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1, 2013

防空識別區

新聞智庫:防空識別區

防空識別區是國家基於國防需要,單方面劃定的區域,主要是用來防範不明來歷的飛機,並提醒進入防空識別區的別國軍機,不要誤闖主權國領空。
識別區的最主要作用是實施空中預警,有利軍方及早發現、識別、實施攔截,同時對其他飛行器進行定位管制。國際間的普遍做法是,飛機進入某一防空管制區後,向管理國提供飛行計劃及通報飛行位置。
要劃定防空識別區,一般以國家的領海基線為基準,以雷達所能覆蓋的範圍為界限。範圍涵蓋公海上空,通常較國家的領空和專屬經濟區大。根據統計,現時各國的防空識別區,外沿從領海基線,向外伸延數十至數百海里不等。
按照國際法,一個國家要在飛行器進入防空識別區後,才能實施對飛行器的定位、監視、追蹤。不過,假如來犯的飛機,未有飛入領空,便無權將它迫降或擊落,否則違反國際法。
一般情況,一旦有飛機進入防空識別區,管理國會即時對飛機加強雷達監控,一方面向飛機發出勸告,另一方面提高空防警戒狀態。
假如目標飛機在識別區內逗留的時間短,而且依照指令來行動,武力措施便可免則免。但假如逗留的時間長,軍方會採取跟蹤飛行的方式,例如派出戰機,作短距離監視,像要把對方的飛機,押送離開一樣。
假如入侵防空識別區的飛機不理勸告,航行方向又直指國家領空,軍方在認清敵意後,會在飛機進入領空時,將它擊落。
防空識別區概念源於二戰後,由美國太平洋總部提出,在阿拉斯加以北率先設立。鑑於各國的空防力量不斷擴大,戰鬥機急速發展,威脅傳統的防空體系,美 方當時認為,等待目標逼近領空才出動戰機攔截,便會失去先機,因此要在領空外的公共空域,劃定防空識別區,進一步擴大預警空間,藉此規範美國及盟友之間的 空中防禦作戰。
美國的做法獲得多個盟友北約國家跟隨。現時除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土耳其、南韓、日本、台灣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設有防空識別區。
日本在東海附近設定的防空識別區,大部分進入日中中間線中方的一邊,界線又緊貼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正劃過與那國島上空,引發多年來爭拗不斷。
日本最擔心的是中國一旦設立防空識別區,釣魚島以至沖繩等,將被包含在內,中日兩國的管制區範圍,更加有可能重疊,大大增加雙方在東海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