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 2015

亞洲基礎設施爭奪(上)差的不是錢

亞洲基礎設施爭奪(上)差的不是錢

2015/08/31
      靠近印度洋的斯里蘭卡西南部城市加勒(Galle)是一座在17世紀被荷蘭統治時建設、並已被列入世界遺産的城堡都市。而如今的加勒突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高端百貨商店紛紛進駐,英國大型銀行匯豐銀行(HSBC)在此開設了支行。
    
      讓這座濱海城市不再寂靜的是4年前開通的該國首條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通往100公里以外的斯里蘭卡最大都市科倫坡,車程由原來的4個小時縮短到了1個 小時,遊客也紛來沓至。在加勒的帶動下,2014年前往斯里蘭卡旅遊的外國遊客達到了150萬人,4年裏增加了80%。嘗到甜頭的斯里蘭卡政府還計劃繼續 開通連接中部佛教遺址群的高速公路。

      雖然亞洲經濟出現減速,但作為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地位仍未動搖。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完善交通及電力等社會基礎設施。因為,構造經濟發展基礎本身也是一個巨大商機。

      「不缺資金,但……」

      據主要由日美出資的亞洲開發銀行(ADB)估算,2010~2020年亞洲的基礎設施需求將達到8萬億美元。但該行戰略政策局長因杜·布尚(Indu Bhushan)表示:「全球的開發銀行就連其中的5%都無法滿足」。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之所以在設立之前就備受關注正是因為其 有望填補資金上的不足。

      然而,在商業最前線看到的情況略有不同。

      4月上旬,金融業相關人士齊聚新加坡參加以東南亞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題的會議。與會者中有意見表示:「不缺資金,缺的是可以投融資的項目。」

      日美歐等國的養老金基金餘額超過36萬億美元。在全球貨幣寬鬆的背景下,資金到處尋找有利的投資對象,但是並未順利進入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日本國際協力 銀行(JBIC)的首席駐新加坡代表町田史隆指出:「新興市場的政府未能準確掌握一線的實際情況,欠缺承接投資資金的體制。」

幾乎沒有車通行的檳城第2大橋(馬來西亞北部檳城州)
      在馬來西亞北部的檳城(Pulau Pinang),在分隔檳島和馬來半島的海峽上,有一座全長24公里的東南亞最長的大橋。大橋上有雙向共四條車道,但是橋上幾乎看不到行駛的車輛。

      沒有車通行的大橋

      這座大橋名叫「檳城第2大橋」,於2014年3月開通,目的的是緩解與之相距約10公里、于1985年完工的「檳城第1大橋」的交通擁堵狀況。大橋由馬來 西亞政府主導建設,投資額達45億林吉特,但是通行量僅為目標的10%多一點。由於大橋的入口距離市中心很遠,所以當地的運輸行業人士表示:「因為太不方 便所以不會利用。」

      6月,泰國曼谷在淩晨遭遇暴雨,眾多店舖和住宅被淹,交通癱瘓,企業活動一度陷入癱瘓狀態。作為擁有1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曼谷的排水能力卻十分低下。

      吸取了2011年大洪水的教訓,當時的穎拉政權承諾實施大規模的治水工程。決定劃撥3500億泰銖的預算用於水庫和排水渠建設,並實施招標選出承建企業。但是,由於涉嫌貪污,計劃被凍結。

      亞洲的基礎設施不完善是長久以來的課題。究竟應該如何制定波及效果巨大、透明度高的業務計劃,吸引眼光刁鑽的風險資金呢?要想解放44億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60%)的潛在生産力,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要重視「量」,更應該注重「質」。

亞洲基礎設施爭奪(中)一帶一路

2015/09/01
    在中國最西端、位於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市,山頂積雪常年不化的天山山脈似乎就聳立在眼前。

      「這裡將成為世界屈指可數的商業區,現在購買正是時候」,當地一家房地産商的老闆一直在熱情地遊説消費者購買高層住宅。商業設施、五星級酒店、國際會議中心……,在面積相當於400個體育場的中國與哈薩克的「聯合開發特區」,僅中國方面就將投入200億元。

在中國—哈薩克邊境地帶,重型機械排成排正在待命(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霍爾果斯市)
3年前只有沙子和岩石的邊境地帶,伴隨著開山建設高速公路和鐵路的「號令」,掀起了開發熱潮。在門可羅雀的免稅百貨店開店的一位電器店的老闆樂觀地表示:「年內哈薩克的開發也會啟動。如果道路開通,一定會熱鬧起來。」

  中國提出了通過陸路和海路將本國與中亞、中東、歐洲連接起來的「一帶一路(新絲綢之路)」構想。隨著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成立,將通過人力、財力和物力的三位一體的舉措來推動亞洲基礎設施建設,在周邊地區開發領域發揮主導作用。

      建設熱潮的背後

  起步較早的「一帶一路」的中國國內部分已有眾多大規模項目啟動,帶動了當地經濟。但走訪各地,借助國家戰略之名進行過度開發的實際情況也浮出水面。

  「團結起來搞好一帶一路建設」,陜西西安的街頭充滿鼓舞人心的標語。在這裡,沿著道路和鐵路將建設巨大的工業園區和高級住宅區。韓國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工廠儼然屹立。該公司將在這裡投資70億美元。

