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 2013

有仔應該入高盛

有仔應該入高盛

 

Goldman Sachs Tower 圖:維基百科
Goldman Sachs Tower 圖:維基百科
還記得年輕時有一次去見工,面試的金融機構高層當面問我:「金融重要還是政治重要?」冷不防有此一問,答道:「應該是政治。」誰知他不假思索地應道:「錯,是金融。所有政經活動,背後都是錢推動的。」
該次答錯標準答案的經歷,最近又被勾起,事緣新鮮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在《經濟學人》的論壇上跟人辯論,究竟求職搵工,是入高盛還是Google好?
席勒︰金融令事情具持續性
當現場觀眾滿以為主張金融市場有時非理性的席勒,會建議人才應該投奔矽谷之際,這一陣子紅過炸子雞的他,卻給出一個意料之外的答案:有使命感及對金融世界有興趣的年輕畢業生,應該去高盛而非投身Google。
他的理據,我似曾相識:「金融才可以令事情做大兼可持續,這比起在 Google 寫一些呃like的程式更有意思。」「因為所有重要的人類活動,都需要金融來推動,你不能憑一己之力改良世界。」
席勒的言論,對於行外人來說,當然非常惹火,大家還記得五年前的金融危機是如何爆煲的,還記得政府為救銀行而注入多少公帑,還記得衰退如何令失業率高居不下。
這幾年,公眾對金融業的觀感,已有了很大改變,如果問一般人,想這世界多一家高盛、多一家摩通,還是想多一家 Google、多一家蘋果?我想多數人會答後者。
單單從創新來說,IT 有摩爾定律,智能手機每兩年便更新換代,進步的迅速有目共睹,相反金融界的創新,高頻交易、黑池、各種新奇衍生工具,究竟為世界帶來了進步或是混亂?似乎仍未說得清。互聯網革新了一個又一個行業,帶來了創造性破壞,但金融業這幾年又令誰的生意模型從此不一樣,就算連最簡單的全民退休問題,金融界也未能提供滿意的方案。
席勒也補鑊說,我們需要工程師,多於金融才俊,但金融服務始終要有人來做,來向工程師調撥所需的資源。
華爾街政治影響力遠超矽谷
問題是,金融業會否吸收了太多的人才?在海嘯前的 2006 年,幾家名牌大學哈佛、耶魯及普林斯頓,有兩至五成的畢業生,都投身金融界,不少更是投身報酬最高的投機範疇,而不是悶蛋的傳統銀行業務。從事這些左袋入右袋的搬錢遊戲,其實與圍在新樓盤外的滿街地產代理沒有兩樣,你可以說是提高流通量,但多少才叫夠?這絕對應成為Google的面試題。
當然,妖魔化銀行家並非建設性的做法,但現時華爾街相比矽谷的政治影響力,依然不合比例地高,刑不上 banker,似乎是這幾年的共識,這猶如尋租的免死金牌,令行業的報酬不合理地高,亦令高盛仍享有異常的吸引力。
席勒一向是市場機制的懷疑者,我想他應該研究一下,如何從社會整體的角度,扭轉一下這種不平衡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