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4, 2013

美銀盡沽建行 撇除匯控 內銀戰略股東全撤離

累套二千億 美銀盡沽建行
撇除匯控 內銀戰略股東全撤離 

 

【本報訊】繼高盛「盡沽」工行(1398)後,美銀昨亦在收市後沽出最後一批剛解禁的20億股建行(939)「貨尾」,套現最多116.2億元,以增強本 身資本狀況。是次為過去5年來,美銀第5度減持建行,以中間價計,五次沽貨累套2,060億港元;五大內銀於上市前引入的外資銀行戰略投資者(戰投),除 匯控(005)仍持交行(3328)外,其他已悉數沽貨離場,當年內銀以「友情價」引入外資參股、「省靚」招牌的歷史進程已完結。
記者:劉美儀 關穎欣
分析員認為,美銀盡沽貨尾,對消除建行股價不明朗障礙(overhang),肯定有正面幫助,一歐資金融機構研究部主管表示,內銀股板塊前景,將由宏觀經 濟拉動(marco call),8月份中國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回升至51,相信隨着復蘇訊號漸明顯,9月份內銀股表現將優於8月。

市傳平保有份接貨

建行昨收報5.93元,升1.89%。根據銷售文件,美銀透過美銀美林,以每股5.63至5.81元,配售20億股建行,配售價相當於建行昨收市價折讓 2%至5.1%,美銀可套現14.53億至14.99億美元(約112.6億至116.2億港元),巿傳平保(2318)昨有份接貨。美銀沽建行20億股 H股,佔H股總股數0.8%。
該名歐資研究主管指,除首次出貨外,美銀每趟均是在股份一解禁後數日內,即出售所釋放建行H股,是次亦然,與股價高 低無太大關係,若持有一段時間才沽出,便會令市場產生建行股價是否「見頂」的投機性揣測,因美銀出貨,主要是卸除耗用資本的投資,增強本身資本充足水平。

助美銀增強資本率

瑞穗證券亞洲銀行研究部執行董事安彤善亦說,《巴三》協定下,銀行持有金融機構少量股權投資,資本要求嚴苛,故美銀悉數出售建行,決定合理。以建行H股招 股價2.35元計,從投資角度看,美銀沽貨已錄得逾一倍回報。
連同高盛早前悉數出售工行、及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早於09年初已盡賣中行(3988),現時除匯控仍持有交行19.05%股權外,所有入股五大行的外資銀行「戰投」,自金融風暴後,已先後沽清所持股份。
新加坡淡馬錫控股亦於建行及中行上市前,策略性入股兩行,去年5月淡馬錫減持兩行持股,至7.4%及3.7%後,轉而承接高盛沽出的工行。
分析指市場一貫視淡馬錫為長線投資的基金經理,「價啱」仍會有買有賣,與其他外資行「戰投」角色不同,若淡馬錫沽貨或「換馬」,對內銀股的衝擊及指導性參考作用,意義更大。




引入美銀 曾被指「賣國」 

【慘遭批評】
美銀在05年中,斥資25億美元向中央滙金購入建行9%股權, 成為後者戰略性投資者,美銀又承諾在建行海外公開發售新股時,再認購5億美元股份,雙方更隆重其事在人民大會堂簽約。不過,當年內地傳媒曾經指摘建行以偏 低的市賬率引入美銀,「賤賣」國有資產。

前副行長變「李鴻章」

建行前副行長范一飛於06年初該行上市後,在港舉行傳媒春茗時,回憶引入美銀,有人曾當面說他是「李鴻章」(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清朝大臣),「賤賣」國有資產,其至「賣國」。
建行於2005年10月,在港發行H股上市,上市價2.35元,股價亦持續攀升。
五大國有銀行上市前數年,是內銀爭相引入外資股東黃金時期,自08金融海嘯後,歐美大行資本短缺,急於套現「班資回朝」,加上《巴三》新資本規定,故先後盡沽內銀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