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億慈山寺下月開放
首富防彈禪修室曝光
【本報訊】香港首富李嘉誠豪擲15億元在大埔興建的慈山寺,現已開放網上和電話預約,下月15日起每日限予400人參觀。寺方借鑑唐代寺廟風格,建築參考
中國最古老木構南禪寺,建材採用紫檀木;力士和燈籠模仿日本奈良東大寺。盛傳是李嘉誠專用的私人禪修室亦首次曝光,房間門窗有防彈玻璃,洗手間作為「安全
房」,木門鑲嵌鋼板厚而重,但寺方否認是專為首富而建。
記者:潘柏林
記者:潘柏林
慈山寺位於大埔洞梓一幅約50萬平方呎土地,2008年政府以7,121萬元批出,建寺和營運經費由李嘉誠一力支持,去年底正式落成。慈山寺公佈開放細
節,公眾不能未經預約入寺參觀,要經網上或電話預約,以先到先得方式,每日限400人參觀。
慈山寺秘書長倪啟瑞指有必要限制入寺人數,不接待旅行 團,「保持番寺廟清幽,另外面對附近居民,如果太多人流,會對附近居民有影響」。他補充預約入寺要選定時段,分八個時段分散人流,參觀者可參加抄經、供水 和行禪等活動。
慈山寺秘書長倪啟瑞指有必要限制入寺人數,不接待旅行 團,「保持番寺廟清幽,另外面對附近居民,如果太多人流,會對附近居民有影響」。他補充預約入寺要選定時段,分八個時段分散人流,參觀者可參加抄經、供水 和行禪等活動。
洗手間及門鎖俱用名牌
寺方近日安排傳媒入內參觀,包括盛傳是李嘉誠專用的私人禪修室。該房間位於寺內三座僧寮其中一座之內,睡房連洗手間面積約300呎,佈置淡雅簡樸,放置一 張雙人床、一部電視機。門窗有防彈玻璃,洗手間作為「安全房」。洗手間木門內嵌鋼板,異常厚重,大力才能推動,牆身明顯加厚。主人房注重對外聯絡,有3部 電話,洗手間牆身有按鍵式警報器,將緊急訊息傳至保安或控制中心。寺方否認是李嘉誠專用,設計也非李嘉誠授意,而是由建築團隊構思,但資料顯示建 寺工程正是由長實發展部承擔。寺方又指設計純以佛法為基礎,被記者追問到佛法與防彈有何關係,倪啟瑞稱:「我諗佛法上面就係隨緣,有呢個設備嗰陣,當時冇 諗過有咁多熱議。」他指高設防房間是用作招呼大長老、僧王,拒絕透露保安投資額,而李嘉誠曾到場觀察,亦參加法會,但暫時沒有入住。
私人禪修室所 在的三座僧寮,本身也高度設防。最角落一座安裝一道電閘、閉路電視和射燈,四周的圍牆安裝紅外線對射式探測器,採用光束遮斷感應,設備會發射紅外線光束至 另一個接收器,一旦有人跨越令光線遮斷,就會發出警報,僧寮門口亦設密碼鎖。生活設備則用上不少名牌,洗手間用ToTo全自動馬桶、門鎖用美國名牌 Baldwin、熱水爐用Stiebel Eltron,非一般修行僧人居所。
慈山寺設計和造像顧問是中大建築學院教授何培斌,他指全寺分三個區域,中區主佛殿區、東區觀音聖像區及西區僧寮區。全寺歷時10年、豪擲15億元才完工,用料、建築和擺設均大有來頭。
菩提聖樹折枝價值不菲
綜合何培斌介紹和法庭資料,寺廟用料豪華,木材採用從非洲進口紫檀木興建,大雄寶殿三尊大佛的蓮花狀寶蓋鍍上24K金。而屋頂採用日本燒造銀瓦,確保色澤 均勻。何培斌指,全寺部份擺設價值難以估算,例如2012年斯里蘭卡總統送贈佛陀悟道處的菩提聖樹折枝,從敦煌莫高窟以精密儀器拍攝,複製出「彌勒經 變」、「文殊經變」和「普賢經變」壁畫。倪啟瑞否認寺廟過於豪華,強調寺院模仿唐代設計,亦希望猶如學院幫助市民學習佛法。他又以「佛法」解畫, 「佛法係東方琉璃世界非常之清涼,而西方嘅世界係黃金為地,佛法有好多唔同法門,我哋希望提供適宜環境畀人嚟學習」。
不准上香 禁穿熱褲
【本報訊】慈山寺有別本港傳統寺廟,不准參拜善信上香,以「供水」取代,參訪者在普門側水池取水入木缽,緩行至觀音像前,倒入水盂中。慈山寺秘書長倪啟瑞
解釋供水亦可向菩薩致敬,較燒香更環保。慈山寺設計師、中大建築學院教授何培斌補充,寺廟以木結構為主,禁燒香亦有防火考慮。寺廟亦提供抄心經、茶禪等修
行體驗活動。
以「供水」敬佛
慈山寺的規則亦遠較本港其他寺廟嚴厲,禁止參學人士穿着背心、迷你裙或熱褲,要穿整潔莊重的服裝,例如有袖上衣、長褲、及膝裙或褲。殿堂內不准拍攝及錄 影,嚴禁在寺內吸煙及點燃香燭、元寶,亦不可咀嚼口香糖、吹波糖,或於非指定範圍內飲食。倪啟瑞指職員會以目測方式檢視入廟者有否帶違禁品。慈山寺佛像和菩薩像前亦沒有香燭,僅在玻璃罩內燃點燈芯。倪啟瑞指宗教界越來越主張環保,品質欠佳香燭影響身體,「供水」亦做到上香敬佛效果。
寺方提供木缽讓善信取水,善信慢步至觀音像前許願,將水倒入水盂,收集的水用作澆花,「寺院誠心文化唔一定要有香」。
■記者潘柏林
設計概念着重實用
【本報訊】長實屢有「奇則」設計樓盤成為城中熱話,但在負責設計慈山寺的何培斌眼中,在設計時與李嘉誠的建築風格一致,形容首富注重實用和不花巧。他又指
地藏殿排上的對聯,是邀請96歲夢參法師題字,據說是李嘉誠最愛佛偈之一:「即有之空一法不立 即空之有萬法全彰」。
稱建寺為解港人壓力
李嘉誠除了在寺門題慈山寺外,亦在《建築慈山》一書撰寫後記。他自言企業家置身隱隱隆隆風雨,面對全球逆變與生機,在職守與公義間,對佛法所言的苦與無常 有體會。他亦慨嘆人生短促,「生老病死,壓力糾纏,心魂疲憊。世人誰不追求安定和平之逸,蒼生誰不嚮往有所依止之甘?」書中亦解釋李嘉誠建寺原因,指10 多年前有感港人工作和生活壓力沉重,遂有建設清靜道場的心願。不過,慈山寺並未如李嘉誠所願保持清靜,自動工開始一直有爭拗,除了因工程問題被承建商俊和發展興訟索償外,興建過程中亦曾經霸佔公家路。
當區區議員區鎮樺指,就寺前興建迴旋處以疏導車流一事,慈山寺至今仍與政府部門呈膠着狀態,擔心正式開放後交通擠塞問題更嚴重。
■記者潘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