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展示的新一代汽車生産線(4月7日,漢諾威) |
從表面來看只是機器人對生産線上的車體進行組裝。任何一個汽車工廠都有這樣的組裝線。不過,製造的思路卻完全不同。在該生産線上,車體與機器人一邊「對話」一邊進行組裝。
其工作原理為在車體內嵌入IC標籤,記錄汽車型號、必要零部件以及組裝順序等信息。車體接近機器人時會發出「需要5扇門」等指示。機器人會按照指示進行作業。
傳統工廠則是人讓機器人記住作業順序。由於機器人只會按照其記住的流程進行作業,由於操作不當而在生産線上放錯了車體時,有可能出現作業失誤。不過,如果機器人與車體進行「對話」則無需擔心。因為機器人可以對照數據,準確無誤地進行作業。
通常認為要同時實現高品質和低成本,必須實施大規模量産。不過,如果該系統走向實用化,有望以量産的成本生産少量多樣的産品。
物與物聯絡起來進行「對話」——西門子展示的生産系統正是德國舉全國之力推進的「工業4.0」的具體表現,其目標是實現製造業的高度化。
如果「智慧工廠「的構想得以實現,滿負荷生産的工廠將能夠利用其他開工率較低的工廠。另外某種零部件在某個工廠已經庫存堆積成山,而其他不知情的工廠卻繼續增産的事情也不會再發生。不僅僅是1家企業,這將提高全社會的生産效率,減少能源消費量。
勞動者將出現什麼變化呢?隨著自動化的進一步推進,預計工廠的單純勞動和控制工序的工作將減少。另一方面,將需要更多能夠從事可産生附加價值的創造性工作的人才,例如構築運用IT技術的複雜生産系統等。
西門子也將從設備製造向IT轉變。魯思沃(Siegfried Russwurm)董事表示「我們將變成軟體公司」。
博世的産業設備子公司博世力士樂(BoschRexroth)提出了通過互聯網將工廠與工廠外部連接起來的新一代工廠自動化(FA)。總裁KarlTragl表示「市場將向世界擴大」,顯示出還打算對外出口。
全球最大的企業資源計劃系統(EPR)公司SAP將「工業4.0」誕生的龐大的數據處理和安全對策需求視為商機。産業設備部門負責人Georg Kube興奮地表示「全球最有活力的尖端工廠的發展趨勢已在德國出現」。
據德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Fraunhofer-Gesellschaft )等機構推算,2025年之前在德國國內至少將産生787.7萬億歐元的經濟效果。
不過也面臨著課題。有必要實現通信規格和生産規格的標準化。由於工廠與外部互聯網聯絡起來,工廠受到網路攻擊的風險也將增加。要實現普及還需要長期的努力,不過德國企業正堅定地向目標邁進。
「工業4.0」(Industry 4.0)在德國國內也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拉開了通過蒸汽機和水力實現工廠機械化的大幕;第二次工業革命利用電力實現了大批量生産並 建立了分工體系;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利用電子技術等使生産設備迅速邁向自動化。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下,作為製造業大國的德國充滿了強烈的危機感。
已開發國家中,製造業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率保持在20%以上的只有德國和日本等幾個國家。美國和英國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走上脫工業化道路。
不過,近幾年,德國企業的大規模投資也開始轉向海外。比如,戴姆勒把小型車生産中心轉移到了匈牙利,寶馬決定增強美國工廠産能。德國不僅人工費高,能源價格的上漲也十分明顯。作為歐洲強國的德國對此也頭疼不已。
「關於傳統製造業,被中國等亞洲國家的企業趕超只是時間問題。所以我們正在探索一條不會被亞洲企業趕超的其他道路」,德國機械工業聯盟(VDMA)對「4.0」的目的做了這樣的説明。
「4.0」還面向外國企業打開大門,吸引瑞士大型重電機廠商ABB等加入。德國貿易投資振興機構表示「希望擁有技術實力的日本企業也加入進來」,因此另一目的是借此吸收外資,提高國家整體的經濟水平。
「原本就在設計和工程領域具有優勢的德國,現在又要重新定義製造業的應有形態,以攻佔潛在增長市場。日本製造業再不能再這樣無所作為了」,一位日本機械廠商德國子公司的社長語氣凝重地説。
另一個製造業大國——日本雖然也通過IT技術提高了生産效率,但這些舉措大多局限於一家企業或者一個行業內部。而德國則是大型企業跨行業聯手、在德國所有産業領域推進改革,這種嘗試對日本也很有啟示作用。
(加藤貴行 法蘭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