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減速令車企銷量下滑
广告
我們關注的是中國的汽車産業。中國雖已是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但隨著經濟減速,從2014年開始新車銷售的增長勢頭放緩,近來更是在銷量上跌至低於上年同期的水平,銷售低迷的狀況愈加鮮明。
中國車企的汽車庫存積壓,銷售情況不佳(5月,遼寧省大連市) |
為了將滯銷汽車銷售出去,中國車企採取了降價銷售手段,有些車的降價幅度甚至高達幾萬元。對此,美國通用汽車(GM)更是不甘示弱,一舉實施了降價幅度約5萬元的降價促銷活動。國內外廠商的價格競爭日趨白熱化。
即便如此,汽車的銷售情況也並不理想。受供給過剩影響,庫存出現膨脹,中國業務看似愈發艱難。
然而,換一個角度卻能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日系車企在中國的經營狀況非常穩固,盈利能力也和過去一樣維持在較高水平,甚至今後還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這是怎麼回事呢?
進駐中國的日系車企中,銷量位居首位的是日産汽車。從2014年以來,如果單從銷量來看,日産有的月份的在華銷量甚至大幅低於上年同期,越來越多的觀點擔心此前表現優異的日産中國業務似乎也有些力不從心了。
不過,並不是説銷量下滑就代表萎靡不振,或者説銷量增長就萬事大吉,問題並不那麼簡單。從收益情況來看,日産在華業務可以説依舊「如日中天」。
日産14財年從中國賺65.9億元
雖然日産並未正式發佈盈利數據,但通過累計計算其公開的決算資料可以發現,2014財年(截至2015年3月)日産在華賺到了約1300億日元(比例合併 營業利潤,約合人民幣65.9億元)的利潤。更準確的説,其實際在華盈利更達到了這一數字的約2倍,即2600億日元左右。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合資企業的盈利能力。日産汽車整體的營業利潤率為5%多一點。與此相比,盈利2600億日元的日産在華合資企業的營業利 潤率則超過10%,遠遠超過日産在主力市場北美的盈利能力。更令人驚訝的是預計日産在華合資企業本財年的收益將進一步增加,預計營業利潤將從2600億日 元左右膨脹至3200億日元左右。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日産2014年在華新車銷量幾乎沒有實現增長。不僅沒有推出力壓群雄的新車,就連新車上市本身也變得不起眼。為何在這種情況下日産還能在華賺取如此高的利潤,並貢獻其日本總部呢?
汽車經銷商其實是「弱勢群體」?
舉例來看,如果是一家大型車企,假設其經銷商在沒有折扣的情況下每賣出一輛售價150萬日元(按當前匯率,約合人民幣7.61萬元)的新車,該經銷商將從 中賺多少錢呢(按毛利計算)?如果是在日本,其將賺到150萬日元的近20%,也就是2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7萬元)。而要是在美國,則是 7~8%,即1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100元)左右。
而在中國呢?由於製造企業相當強勢,因此批發價格較高,經銷商的毛利潤僅有5%左右。換言之,即使賣出一輛售價150萬日元的新車,銷售方也只能從中獲利7萬5000日元(約合人民幣3803日元)左右。
汽車經銷商之間的降價競爭十分激烈,與各車企的經營狀況形成天壤之別(中國重慶市內4S店) |
广告
在中國,各日系車企的市佔率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仍能穩定實現盈利,也正是出於這種原因。
汽車生産廠商並不自行銷售。實際參與銷售的則是經銷商,而且實施降價的也是銷售方。而作為車企,向經銷商提供汽車批發和供貨才是最主要的工作。
因此,無論汽車在市場上是否暢銷,車企只要能批發給經銷商,就能確保盈利。説的更極端一點,一款汽車能在市場上賣出多少輛或者賣不出,都與車企並無直接關 係。更確切一點説,對於銷量好的經銷商,車企可能只會向其提供被稱為銷售激勵金的獎勵,以鼓勵其進一步擴大銷量。
那麼,這種廠商強勢的力量關係在中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可以追溯到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開始被看好的約10年前。
支撐外資車企盈利的另一個因素
當時中國汽車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日系車企在華招募經銷商時引來了巨大的熱情,競爭率在有些地區甚至達到10倍左右。
據一位中國汽車銷售店經營者表示,在啟動經營當初「汽車有一輛賣一輛,因此即便利潤率稍微低一點,也能通過薄利多銷來賺錢」。在中國,汽車銷售企業除了銷 售汽車以外,很多還從事房地産和餐飲等生意。該經營者説:「在汽車銷售的生意上即使遇到一些失敗當時也不會過於在意。」
除此之外,支撐各車企在華業務盈利的還有另一個因素,那就是補貼。
「補貼的效果非常明顯」,一家日系車企的高管也悄悄透露了這一推高收益的因素。他表示,只要和中國政府「保持良好關係,就能得到相對等優待,由此獲得的好處相當大」,和中國保持良好關係還「包括向中國方面公開和提供技術」。
日産旗下中國工廠由於經濟減速,汽車生産本身呈現增長乏力態勢(5月,廣東省廣州市) |
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受關注度非常高。但是,除了銷量之外,被公開的數據很少,以至於難以掌握經營的實際情況和全貌。這其中當然存在中國的特殊情況。
「中國特色」中存商機
包括日系在內的外資車企的合資夥伴全都是在中國赫赫有名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即使已經上市,也很少公開詳細的經營信息。如果合資夥伴不公開信息,當然日本方面也就無法隨意公開信息。
為慎重起見,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向進駐中國的各日系車企詢問了在華業務的盈利情況,但日産、豐田、本田、馬自達、鈴木和三菱汽車等大型企 業均異口同聲地回復稱:「在中國無法公開信息」。不過,通過各企業公佈的決算信息和有價證券報告書,可以掌握各企業在華業務的大體情況。
毋庸置疑,由於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外資在華業務整體變得比以前更為嚴峻。不過從另有一角度來看,由於在中國存在各行業的商業習慣、人脈關係和政治等錯綜複 雜的因素,外資在華業務如果沿用一般做法通常會碰壁,但也因此會存在諸多商機。歸根結底,中國經濟減速並不等於企業在華業務下滑,能賺錢的企業仍然穩穩噹 噹賺著錢。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廣州 中村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