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末日」(airpocalypse)——這個有點讀起來饒舌的新詞在英美媒體中引起熱議。該詞由空氣(air)和《聖經》的啟示錄(apocalypse)兩個詞彙組合而成,被用來指中國嚴重的大氣污染。
這並非危言聳聽。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首次指出了大氣中漂浮的「PM2.5」具有致癌性。更無法忽視的是其對經濟造成的消極影響。日照被遮擋,農作
物産量減少以及飛機起降晚點等危害相繼出現。此外由於擔心身體健康受到影響,訪問中國的外國遊客也出現減少跡象。
相比環境對策,一直以經濟增長和發展為優先課題的中國政府也終於開始著手治理大氣污染。中國政府設定了2017年之前將大都市圈的PM2.5濃度降低
20%左右的目標。儘管據推算實現這一目標需投入30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8413億元),但「空氣末日」問題已經到了不得不出手治理的地步。
在日前公佈的中國第一季度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增長率方面,SMBC日興證券的經濟學家肖敏捷注意到河北省、陜西省以及黑龍江省均大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這些地區為煤炭、鋼鐵等被視為産生PM2.5産業的中心地區。肖敏捷指出,應該將削減過剩産能和治理公害結合起來。政府在實施結構改革的同時,必須做好經濟增長率將下滑的心理準備。
(本多奈織)
日本國立醫院機構福岡醫院的副院長小田島博等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有關「PM2.5」濃度對患有哮喘兒童的影響的調查,並在5月13日前匯總了有關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在日本西部地區的寒冷時期,隨著PM2.5濃度的上升,兒童服用緩解哮喘發作的治療藥物的頻率也會增加。研究團隊今後將增加調查對象,對因果關係進行詳細研究。
該調查得到了日本環境省的支持,于2012年12月至13年6月實施。以前往位於福岡縣等的23所醫療機構的外來就診的158名兒童,加上在福岡市內的兩所小學就讀的138名兒童(其中患有哮喘的為22人)為對象,通過統計醫療問卷調查表等加以分析。
調查認為,在12月至3月,PM2.5的濃度每立方米提高10微克(1微克為百萬分之一克)的話,兒童服用治療藥物的比率就呈現出增加到1.18倍的傾向。但是,氣溫較高的4~6月則沒有觀察到服藥比率和PM2.5濃度的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