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煙草產業討論關閉的工廠包括生產最終產品的郡山工廠(位於福島縣郡山市)與浜松工廠(位於靜岡縣浜松市)、原材料工廠的平塚工廠(位於神奈川縣平塚市)與岡山印刷工廠(位於岡山縣岡山市)。
隨著日本消費者日益注重健康,日本國內煙草市場在1996年度達到頂峰後下跌了約40%,上一年度的銷售數量僅為1951億支。日本煙草產業的國內工廠在2002年曾多達31處,但由於需求減少,正不斷進行整合,此次關閉4個工廠後,將減少為總共5個工廠。
由於明年春季日本將實施消費稅增稅,需求預計將進一步下滑。在此背景下,日本煙草產業決定削減員工。日本煙草殘葉總公司目前擁有員工8900人,除生產部門,此次還將縮小分店等營業網點,大幅減少人員。
隨著日本國內煙草市場的縮小,此前日本煙草一直在推進合理化經營,同時不斷擴大海外業務。其通過積極進行海外併購(M&A),目前已成為排名全球第三的煙草企業。
|
工廠原計劃由新日鐵出資25%、日本住友商事集團出資35%、中國不銹鋼廠商西南不銹鋼出資40%建設。據稱,工廠原計劃年產20萬噸,其中通用品佔8 成,高附加值產品佔2成,不過由於中國當地廠商增產導致市場價格下滑和中國經濟減速,最終「3家公司經協商決定中止計劃」。
新日鐵常務執行董事吉加訓解釋稱,(中止計劃是因為)「預計將來很難盈利」。對於今後的海外業務,吉加訓表示「今後將尋找其他合作夥伴繼續開展合作」。
日清食品1958年在日本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即食面「Chikin Ramen」。1971年又推出了世界上首款即食杯麵「Cup Noodle」。在日本,「Cup Noodle」作為「3分鐘即可食用的魔法麵條」至今受到人們的歡迎。然而,殊不知日本的「Cup Noodle」在走向世界的同時卻百般「變身」,各自發展成迎合當地飲食文化的杯麵。
據稱,日清曾嘗試在海外銷售日本版「Cup Noodle」,但銷量卻並不理想。這似乎也是日本版僅限在日本國內銷售的原因。眾所週知,世界各地經過長期形成了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要改變並非易事。 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Cup Noodle」在其走向世界的途中發生了各種變化,成為了商品「本土化」的一個典範。那麼,「Cup Noodle」究竟世界各地發生了哪些改變呢?看了下面的介紹,您或許可以看到一個世界飲食文化的縮影。
為此,我們採訪了日清食品。據稱,海外版「Cup Noodle」杯麵均由其設在當地法人各自製造。也就是說,包括日本版在內,各地最暢銷商品共12種(見照片;廣東版因與上海幾乎相同而除外)。口味自不必說,甚至連包裝設計和容器形狀等都存在細微的差別。
先看上市時間,先後是日本(1971年)→美國(1973年)→巴西(1983年)→香港(1986年)→印度(1991年)→新加坡(1992年)→德 國(歐盟、1993年)→泰國(1994年)→印度尼西亞(1995年)→菲律賓(1996年)→上海(1998年)→墨西哥(2000年)(廣東版 1995年上市)。
「Cup Noodle」:外國人看不懂的英文
有這麼個細節。
杯麵在日本稱為「Cup Noodle」,而在海外則稱為「Cup Noodles」(上為日本版,下為美國版) |
日本版杯麵的商品名稱是「CUP NOODLE」,而在海外則變為了「CUP NOODLES」,不知您是否注意到了?也就是說,在日本是單數形,而在海外則是複數形,名稱略有不同。
據說,這是因為在日本最初發售時使用的商品名稱「CUP NOODLE」在日本被廣泛接受。然而,之後在美國準備發售時,卻發現如果不改為複數美國人就難以理解。因為「NOODLE」在英語裏是「1根麵條」的意思。
此後,在海外銷售的杯麵,即使在英語圈外也統一使用「CUP NOODLES」這一複數形名稱。(在美國,最初為「CUP O’NOODLES」,其含義是CUP OF NOODLES)。
接下來,讓我們仔細看看各國暢銷杯麵的特點。
上海和香港是「海鮮味」
印度尼西亞版是「香辣雞味」。因為當地伊斯蘭教徒較多,所以沒有使用與豬有關的原料。而在新加坡、菲律賓、香港和上海銷售的版本則突出了魚貝類鮮味的「海 鮮味」。與日本版「CUP NOODLE」的「海鮮味」類似,白湯里加入了烏賊以及螃蟹風味的魚糕。在香港和上海(包括廣東),「CUP NOODLE」使用「合味道」這個統一品牌進行銷售,包裝同時使用了「CUP NOODLES」的英文標識。據稱在中國,這款杯麵深受80後、90後等年輕人喜愛。
