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3, 2014

霧霾比沙士可怕內地港人逼回流

霧霾比沙士可怕內地港人逼回流

【太陽報專訊】【本報訊】「比沙士更可怕」的霧霾籠罩內地,有於北京發展的大學畢業生,近年因空氣污染致身體轉差,決 定回流返港;有上海工作的港人更已遞信辭職,老闆加薪挽留亦耍手擰頭。內地港商雖未受影響,但部分企業已增設過濾空氣設備應付霧霾。但醫學界人士擔心,香 港空氣質素差,回流人士因霧霾引發的鼻敏感,即使回港後亦可能持續發作,甚至引起併發症。
「呢度唔係畀人住」
「個天蒙到想像 唔到,直情伸手不見五指!」受聘於北京任職項目經理的阿達坦言,起初銳意在北京大展拳腳,惟前年起受內地嚴重空氣污染影響,身體轉差。與他一同於北京打拚 的同學Sam亦稱,每天上、下班均會「打的」,放假則留在家煮飯、打機,為求將「留喺街嘅時間縮到最短」,「呢度唔係畀人住,真係好想返香港!」他們已打 算農曆新年後回流返港。
「呢種環境好惡頂!公司有意升職加薪留我,但冇嘢緊要得過健康。」到上海工作,任職企業餐飲市場部經理的Joyce 表示,太抗拒毒霧籠罩的生活,剛遞辭職信,三個月後返港發展。據中港中小型企業國際投資交流協進會會長趙志雄了解,部分企業已向員工提供口罩,並於工作場 所增設過濾空氣的設備。
內地空氣質素於去年底急轉直下,中東部地區出現大面積由懸浮粒子PM2.5引起的灰霾污染,多個城市天色灰蒙蒙一片,北京和上海等空氣污染持續錄得嚴重至重度級別。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警告,霧霾比沙士更可怕,若不馬上治理,將禍延後代。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黃雅信表示,空氣污染物可能對鼻腔引致短暫性刺激,令人出現鼻敏感症狀及增加上呼吸道感染機會。如由內地回流人士出現持續性的嚴重鼻敏感症狀,隨時會引起併發症,如長鼻息肉和引發鼻竇炎等。

 

霧霾下的啟示——工業化向何處去?

1月4日,在南寧街頭,路人在霧霾中騎車出行。 新華社記者陸波岸攝。

PM2.5、PM10——中國百姓深惡痛絕的“老朋友”陪伴人們送走了2013,迎來新的一年。如何破解大氣污染,已成為中國人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雖然當前的污染問題讓一些人開始重新思考傳統文化的力量,但是專家認為,現階段還沒有有效的方法釋放傳統文化的作用。
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能源與氣候項目駐會研究員王韜說,目前中國最迫切需要的,還是要用嚴格的法律來規範經濟活動和人們的行為,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習慣。
要規範,首先需要對霧霾追根溯源。
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社科院此前聯合發佈的《氣候變化綠皮書》顯示,中國霧霾天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化石能源消費帶來的大氣污染物逐年增加,主要源於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以及地面灰塵等。
王韜介紹,中國政府一直希望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2000年左右也考慮過將煤炭比例降低到60%的可能。但由於資源稟賦的原因,煤炭成為中國發展重工業最廉價的首選。
據中國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副主任鄒驥介紹,十年前,中國的電力裝機容量不到五億千瓦,而現在是十幾億千瓦,六七年時間裏的增長,相當於1949年以來 50多年累積的裝機容量。一個以火電為主的國家,數億千瓦的裝機容量要靠煤來支撐,大小煤窯開動,全民挖煤,約一半的鐵路運輸負荷和週轉量都在運煤。
縱觀全球的工業化進程,中國目前面臨的霧霾問題並不是孤例。上世紀40年代的美國洛杉磯、50年代的英國倫敦、60年代的德國魯爾地區都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空氣污染。
但王韜認為,中國目前的情況要更複雜,除燃燒煤炭產生的污染外,密集的機動車排放也給空氣注入了更多的污染物,因此中國的霧霾是混合了當時倫敦和洛杉磯的兩種污染,治理方法不僅要對症下藥,更要多管齊下。
“中國要從一個中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躍遷到中等發達國家行列,最關鍵就是2050年前的這幾個十年,現在沒有把握說一定能達成那個目標。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沿襲現在的發展方式,把握是非常小的。”鄒驥說。
國務院2013年9月發佈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推進能源清潔利用,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等手段,力爭到2017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
鋻於上世紀的倫敦和魯爾地區通過尋找更好更清潔的能源、調整更有創新力和附加值的產業結構走出了污染困境,專家們認為,這些措施也是中國政府目前迫切需要做的。
除此之外,今日中國也面臨著不同的外部環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機遇在於全球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提供了調整和轉型的機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中,也有很多過去不可想像的制度措施得到應用。
王韜說:“中國的經濟還在增長,同時經濟的增長點也在變化過程中,我們還沒有真正找到成功實現經濟轉型的出路。一方面要調整經濟結構,發展新的產業 和經濟增長的動力,另一方面還要減少對落後產業原來的幫助、限制其發 展,保護環境。如何去協調這個平衡是我們所面臨的最大的挑戰。”
專家們指出,應對環境挑戰需要正視的一個現實是,在現有的世界經濟體系下,一個正在發展的國家的排放量是很難快速下降的。為此,中國減排應在能效提高和可再生能源上持續發力。
“新年新氣象”。2014年初,隨著地方“兩會”逐一召開,各地紛紛表示要放下GDP的包袱,走綠色崛起之路。其中霧霾最為嚴重的河北甚至拿自己的“吃飯產業”——鋼鐵開刀,確保未來不增一噸一箱產能。人們希望,從這一年開始,可以漸漸和“老朋友”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