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astocks.com/tc/stocks/news/aafn-con/NOW.947481/popular-news
據報蘋果公司要求供應商評估將15%至30%產能遷離中國成本影響
《日經》引述消息稱,蘋果公司正準備大幅重組其供應鏈,並要求主要供應商評估,倘後者將其15%至30%的產能,從中國遷往東南亞的成本影響。
消息指,蘋果公司有關要求受中美貿易關係趨向緊張所引發,但即使中美糾紛解決,也不會改變產能遷離中國的方針。消息指,蘋果公司評估逾十年以來高度依賴中國製造業的風險過高,而且風險還在增加。
有熟悉內情的企管人員稱,低生育率、勞動成本上漲及在一個國家過度集中的風險,其負面因素需要正視。他補充,即使美國是否對餘下約3,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關稅,蘋果公司亦要追隨生產多元化的大方向,爭取更大的彈性。
報道引述蘋果供應商稱,承認在其他地區複製網絡需時,在可預視的未來時間,中國仍然維持是蘋果公司最重要的生產基地。有供應商表示,遷移產能是長遠工作,或兩至三年之後才初見成果。他承認,這是痛苦而艱難的過程,但他們總需要面對。
多個消息來源稱,iPhone核心組裝商鴻海、和碩聯合科技、緯創;主要MacBook生產商廣達電腦;iPad生產商仁寶電腦;AirPods生產商英業達集團、立訊精密(002475.SZ)及歌爾股份(002241.SZ)都被要求評估產能遷離中國的影響。報道指,蘋果公司沒有就供應商提交評估劃定時限。
有蘋果元件供應商管理層稱,他們要知道組裝商將會遷到哪裡,才能展開其計劃。現時有超過90%的蘋果產品在中國組裝。有消息稱,在遷移產能問題上,獲考慮國家包括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及馬來西亞;而智能手機生產偏好印度及越南。(da/)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3881162
蘋果考慮將15%-30%產能遷出中國 傳要求供應商評估成本
《日經亞洲評論》報導,蘋果公司已要求主要供應商評估把15%至30%的產能從中國遷往東南亞會帶來的成本影響,凸顯蘋果在美中貿易戰之際,準備對自家供應鏈從根本進行重新調整。日經引述多方消息人士報導,包括主要iPhone組裝廠鴻海、和碩、緯創,MacBook的主力代工廠廣達、iPad代工廠仁寶、AirPods代工廠英業達、立訊精密與歌爾聲學(GoerTek)都已被蘋果要求評估生產遷出中國的選項。至於印刷電路板(PCB)與機殼等其他蘋果供應商則密切關注上述主要組裝廠是否會遷移生產。
蘋果零件供應商的一名主管表示:「我們必須知道這些組裝大廠將前往哪裡,我們才能跟進啟動我們的計畫。」
消息人士說,蘋果考慮可將製造地分散至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尼與馬來西亞。其中,印度與越南是遷移智慧手機生產的首選地。
蘋果此舉是由曠日持久的美中貿易戰所觸發,不過日經報導指出,多方消息人士表示,即使美中能解決爭端,供應鏈的調整也不會回頭。七名消息人士透露,蘋果已判定像現在如此大幅仰賴中國製造的風險太高,風險甚至會進一步攀升。
一名熟悉內情的主管人士表示:「生育率降低、勞工成本上揚,以及承受將其產品的製造過度集中於單一國家。這些不利因素並不會煙消雲散。」他還說,無論美國是否會再對3,000多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加徵關稅,「蘋果正跟進大趨勢(將生產分散),讓自己有更多彈性」。
雖然緯創從2017年來已經在印度生產較平價的iPhone,鴻海今年起也開始在印度組裝iPhone,但產量非常少。目前逾90%的蘋果產品都仍在中國大陸組裝。
供應商承認,要把供應網絡複製至其他地方將是件耗時之事,中國在短期內仍可能是蘋果最重要的生產基地。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telectric-appliance/36095-2019-06-20-07-14-51.html
蘋果商請供貨商評估部分産能分散
2019/06/20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6月19日獲悉,美國蘋果公司已經請主要供貨商進行研究,如果需要供貨商把約15~30%的産能從中國大陸分散到海外,會面臨哪些狀況。
消息人士告訴日本經濟新聞,由於中美貿易戰激化和中國大陸的人工成本上漲、少子化,供應鏈長線看來也勢必需要做調整,蘋果公司考慮希望藉由此次評估,來分散風險,並希望長線打造有競爭力及更彈性的供應鏈。蘋果公司每年的採購額超過10萬億日元,9成以上的産品是在中國大陸生産的。蘋果啟動評估,打算找尋中國大陸以外的一些區域,來移轉部分産能,將對今後的全球供應鏈産生很大變化。
除中國大陸外,台灣、日本、韓國等地也有蘋果公司的供貨商。根據蘋果的2018年供貨商名單顯示,進行供貨的零部件工廠等分散在約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0個地方,但中國大陸是大多數蘋果産品最終的組裝地。來自日本的供貨商有村田製作所、索尼、東芝存儲等38家,但是中國大陸以及香港的供貨商已經達到41家,已經超過美國或是日本的供貨商。
蘋果公司向全世界的企業採購零部件,集中到中國大陸組裝成整機,再向全世界供貨。如果蘋果公司改變把生産集中在中國大陸的局面,其影響很可能擴大到包括間接供貨商在內的工廠選址與就業。
以蘋果公司為主要客戶的幾家供貨商的高管透露了蘋果公司希望進行生産重組的請求內容。蘋果公司同時也約在2018年底開始擴大公司內部的資本支出研究小組人員,到目前大約有超過30人,主要的工作除了與供貨商商討在中國大陸以外地方生産的可行性,同時也希望也去往各地了解投資環境及與當地政府討論投資優惠等相關議題。
