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14, 2013

辛亥革命?辛亥政變?



1900年的義和團之亂後,慈禧太后眼見清廷大勢已去,只得倚重李鴻章臨終前推薦的袁世凱推行改革,成績不是沒有,但為時已晚,清廷既未能夠中興,卻又造就了袁世凱擁兵自重。

1908年慈禧、光緒離世,遺下3歲的宣統皇帝溥儀,袁世凱因與攝政王不和而去職,自此清廷更是無人可用,另方面,各地的反清活動雖然此起彼落,但亦同樣是群龍無首,孫中山當時就身在國外。

1911年秋,四川動亂,清廷由湖北調兵入川平亂,結果湖北空虛,革命黨乘機於10月10 日發難,佔據了總督府。

清廷無力指揮由袁世凱一手訓練的軍隊,只得任命他為內閣總理大臣,要他南下平亂,袁世凱的軍隊本來可輕易擺平革命黨,但他精明,慢慢打,一方面讓革命黨見識到他軍隊的厲害,一方面又不馬上拿下他們,以防戰後清廷又要沒收他的兵權。

拉鋸當中,兩廣、兩江、湖南、閩浙、雲貴、四川、陝西、山西紛紛獨立,袁世凱趁機威迫利誘清廷,同時又跟革命黨邊打邊談,最終,清廷自覺氣數已盡,只好在優厚條件下退位,另邊廂,雖然14個省紛紛獨立了,但群龍無首,根本打不過袁世凱,那既然袁也承諾行憲,各省的革命黨就讓他籌組新政府好了。

袁世凱就這樣搖身一變,由大清帝國的內閣總理大臣變成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及後袁世凱怎樣攬權,先「當選」終身大總統,再於1915年自己稱帝,大家看電視劇也看得多了,不贅,至於及後的軍閥割據,太傷感了,不提也罷。

故此,與其說是「辛亥革命」,倒不如現實一點的說,是「辛亥政變」。

但這並不代表那一代人的犧牲沒有價值,須知歐美的憲政法治,也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跌跌碰碰方有今天的成果,重要的是,方向要對,不要自欺欺人。

今天的臺灣,愚以為,方向對了。(圖為晚清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