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1, 2014

銀行+咖啡,有無得諗?

銀行+咖啡,有無得諗?

韓風沒法擋,除了政治局常委王岐山也知道有套「時髦」韓劇《星星》,招商銀行(3968)亦引入「韓味」,宣布跟南韓 最大的咖啡連鎖店Caffebene(咖啡陪你)合作,打算在內地開設6000家「咖啡銀行」;相對於招行現有約1000家分行,等於一舉把網點擴大6 倍,以「點數」計,進一步追近中行(3988)等「四大行」。
招行此舉亦關乎全球銀行業眼前一個重大抉擇,就是在網絡時代,究竟應否盡量削減實體分行數量,從而節省成本?這是業界一貫的主流觀點,根據金管局數 據,全港銀行分行數目已由2000年約1500家,至2012年底減至1313家;考慮到期內的經濟及人口增長,減幅可謂顯著。
消費者委員會於2007年做過調查,顯示2000年代中葉是銀行分行減少的高峰期,單計滙豐、渣打及中銀(2388)三家發鈔銀行,從2002年到 2007年共削減了多達四分之一的分行數量,主因是愈來愈多人使用網上理財,令實體分行的重要性下降。另據金管局數據,本港網上銀行賬戶由2001年的 110萬個,至2012年增至840萬個。由此可見,網上銀行是「殺死」實體分行的元兇。
逆流擴大分行網點
這趨勢過去十多年在全球各地都大同小異,但最近出現了逆流,例如民生銀行(1988)去年宣布要在3年內開設1萬家「社區銀行」,以民行現有約 750家分行推算,相當於把網點擴大13倍。在美國,股神畢非德旗下的富國銀行(Wells Fargo)亦「倒行逆施」,趁其他大型銀行削減分行之際,大舉擴展「迷你分行」(Mini Branches),希望搶奪「街坊生意」。
此兩種截然不同的取態,關鍵在於銀行如何看待分行的角色,從前一般視之 為cost center(成本中心),借互聯網之利關減分行,自然可以節省成本。但近年隨着競爭加劇,分行作為profit center(利潤中心)的角色日益突顯。講白了,就是藉着分行為客戶提供便利之餘,同時向他們銷售銀行各種產品以增加收入,問題是增設分行所帶來的收 入,能否超過所產生的成本。
於是,金融業衍生出各種「社區銀行」、「迷你分行」及「店中分行」(In-Store Branches),特色是店面像便利店般細小,通常只有三數名職員,甚至寄居於咖啡店、百貨公司之內,所費成本可能不及傳統分行的十分一,但卻化整為 零、遍地開花以增加接觸面,務求達到「本小利大」。
從民行的「1萬家社區銀行」,到招行的「6000家咖啡銀行」,都是走這條路,尤其是它們作為股份制銀行,網點規模遠遜於四大行──截至去年6月 底,農行(1288)、工行(1398)、建行(939)及中行(3988)分別有1.85萬、1.72萬、1.43萬及1.06萬家網點──有必要出奇 招以彌補在競爭條件上的不足。
據介紹,招行的「咖啡銀行」一邊是咖啡櫃位,一邊是銀行櫃位,中間擺放餐桌;銀行櫃位有兩至三名職員候命,提供開辦賬戶和信用卡、購買理財產品及櫃員機提存款等服務。
環境舒適易銷產品
招行表示:「客戶可以在咖啡銀行輕鬆、舒適、愉悅的環境辦理銀行業務,也可以和銀行工作人員像朋友一樣邊喝咖啡,邊聊財富的保值和增值。」筆者相 信,最後一句才是重點。投資者下次北上時,不妨視察一下招行的咖啡銀行,若發現在咖啡香氣下,顧客心情放鬆,很容易向「朋友一樣的工作人員」購買各種理財 產品,就意味招行這條路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