日本版「CUP NOODLE」誕生於1971年,是世界最早的杯麵。其麵條光滑,湯料中除了醬油、鹽和香辛料之外,還加入了雞肉和豬肉提取物。配料裏還包括蝦、雞蛋、蔥以及小塊的豬肉。容器在2008年之前採用聚苯乙烯,之後改為了紙質的「環保杯」。
在日清的協助下,筆者實際品嘗到了其中幾個國家的「CUP NOODLE」。
歐美版麵條短;泰國版麵條長
歐洲版「CUP NOODLE」以德國為中心,在北歐、英國、西班牙、荷蘭和瑞士等廣泛地區銷售。工廠設在匈牙利。主要採用雞湯,因此包裝上帶有雞的插圖。而美國版也採用 雞湯,因此紙質外包裝上印有雞的抽象圖。為了方便歐美人食用,麵條均較短。在美國銷售的商品中,甚至有切成數厘米長的麵條,用勺就能享用。
而墨西哥版則是「辣椒風味」。或許是地理位置較為接近的關係,容器及包裝設計均與美國版相似。巴西版採用的是以當地土雞為原料的鹹味雞湯。印度版則添加了 多種香辛料的混合香料,可想而知是咖喱口味。泰國版自然是「冬蔭功味」,其中使用了各種香草等,經過混合酸味和辣味恰到好處。或許是受生產線和流通體系等 的影響,歐洲、巴西、印度和泰國等各國的「CUP NOODLE」容器均採用了帶有光澤的硬質材料。泰國版因為注重口感,麵條比其他國家稍長。
最先試吃的是歐洲版「CUP NOODLE」。提到歐洲的「麵條」,大家都會想到意大利面。在歐洲並不悠久的「面文化」歷史中,日本誕生的杯麵究竟是以何種形式普及的呢。
掀開杯蓋,首先看到的是撒在面上的黃色粉末,另外配有玉米和切碎的胡蘿蔔等乾燥蔬菜。恰到好處的配色誘人食欲。再一聞,一股雞湯的濃香撲鼻而來。
加入熱水後蓋3分鐘,隨即品嘗。濃湯中混合了香辛料,完全是歐洲風味。麵條的長度只有日本的一半左右,可以餐叉很方便的品嘗。不過,對於喜歡「吸著吃」麵條的日本人來說,很可能會感覺稍有些美中不足。
整體而言,其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歐洲風味燉鍋中加入了麵條。似乎這樣更適合歐洲人的味覺。也許是容器使用的材質問題,倒入熱水的杯麵拿在手裏感覺燙手。也許是在歐洲很多人願意放涼後再食用的緣故。
接下來,品嘗一下美國版。湯料使用的同樣是雞湯。據日清食品的人介紹,在美國很多人認為雞湯是「媽媽做出來的味道」。而在美國西南部,鮮蝦味或辣味似乎更受歡迎。
同樣用熱水泡3分鐘後試吃。湯的表面沒有什麼油,整體比較清淡,配菜也很少。總體說,並不像能填飽肚子的主食,而是零食或點心。麵條較短,但捲曲程度等與日本版幾乎相同。
再看包裝,上面寫著「MUCH MORE THAN A SOUP」(遠遠比湯多)。可想而知,其產品定位或許是比湯夠料,但又不是主食。就此,我們實際詢問了日清食品,得到的回答是,「並不是作為拉麵,而是加 入了很多麵的湯來銷售的」。據說,這一定位也考慮到了美國人「從牛肉到雞肉」的口味變化趨勢。而對於不喜歡清淡的人士,可以自己添加各種佐料或配菜,烹制 一份符合自己口味的杯麵。
墨西哥版——有點「重口味」
墨西哥版「CUP NOODLE」的湯料粉末呈紅色。配菜包括青豌豆和蝦等,再加上類似紅辣椒的東西。可以想象其「辣味十足」。可能是杯中香辛料的關係,麵條看起來像茶色的蕎麥麵。倒入熱水後,獨特的香味就瀰漫開來。
3分鐘後試吃。湯的表面漂浮著很多綠色的碎片。這可能是切碎的蔥或是香辛料。一嘗便知是帶有辣味的鮮蝦味道,應該說相當辣。喝下湯後,感覺辣到了喉嚨口。和美國版一樣,墨西哥版裏也加入了青豌豆,也許這些地區的人對青豌豆情有獨鍾。
據說,按墨西哥的吃法還會在麵條上滴上酸橙汁。確實,辣味加上酸味或許能令喜歡重口味的人百吃不厭。
打開泰國版的蓋子,讓人有些吃驚。除了折疊的餐叉還另配有紅黑色的調料包。「CUP NOODLE」系列自發售以來就把「開杯即泡」作為賣點,但泰國版似乎打破了這一原則。
調料汁看上去很粘稠,貌似很辣。將其澆在麵條的上面,就能聞到一股酸酸的香味。應該是那道誘人食欲的冬蔭功湯的香味。我們同樣品嘗了一番。湯一入口,辣味 撲面而來。熱乎乎的湯也讓刺激更為強烈。最初是臉,然後是後背和肋下,最後全身都汗如雨下。吃這杯麵沒有杯涼水或飲料恐怕不行,最好還能在空調間裏享用。 不過,這辣味著實讓人有些上癮。
前面也提過,泰國版的麵條稍長。據日清食品說,這是「為了重視口感」。汗流浹背的吃完這碗麵,確實可以讓人滿足不已。不過,附贈的折疊餐叉容易彎曲,用起來不方便。
至此,我們通過實際品嘗,親身感受到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產品間的差異。可以說,這反映了各個國家和地區飲食文化的差異。不僅如此,不同的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同時,又不斷誕生著新的飲食文化。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小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