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布魯日是一座保留著中世紀市容的美麗古城。保存完好的石磚建築與運河縱橫交錯。在這座浪漫的城市,觀光遊客絡繹不絕。
4月1日,警衛森嚴、身著正裝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現在這座寧靜的城市。作為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習主席在這裡發表了演講。
「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政治制度」
|
關於中國的政治制度,習近平表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
而最終存活下來的是社會主義,因此斷言「中國不能全盤照搬別國的制度和發展模式」。
面對台下的各國政要,習近平警告稱,否則的話,中國「不僅會水土不服,而且會帶來災難性後果」。
這些也可以理解為是在為共産黨執政的合理性做宣傳。不過,在歐洲之行的最後一站,習近平主席為什麼發表這樣的演講呢?其中一定有其特殊的用意。
美國知名智庫的一位中國問題專家指出,可能是想給世界這樣的印象:中國已不是新興市場國家,而是與歐美「對等的大國」,「在歐美遭受雷曼危機的沉重打擊後,中國感覺不僅在政治和經濟實力上,在政治體制上也可以與歐美抗衡了。」
也就是説,中國現在已經開始覺得,不僅可以在國力方面趕超歐美,在政治體制方面也可以構築抗衡歐美的制度。
大國的自負和危機感
筆者90年代中期曾在北京工作,當時的中國可沒有現在這樣自信。經常會聽到官員説,「採用歐美式民主主義還為時尚早」。
雖然並沒有全面否定歐美式政治體制,但主要意思就是對於處於發展中的中國來説,還為時尚早。
20年過去了,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已超過日本,其影響力甚至可與美國相抗衡。
從習近平的演講可以看出中國作為大國的強烈自負。不過,也可以説同時透露出了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建立不同於歐美體制的特色統治制度的危機感。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秋田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