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在11月12日通過關於改革方針的綱領性文件後閉幕。出席會議的約200名中央委員已陸續到達北京。
中國在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貧富差距擴大、環境污染等過度依賴投資的增長模式的弊端也逐步顯露。為確保可持續發展,政府減少對經濟的干預,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來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李克強總理提出了縮小政府權限,重視市場調節功能的方針。
財稅改革也是一項重要課題。按照1994年實施的「分稅制」,財源主要集中到了中央,地方政府出現長期性的財源不足。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往往會將賣地收入作為財源。這種「土地財政」已成為房價上漲和官僚腐敗的溫床。
地方政府熱衷於房地產開發,在公共債務和銀行融資之外的「影子銀行」也在急速膨脹。估計在三中全會上將討論擴大房地產稅徵收範圍、提高地方債發行自由度等加強地方財源的問題。改革城市與農村二元化的土地與戶籍制度也將成為焦點。
在金融領域,如何具體規劃利率與匯率的市場化、為開放人民幣資本交易做怎樣的改革準備將成為焦點。圍繞國有企業改革,為打破市場壟斷,促進民間資本進入的方案已經浮出水面。
政府智囊機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10月底公佈了「383報告」,提出今後7年要在金融、對外開放等8個領域推進改革的方案。報告的主導者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是習近平的經濟顧問。
該報告將成為三中全會的討論材料,但實施改革會遇到既得利益階層的強大阻力,許多觀點認為在三中全會上很難提出具體的改革實施時間。
經濟穩定是確保黨的統治穩定的必要條件。習近平提出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希望通過分配經濟增長的果實來緩解整個社會積攢的不滿情緒。
(大越匡洋)
三中全會是由5年一度的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約200人的中央委員匯聚一堂,召開的第三次會議。一般,第一、二次會議主要討論人事方面的議題。而作為第三次會議的三中全會則是確定國家中期運營及發展的基本方針的重要場合。
1978年的三中全會曾讓中國走向歷史性轉變。在鄧小平的領導下,國家的基本任務從階級鬥爭轉向實現現代化,並確定了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1993年的三中全會則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為中國躍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條件。
而目前,正值中國經濟結束高速增長並開始摸索持續穩定增長的轉變期。正是在這樣的時期下,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
決定中國中期政策的十八屆三中全會9日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三中全會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目前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已經結束,正在摸索持續 穩定增長。在轉換期,沒有改革就沒有新的增長似乎已經成為共識。改革要從哪如數?日經中文網推出「中國經濟改革系列觀察」,與讀者一起梳理一下中國經濟改 革命題。
重視市場是中國新領導層試金石 | ||
|
||
財政和稅制改革勢在必行? | ||
|
||
人民幣自由化進入視線 | ||
|
||
「國進民退」能否被打破? | ||
|
||
要改革的不只是經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