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10, 2015

日本右翼執政利於中日關係改善


日本右翼執政利於中日關係改善

2015/09/10
         王徵為日經中文網撰稿:安倍無懸念再次當選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黨魁,任期3年,安倍內閣支持率也出現復甦跡象,安倍政權正走向長期化。右翼的安倍上台後,在外交上似乎總是和中國對著幹,但觀察中日關係近期的走向,不得不説日本右翼執政有利於改善中日關係。

        安倍兩次擔任日本首相,每次上任初始都是在中日關係最差的時候。2006年安倍第一次擔任日本總理時,前任小泉純一郎2001年上任以來每年都參拜靖國神 社,使得中日首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相往來,期間在中國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反日遊行。安倍9月26日就任首相,10月8日就訪問中國,首次提出了兩國戰略互 惠關係,當時被中國媒體稱之為「破冰之旅」。

 15年4月習近平與安倍晉三在印尼會談(kyodo)
        安倍第2次擔任日本首相是在2012年的12月,當時中日關係因當年9月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而陷入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最壞時期,當時中國也發生了全國性的 反日遊行。經過兩年,2014年11月安倍利用北京APEC的機會實現了近3年多的首次中日首腦會談。2015年4月安倍與習近平再次進行了會談,兩國間 的各種交流也正在恢復。中日關係目前無疑是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相反,相比自民黨,民主黨「左」一些,尤其是鳩山由紀夫給人的印象非常親華。但民主黨在2009年奪取政權後,日本的對華出口依舊低迷。2010年發生了 東海中日撞船事件,使中日關係冷卻。尤其是到了野田佳彥擔任首相期間,決定將釣魚島國有化,使中日關係極度惡化到了最冷點。

       再往遠點説,80年代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作為軍人曾經參加過二戰、是第一個在8月15日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首相,甚至被稱為「日本戰後首位右翼宰 相」。但就是這樣一位右翼在中日建交時,作為支持田中角榮成為首相的條件提出了要與中國恢復邦交正常化。在中曾根擔任日本首相期間與中國達成協定設立「中 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開展面向未來的兩國青年之間的交流。80年代成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後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

        三木武夫也是對華「鴿派」,在1972年曾秘密訪華,為中日邦交正常化鋪路。但1974年在擔任日本首相後,三木武夫未能實現與中國締結中日友好和平條 約,反而實現了日本天皇訪美,採取了積極的對美外交政策。因為三木武夫在自民黨內的基礎薄弱,沒能抵抗住黨內的右派,甚至在1975年以個人名義還參拜了 靖國神社。

        雖然中國媒體成天在指責日本右翼,中國人也非常痛恨「鷹派」安倍,但右翼在日本執政時,中日兩國關係往往會得到改善,這是事實,絕非偶然。

       原因在日本政界。如果從對華關係的角度把日本政界進行粗糙簡單的劃分,可分為左翼、中庸、右翼。在左翼或者中庸派執政時,會受到右翼的攻 擊,而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左翼政權往往會在外交政策上做出一些妥協。在釣魚島國有化問題上,就是石原慎太郎首先提出由東京購島,開始對民主黨政權進行批 評,而最終導致國有化。但在右翼執政時,往往能夠抑制住同一屬性的「鷹派」。

       從這點看,在日本,中日關係雖然説是兩國之間的國際關係,但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日本國內政治的影響,也可以説是「國內關係」。估計在中國或許也一樣。

       這種國內政治力量的制衡而帶來的中日關係改善,雖然不能達到兩國關係穩定長久的發展,但在現階段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作者王徵為媒體人,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
ad

安倍長期政權的門檻是經濟

2015/09/10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9月8日在執政黨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因沒有對手直接連任,拿到了長期執政的門票。安倍能否坐滿今後3年的任期,最大的關鍵就是「經濟」。如 果讓日本經濟走上擺脫通縮的軌道,在明年夏季的參議院選中獲得勝利穩固政權基礎,還可以著手實現憲法修正。但要實現這些需要跨越的經濟難關不是那麼容易。

安倍無懸念再次當選執政黨自民黨總裁
      「安倍經濟學就要開始第2幕了」,安倍在8日總裁選時配發的宣傳單上這樣寫道,還寫上了「邁向2020年」。不少安倍周邊的人士稱安倍是想成為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長期政權。

       今後,安倍要想長期執政需要做些什麼?作為夙願的修憲的動議需要眾參兩院3分之2以上贊同,但在參議院,即使加上公明黨,仍然不滿足條件。首先贏得參議院選舉是最低條件。

  安倍關注的與俄羅斯的北方四島談判和解決朝鮮綁架日本人問題,但都難以很快得到結果。強大的外交力需要強大的政權基礎。推出下一項充滿安倍色彩政策的前提是再次大力發展經濟,以改善因安全保障相關法案審議而下降的內閣支持率,進而贏得參議院選舉。

   「今後是經濟」,安倍對周圍人士這樣表示。9月8日早上,安倍面對支持議員表示,「就業和收入無疑都在提高」,誇耀了「安倍經濟學」的效果,顯示出將經濟作為政權最優先課題的姿態。

 
   但是,「安倍經濟學」正迎來平臺期。中國經濟減速對出口和生産造成影響,未來的不確定性加強。令安倍頭疼的是,預定2017年4月實施的消費稅稅率上調至10%。

    安倍在9月4日的電視節目中再次明確表示,「我們後年將把消費稅提高至10%」。2014年秋季,安倍決定將稅率提高時間推遲1年半,為問政於民,解散眾議院舉行了大選。安倍周邊人士説:「如果進一步推遲,政權的可靠性將遭受質疑」。

   安倍在自民黨總裁選政策中,列舉了地方振興、加強國土安全和社會保障改革等,但具體舉措並不明朗。日本一名經濟部門的高管稱:「需要推進就業和勞動力等限制改革和根本性的少子化對策」。

   在重視安保法案的本屆國會,納入「免除白領工作時間限制」(根據成果而非時間支付工資)的《勞動基準法修正案》等增長相關法案的通過被推遲。

      為了將醫療和農業領域的限制放寬等「安倍經濟學「增長戰略推向第2階段,安倍自身必鬚髮揮領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