還擬訂讓國軍吃虧的作戰命令,發布了很多假情報,並向蔣介石隱瞞中共軍隊動向,使其作出錯誤判斷。如1947年3月,在郭汝瑰協同顧祝 同指揮中原和山東等地的作戰時,他一直對蔣中正隱瞞「劉鄧大軍」要向南躍進的戰略意圖,最後導致蔣介石作出「集中兵力追殲」的錯誤決策,而放「劉鄧大軍」 突出黃泛區直抵沙河。
當年在徐蚌會戰中被中共俘虜的國軍將領杜聿明曾懷疑過郭汝瑰,併當面指斥郭汝瑰:「你郭小鬼一定是共諜,發的命令都是把我們往共軍包圍圈裡趕!」
此外,郭汝瑰還有意在國軍內部製造混亂,動搖軍心。1947年3月19日,四百名國軍退役將校因「整編」而被迫「自謀生路」從而發生的「哭陵事件」,就是他所制定方案一手造成的。
有了郭汝瑰這樣一個甘心為中共效力之人,結果如何不難想像,就是國民黨處處被圍、被打,直至將蔣介石趕到了台灣。
到了台灣后的蔣介石痛心疾首:「沒有想到郭汝瑰是最大的共諜!」想必蔣介石依舊想不明白,為何自己如此信任之人會做出如此悖逆之事。台灣亦有報紙寫道:「一諜卧底弄乾坤,兩軍勝負已先分。」
肅反、反右、文革等運動,郭汝瑰一次也沒落下,勞動改造、文革批鬥、抄家遊街等是家常便飯。(網路圖片)
為 中共坐擁天下立下了大功的郭汝瑰,在1949年中共執政后的日子卻只能用「凄風苦雨」來形容。生性多疑的毛在1955年實行軍銜制時並未授予其軍銜,也沒 有恢復其黨籍,只是任命他為川南行署副局長級別的「交通廳長」,后在鎮反中,誣陷他是國民黨潛伏下來的特務組長,廳長的職務也被罷免。而此後的肅反、反 右、文革等運動,郭汝瑰一次也沒落下,勞動改造、文革批鬥、抄家遊街等是家常便飯。
不知在這樣生不如死的日子中,郭汝瑰是否會意識自己曾經的背叛是如何的令人不恥,是如何對不起對自己無比信賴的蔣介石;也許才會意識到毛澤東根本無法與蔣介石相提並論,真實的中共與自己心目中的中共真是天壤之別。
據說,那些國共內戰中被俘的國民黨將領,於1959年大赦后大多數選擇了前往台灣。許多人在後來寫《國民黨將領淮海戰役親歷記》時,仍然流露對郭汝瑰恨之入骨的感情。
1978 年,71歲的郭汝瑰終於從中共那裡討得了一個說法:他不是國民黨特務,並同意其加入中共。而終於有些清醒的他在晚年時編寫了兩本600餘萬字的巨著《中國 軍事史》和《中國抗日戰爭正面作戰戰記》,內中披露了這樣的歷史事實: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之間,中華民國政府軍發動大型會戰22次,重要戰 鬥1,117次,小型戰鬥28,931次。陸軍陣亡、負傷、失蹤3,211,419人。空軍陣亡4,321人,毀機2,468架。國民黨是抗日的,蔣介石 先生是抗日的。其中的潛台詞是什麼還用說嗎?
1997年郭汝瑰因車禍去世。他的子女後來如此評價父親:「他在軍事上是一個大學生,但在政治上卻是一名小學生。」也許,從做人上而言,郭汝瑰也少了「誠」和「忠」吧。
原標題:蔣介石身邊最大的中共特務郭汝瑰的下場
文章來源:《大紀元》
2011-08-14
國軍為什麼在抗戰勝利後速敗給解放軍
要知道就是毛澤東,在1946年的時候還是認為國內戰爭要5年左右才見分曉,可見那時毛澤東的信心也不見得就很充足。
許多人首先認定這是政治上的原因,就像“亮劍”中劉伯承說的那樣:國民黨是輸在政治而不是簡單地輸在軍事上。
我先不講複雜的政治原因,僅僅說點能想到的軍事原因,畢竟政治非常複雜。
我之所以說是國民軍,是因為國民黨軍隊創立之初就是國民革命軍,是為國民的利益而革命的。後來,隨著國民黨的持續執政,是否變質,有待大夥評說。
我認為國民軍速敗于解放軍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 國民軍從戰爭開始就有輕敵的嫌疑,從上到下,一開始都採取全面進攻、主動進攻、分進合擊戰略戰術,這導致國民軍一開始就在很多戰鬥中失利,士氣被挫傷。如蘇中戰役、魯西南戰役、東北戰場等等。