      「以前這裡只有農田,多虧了習主席」,計程車司機鄭藍藍(43歲)高興地説。然而,中國經濟正明顯減速。「建設這麼大的工廠能行嗎?」,在當地,同樣還能聽到進駐的歐洲大型機械企業高管如此憂心忡忡的語氣。

      中國「自導」的開發熱潮已經跨越國境向其他國家蔓延。

      3座大廈的屋頂由200米長的船型游泳池接連在一起。形似新加坡的地標性建築「濱海灣金沙酒店」的建築出現在了柬埔寨金邊。渡假酒店、國際展覽中心以及商業設施開發的背後是中國企業的身影。

      不僅是港灣、橋樑,中國最近又開始對柬埔寨的國立競技場的建設提供支援。作為回報,中國獲得了大型複合設施的開發權。在建設現場,映入眼簾的不是柬埔寨文字而是漢字。住宅樓每平方米售價1800美元,比當地工廠工人的年收入還高。

      要的是資金不是泡沫

      雖然説「開發將在年底啟動」,但進入霍爾果斯的特區的哈薩克斯坦一側,能看到建築材料散落一地,上面蒙上了白色的沙土。哈薩克斯坦方面的相關人士表示「沒有當地企業正式決定推進開發,都在等中國的援助」。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2015年簽訂了總額達23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合同。合同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向哈薩克斯坦供應水泥、鋼鐵和玻璃等過剩産品。正如最近實施的誘導人民幣貶值的舉措一樣,背後透露出中國政府希望促進出口的意圖。

      在天津市和山東省接連發生的重大爆炸事故導致國民的不信任感增強的背景下,中國政府可能加速推進一帶一路構想以弘揚國威。在邊境檢查站一位30多歲的哈薩克斯坦貿易商用流利的中文説「希望利用中方的資金,但是不想被捲入開發泡沫」。

亞洲基礎設施爭奪(下)挑戰風險

2015/09/02
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沿著兩旁雜草叢生的鐵軌,曾經在日本行駛過的老舊電車滿載著乘客,朝著市中心駛去。

      亞投行使日本産生危機感

  在西班牙統治時期開通的菲律賓國有鐵路由於二戰後的混亂,建設進展緩慢,行駛距離降至頂峰時期的一半以下。目前僅以3~5節車廂每天運行26班。馬尼拉的人口約為1200萬人,人口上雖然是可匹敵東京的大城市,但與之相應的社會基礎設施並不完善。

菲律賓國有鐵路條數很少,經常擁擠不堪(8月,馬尼拉首都圈)
為了消除阻礙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的不足,艾奎諾政權規劃了鐵路和高速公路等50個項目。但最終開工建設的只有區區數個。由於面臨即使遭遇虧損也無法獲得政府擔保等風險,資金籌集成為難題。

  2015年夏季,面對菲律賓的這種困境,日本伸出了援手。面向馬尼拉的鐵路項目,提供2400億日元的日元貸款,作為日本政府開發援助(ODA)的單次金額,創出了史上最大規模。一般情況下,將在確認工程進展情況的同時分多次提供資金,但此次則是一次性提供。

  「(在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領域)要求當地政府提供超過必要的風險擔保的作法大行其道。我們將改變這種慣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2015年春季的研討會上如此表示,似乎正是為了證明其言出必行,日本提出了對菲律賓項目的援助。

  而推動日本採取行動的則是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AIIB)的「橫空出世」。亞投行的優勢是迅速提供資金。對於日本來説,如果不加以重視,中國的影響力將不斷增強。此前堅持盈利性第一的日本因此而感到刻不容緩,轉向了挑戰承擔更大的風險。

      日本缺乏為對抗亞投行的人才?

       日本政府將向2016年的例行國會提交《國際協力銀行(JBIC)法》的修正案,希望取消只能向有望盈利的項目提供資金的限制,只要多個項目綜合起來能實現盈利,就將不再過多考慮個別項目的虧損。如此一來,融資對象無疑將擴大。

    日本希望由國際協力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開行、ADB)主導、吸引充裕的民間資金,由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分擔不斷擴大的投融資風險。但是,此前一直規避風險的日本缺乏為對抗亞投行而迅速敲定項目的人才。

    曾經有過這樣痛苦的教訓。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于2012年時隔11年重啟了對從事基礎設施建設的民間實體的直接出資。雖然這是日本最大的經濟體 團體「經團連」熱切期盼的業務,但在重啟之後,截至2015年6月底,實施的案件僅為3項。對此,日本政府相關人士透露,「日本國際協力機構沒有熟悉風險 投資的人才」。

      即使完善相關框架,如果無法迅速敲定項目,也將是畫餅充饑。亞開行將專注於吸引美國高盛的前高管等經驗豐富的人才。日立製作所的高管充滿期待地表示,「如果速度提高,將更容易有效利用(政府的援助)」。

      「不清楚民間企業如何參與亞投行項目」,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總裁渡邊博史認為,如果亞投行的融資標準不透明,政府之外的參與將很困難。換個角度來説,採取通 過與民間企業合作來提高風險容許度機制的日本將有勝算。不過,在承擔風險的同時,該如何排除虧損項目?對於日本來説,為贏得亞洲的基礎設施競爭,迅速的落 實和進行甄別的眼光將同時經受考驗。

      本連載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吉田涉、阿部哲也、富山篤、堀田隆文、佐竹實、京冢環、中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