只是多數供貨商都同意,中國大陸長線還是蘋果最重要的生産基地,因為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地方擁有廣大高素質勞動力,還有政府對投資支持及效率,不過他們也同意,蘋果開始做一些策略性的分散,應是勢在必行。
對於美國考慮啟動「第四輪」中國産品加徵高達25%關稅,受影響最大的將是在中國大陸大量生産的iPhone等智慧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産品。一旦決定啟動,蘋果公司如果不能獲得豁免,在美國可能需要對産品大幅提價,或被迫由公司內部或甚至供貨商消化加徵的關稅。
不過中國大陸的人工成本在不斷上漲,整個經濟結構也在轉變,消息人士指出,即便沒有第四輪加徵關稅,蘋果公司推進長線生産分散的方針估計也不會改變。
目前找到的潛在候選地點有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而以蘋果公司最重要的iPhone第二或第三生産基地而言,消息人士指出,印度跟越南是最可能的選項。
消息人士告訴日本經濟新聞,由於中美貿易戰激化和中國大陸的人工成本上漲、少子化,供應鏈長線看來也勢必需要做調整,蘋果公司考慮希望藉由此次評估,來分散風險,並希望長線打造有競爭力及更彈性的供應鏈。蘋果公司每年的採購額超過10萬億日元,9成以上的産品是在中國大陸生産的。蘋果啟動評估,打算找尋中國大陸以外的一些區域,來移轉部分産能,將對今後的全球供應鏈産生很大變化。
除中國大陸外,台灣、日本、韓國等地也有蘋果公司的供貨商。根據蘋果的2018年供貨商名單顯示,進行供貨的零部件工廠等分散在約30個國家和地區的約800個地方,但中國大陸是大多數蘋果産品最終的組裝地。來自日本的供貨商有村田製作所、索尼、東芝存儲等38家,但是中國大陸以及香港的供貨商已經達到41家,已經超過美國或是日本的供貨商。
台北的蘋果專賣店(資料圖) |
蘋果公司向全世界的企業採購零部件,集中到中國大陸組裝成整機,再向全世界供貨。如果蘋果公司改變把生産集中在中國大陸的局面,其影響很可能擴大到包括間接供貨商在內的工廠選址與就業。
以蘋果公司為主要客戶的幾家供貨商的高管透露了蘋果公司希望進行生産重組的請求內容。蘋果公司同時也約在2018年底開始擴大公司內部的資本支出研究小組人員,到目前大約有超過30人,主要的工作除了與供貨商商討在中國大陸以外地方生産的可行性,同時也希望也去往各地了解投資環境及與當地政府討論投資優惠等相關議題。
只是多數供貨商都同意,中國大陸長線還是蘋果最重要的生産基地,因為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地方擁有廣大高素質勞動力,還有政府對投資支持及效率,不過他們也同意,蘋果開始做一些策略性的分散,應是勢在必行。
對於美國考慮啟動「第四輪」中國産品加徵高達25%關稅,受影響最大的將是在中國大陸大量生産的iPhone等智慧手機和筆記本電腦等産品。一旦決定啟動,蘋果公司如果不能獲得豁免,在美國可能需要對産品大幅提價,或被迫由公司內部或甚至供貨商消化加徵的關稅。
不過中國大陸的人工成本在不斷上漲,整個經濟結構也在轉變,消息人士指出,即便沒有第四輪加徵關稅,蘋果公司推進長線生産分散的方針估計也不會改變。
目前找到的潛在候選地點有墨西哥、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而以蘋果公司最重要的iPhone第二或第三生産基地而言,消息人士指出,印度跟越南是最可能的選項。
蘋果公司的産品除廉價版iPhone等極少部分在印度生産外,大部分都是在中國大陸組裝的。最大的供貨商是全球最大電子産品代工企業(EMS)鴻海精密工業。鴻海與蘋果公司的年交易額達到約9萬億日元,以深圳和鄭州為中心構建巨型工廠,在中國大陸雇用了約80萬人。
台灣的和碩聯合科技生産iPhone、廣達計算機生産蘋果的筆記本電腦MacBook、仁寶計算機工業生産蘋果的平板計算機iPad,都是主要在大陸的工廠裏組裝,再出貨到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市場。據相關人士透露,幾家主要供貨商都接到蘋果公司方面的通知,要求評估將生産分散到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
鴻海董事提名人劉揚偉在6月11日的法人説明會上表示正與客戶蘋果公司24小時不間斷地關注貿易摩擦的變化情況。劉表示,如果客戶提出需求,鴻海有能力彈性調配集團在大陸以外地方的産能因應。
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從上世紀90年代起確立了可以大批量産的技術、縝密複雜供應鏈與物流網。生産蘋果産品整機的鴻海等其他組裝廠據點周邊集中了許多零組件供貨商,因此要馬上就轉移到其他國家並非易事。一位供貨商的高管指出,蘋果對質量水平要求很高,産品認證複雜,要想在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建立新的生産供應鏈,「至少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時間才有辦法開始小量試産」。
與此同時,蘋果的手機競爭對手華為近來受到美國制裁。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最近證實近來手機的銷售量下滑40%,且因為美國禁令,未來兩年華為的營收將會短收300億美元。中美兩個國家的主要手機公司蘋果和華為相繼改變策略,與兩家企業進行交易的全球超過一萬家供貨商也不得不將採取經營戰略調整以因應情勢變化。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黎子荷、鄭婷方 台北報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