2、 國民軍戰鬥力參差不齊,主力部隊和雜牌部隊內部矛盾深,主力部隊驕橫,雜牌部隊戰鬥意志不強,離心離德,造成在許多戰役中配合不佳。而實際上,一次戰役中 雙方軍隊的戰鬥力可能不是主力部隊決定的,而是配合部隊的戰鬥力決定的,這類似“木桶理論”中的短板理論,一旦短板漏水,木桶盛水量就下降,同樣,一次戰 役中配合部隊的戰鬥力不強,直接導致參戰部隊的整體戰鬥力下降。如,華東解放軍和國民軍的多次戰役中,都是配合部隊的戰鬥力不強,造成國民軍在每次戰役中 基本呈現劣勢,孟良崮戰役中,不是74師、25師戰鬥力不強,而是83師的戰鬥力由於指揮官的怠戰而受到影響所造成的。而解放軍對國民軍的這個弱點洞若觀 火,屢次採用集中優勢兵力分割包圍、圍點打援的戰術消滅國民軍。
3、
解放軍的補充很快,而且兵員優秀,士兵的主動性強;國民軍的補充不行,而且兵員品質不斷下降,士兵的戰鬥意志很弱。這一點在東北戰場尤其明顯。杜聿明在
1946年曾經因為解放軍的兵員補充迅速而憂慮成疾,不得不請求辭職,之後東北戰場換上了陳誠。東北戰場解放軍有解放軍最優秀的政治元帥羅榮桓,解放軍曾
經在四平之戰時大傷元氣,但是竟然在撤往松花江以北後不到一個季度年就組織了反攻,把國民軍的一個孤軍突出的加強團吃掉,1947年以後,不斷組織春季、
夏季、秋季攻勢,國民軍逐漸處於守勢直到最後被殲滅。從兵員的迅速擴充上來說,不管有沒有遼沈戰役,國民軍在東北戰場的失敗都是註定的。解放軍的部隊兵員
補充主要來自解放區的地方縣大隊、區大隊,解放軍的這個兵員補充系統經過抗日戰爭的考驗,已經非常成熟;反觀國民軍,早期由於抗日戰爭,徵兵制還比較有
效,抗戰後,就沒有實際效果了,不得不抓壯丁,這樣的部隊戰鬥力可想而知,這從許多參加滇緬作戰等抗戰後,一些國民軍士兵就離隊回家務農可以看出。解放軍
後期的兵員補充直接來源於“解放戰士”,這些被抓壯丁而來的士兵本來對國民軍心存怨恨,並且受到軍官的壓迫,被解放軍俘虜後,受到優待而感恩戴德,從而變
得有戰鬥力。來自解放區的解放軍大都由農民組成,鋻於土地改革,他們有為保衛土改成果而戰的動力,而國民軍大多來自遙遠的南方,缺乏戰鬥的動力。少量的青
年團和主力力量太小了。
4、
國民軍士兵的體格等弱于解放軍,對氣候和地形的適應力弱于解放軍。過於8年抗戰,國民軍長期被日軍壓制在長江以南,兵員的補充大多來源於南方各省,而解放
軍的兵員則主要補充自山東、山西、河北、河南、安徽、蘇北,這些地方尤其是山東兵,體格上要強于國民軍,並且大多在本地作戰,對氣候和地形的適應力較強,
特別是東北戰場,來自南方的國民軍士兵在冰天雪地裏和從東北本地大力補充東北兵的解放軍作戰,劣勢是顯而易見的,就算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新1軍、新6軍、
71軍、52軍,也在不斷的戰鬥中削弱了戰鬥力。強悍如張靈甫,在萊蕪戰役後也請求休整,說部隊的重裝備不適應山地作戰。中國歷史上,除了明朝朱元璋的北
伐、國民軍的北伐,其餘幾乎都是北方的部隊獲勝。東晉的部隊在肥水之戰中擊敗前秦部隊,大多也是因為東晉的主力部隊是一些從北方南遷的士兵組成的緣故。
5、
國民軍的指揮相對僵化,戰術簡單,而且往往指揮失靈,多頭指揮,指揮員不敢承擔責任,明哲保身;而解放軍由於採取戰區負責制,加上以毛澤東為首的最高指揮
層指揮作戰靈活,地方戰區的戰役指揮靈活、戰術多樣,指揮員敢於承擔責任,指揮系統前街緊密,這樣的指揮系統效率極高。因此,國民軍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效
率低造成的。國民軍的戰略戰術基本上以日軍的戰略戰術為主,講究勇敢和硬拼,通過8年抗戰,這種戰術風格更加強化,這種作戰風格的極端會導致部隊過於僵
化,戰術變通少,而解放軍的戰略戰術基本來源於中國古代的軍事原則,並且融合了馬克思哲學,通過早期的國共內戰和8年抗戰的長期磨練,解放軍的戰略戰術非
常靈活和豐富。國民軍由於內部派系,部隊的指揮不靈,協調不好,多頭指揮,在瞬間萬變的戰場上,這是非常致命的缺陷,就是很好的戰略戰術也會變得危機重
重,遼沈戰役前,蔣介石要衛立煌把軍隊撤出東北,衛立煌不執行,導致東北國民軍幾乎被全殲(葫蘆島國民軍不算,僅從營口撤出了52軍等部隊,其餘精銳全部
