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pril 12, 2016

牛津硏究:社交圈子在25歲後縮小

牛津硏究:社交圈子在25歲後縮小

年輕時有較多心力和時間結交新朋友?年紀漸長開始對社交生活感到疲累?芬蘭阿爾托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硏究人員於4月6日發表相關報告,指出年齡和性別能影響人分配給社交的時間。
2007年,硏究人員獲取一份由歐洲大型匿名電話供應商提供的通話記錄報告,當中有超過600萬用戶一整年的通話歷史。他們於是嘗試從超過3百萬用戶的通話記錄中,分析年紀和性別會否影響他們的社交模式。
調查開始前,硏究人員先確認用戶的性別和年齡,然後根據用戶每月通話次數、與對方聯絡相隔的時間、和每次通話時間,估計他們的朋友數目和其願意花在社交上的時間。
硏究結果顯示,不論男性和女性,從19歲開始朋友的數目會不斷增加,25歲時其會達至最高峰。在25歲後,新或熟悉的朋友數目會一直下降。同時,40歲或以上的用戶多與他們相近年齡的人通話,50歲或以上的用戶則多傾向打給年輕一代。
硏究人員分析,隨年紀漸增,人願意投放在社交的時間會不斷減少。而人在較年長的時候,會將大部分心力投放在他們最親密的朋友、子女和家人。
社會心理學家Sarah Gomillion表示,這次研究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同。她認為,年長時期會面對其他人生大事,如結婚、成為父母,結識朋友對他們的重要性相對減少。
硏究亦指出性別是影響人分配時間給社交的另外一項因素。如40歲前,男性的通話次數較女性多,但每次通話時間則較女性短。但到40歲後,情況則逆轉。
Gomillion把硏究結果與過去一份關於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交模式報告合併分析,指出相比於男性,女性願意投放較多時間與較親密的朋友相處,而男性則注重建立較大的同盟或群組,較少投放時間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然而,此硏究存在不少限制,如調查中只分析手提語音通話記錄,沒有考慮到用戶傳送訊息的次數,也沒有計算他們以家用電話、網絡或面對面等方式與朋友溝通的相關數據。再者,年輕人使用電話的情況較老年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