被殲滅);反觀解放軍,由於嚴格的紀律。指揮系統的協調和配合效率非常高,就是不好的戰略戰術也會由於執行很好而變得無足輕重。國民軍的指揮官大多不甘承
擔責任,如淮海戰役的杜聿明,不敢違背蔣介石的指令,原因就在於不想背上不聽指揮的罪名,寧願失敗也不願獨自則下定決心,導致國民軍在江北戰場被全殲;反
觀東北戰場,四平之戰,林彪敢於違背毛澤東的命令,提前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這個命令拯救了羽翼未豐的東北民主聯軍,粟裕敢於對毛澤東的“3個縱隊渡江
南下作戰”提出質疑,並最後說服了毛澤東,把華東解放軍主力留在江北集中作戰,從而為後來的淮海作戰創造了條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6、
堡壘式從內部攻破的,國民軍很大程度上輸在部隊的戰場投誠、裏應外合上。這一點特別體現在華東戰場,有解放軍優秀的綜合型元帥陳毅坐鎮華東,華東國民軍戰
場投誠很多,而且往往在戰役的關鍵時候起到關鍵作用。如萊蕪戰役,國民軍46軍軍長韓練成臨陣脫離指揮,導致戰鬥力很強的廣西部隊失去戰鬥力。大多數人對
孟良崮戰役很看重,而我覺得萊蕪戰役的地位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這個戰役不僅消滅了約5.6萬國民軍,粉碎了國民軍在山東戰場的重點進攻,而且最重要的是
解放軍獲得了大量的武器裝備,僅周村一地即丟下三個滿儲彈藥的倉庫和百萬多斤糧食,這為後來的孟良崮戰役等提供了極好的武器裝備的支援。濟南戰役,也是吳
化文在城西戰場起義,導致濟南城西被打開了缺口,在抗日戰場立下赫赫戰功的王耀武就此被消滅(當然他所指揮的部隊實力也太一般了),解放軍繳獲各種炮
800多門,坦克、裝甲車20輛,汽車238輛,這又是極大的武器補充。有時我想,國民軍不需大規模作戰,只需在武器的保管和戰敗後武器銷毀上做得更好,
解放軍將會因為武器的匱乏而逐漸失去戰鬥力,至少戰鬥力將被嚴重削弱。聯想到八路軍、新四軍的敵後抗日作戰,中後期不敢組織大規模的戰役,很大程度上是武
器的匱乏造成了,由於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大規模擴軍,國民政府拒絕補充武器彈藥,日軍又對武器的保護比較好,這些敵後作戰部隊許多沒有槍,即使有槍,也沒有
幾發子彈,怎麼對日大規模作戰?只有偷襲敵人獲取武器而已。沒想到國民軍如此慷慨,成了解放軍的“運輸大隊”。優勢堅壁清野是最好的作戰方式。俄國人擊敗
拿破侖,靠的就是堅壁清野,使得拿破侖的軍隊佔領了莫斯科,卻逐漸失去了戰鬥力,因為根本沒有各種物資的後勤支援,人就算是鋼鐵,也是要跨的。
7、
情報資訊系統泄密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由於國民軍內部派系林立,關係複雜,將領各自心懷鬼胎,導致解放軍諜報人員輕易打入國民軍內部。國民軍的所有軍
事行動幾乎都預先被解放軍指揮官掌握,而國民軍在解放區卻成了瞎子,粟裕在總結蘇中戰役勝利後曾說,解放軍的勝利靠的是解放區人民對解放區的支援,解放軍
在國民軍的眼皮底下,國民軍也不知道,我們說,這戰還怎麼打?完全是不對等的,難怪抗戰中表現還不錯的國民軍在解放戰爭中表現是如此差。甚至在胡宗南、衛
立煌這樣的地區最高指揮系統,也有解放軍的諜報人員,這戰你說還怎麼打?杜聿明對此曾深有體會,在東北戰場和淮海戰役初期,杜聿明成功地騙過了林彪和粟
裕,達成了戰役的突然性,是因為他在決策前幾乎沒有和任何人商量(僅和鄭洞國等絕對信任的老下級商量),沒有人知道他的決策是什麼,可惜國民軍這樣的決策
套少了。一隻軍隊,如果情報老是洩露,失敗是難以避免的。中途島戰役,美軍就是因為破譯了日軍的軍事行動密碼,才有可能取得轉折性的勝利。
有了以上這些致命的缺陷,國民軍的速敗也的確不足為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