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1, 2015

安倍很壞,但日本人不壞? 議會內閣制 比例代表制 總統制

安倍很壞,但日本人不壞?

2015/07/10
        村山宏為日經中文網撰稿:「安倍很壞,但日本人並不壞」,在中國經常會聽到這種説法。言外之意是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為首的日本政府導致了中日關係的惡化, 善良的普通日本民眾對此也感到困惑。這種説法同時也是在呼籲人們應將日本政府和普通的日本民眾區分開來,繼續與日本民眾構築友好關係。然而對於了解日本政 治制度的人而言,上述説法或許有些彆扭。為什麼要這麼説呢?因為日本政府是普通日本民眾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政府。

        在選舉前,安倍晉三作為自由民主黨的總裁對其選民,也就是普通的日本民眾詳細地提出了外交及經濟政策。選民們在了解了這些政策之後投票選擇了自民黨。可以 説,安倍的外交是得到了多數日本民眾的支持的。由此得出的結論是,認為將日本政府和普通民眾區分開來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不過若是仔細思考一下的話,也會看 到一些未必如此的現實。

        所謂民主主義制度(議會內閣制)是由選舉出來的議員中的多數派來組成政府。在日本20歲以上才有選舉權。日本的總人口為1億2548萬人,減去未成年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不排隊的國家沒有資格談愛國

   日本與中國空軍的那段藍天情

   從餃子起源於韓國説起

   房子、國家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

   中國為啥這麼貴

   愛國青年們,知道高杉晉作嗎?

   中國人和美國人為什麼被討厭

   為MAO醬流淚的中國人

   「小日本主義」值得中國參考

   中國菜並非世界第一!

   中國「愛國青年」該學半澤直樹

   二流萬歲!

   將中日關係從政治家手中奪回

  「早戀」拯救中國教育

   「節儉令」之後需要「減肥令」

  中國的「戰略病」與日本的「無戰略病」

   文明不是靠法律約束出來的

  「大國意識」阻礙中國

 
  》》》更多
人口之後,日本有選舉權的人數,即選民是1億396萬人,佔比約為83%。而選舉中實際參與投票的人數佔所有選民的比例則是投票率。2014年12月14日舉行的日本眾議員選舉的投票率創下歷史新低為52.66%,也就是説實際上只有5474萬人投了選票。

        在實際參與投票的日本選民中投票給自民黨的人僅為2546萬人。即便如此,自民黨還是執掌了政權。因為其他黨派的得票更少,自民黨相對而言成為了多數派。 如果僅從得票數來看的話,實際支持安倍自民黨政權的只不過是全體選民的四分之一。因此,認為「安倍首相和大多數一般日本國民未必同心同德」的想法應該説是 可以成立的。

         日本和英國採用的是議會內閣制,也就是由在選舉中獲得多數選票的政黨組成政府。而這個多數的概念則是個複雜的命題。典型的例子就是實行「小選區制」的英國 選舉。按照小選區制,不管總共得到多少張選票,若在單個選區失利就將無法獲得議席。在英國,保守黨和工黨作為兩大政黨,其中的一個必然會成為某選區的第一 大黨。即便成為第一大黨,得票率也只佔整體的30~40%左右。這個多數派大黨會佔據下議院的多數議席,首相也將由該黨産生。

         第二大黨雖然也贏得30%左右的得票率,卻只能成為在野黨。問題是第三大黨。長期以來,自由民主黨一直是英國的第三大黨,每次選舉中都能獲得20%左右的 選票。然而在各個選區的選舉中,卻被夾在保守黨和工黨兩大政黨之間只能屈居第2位以下。由於制度的限制,第2位以下無法獲得議席,因此自由民主黨所佔的議 席數經常為5%左右。

        35%的人選擇的政黨可以執掌政權,30%的人選擇的政黨無法執政,20%的人選擇的政黨則基本上無法佔據議席——這就是英國的政治現實。得票率雖無雲泥 之差,政治影響力卻有天壤之別。2015年5月的選舉中,英國獨立黨贏得了12.6%的得票率,僅僅獲得了一個議席。

        反對小選區制的人一直以來主張推行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指根據各政黨的得票率決定其所佔議席比例的選舉制度。如果採取比例代表制的話,第三大黨、第四 大黨也將能獲得相應的議席,更多的人的意見在政治上將會得到反映。不過若是推行比例代表制,很多小政黨就會在議會獲得議席。這些小政黨整天爭論不休,不能 形成多數派,容易引發政治上的不穩定。

         以比例代表制為中心的意大利,因議會中小政黨林立導致政局混亂,沒能順利地應對債務危機。現在,日本和德國等議會內閣制國家採用的是小選區制和比例代表制並用的選舉制度,由於過於複雜,有意見認為「難以馬上得知選舉結果誰勝誰負。」

        美國、法國、韓國等國家採取的是總統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産生總統。在這種制度下,如果有多名候選人參加競選,就會出現即使得票率僅為10~20%也能當選 總統的情況。這樣一來就更無法説是多數派當選了,因此在法國採用了「多數兩輪投票制」,即在第一輪投票中若無人獲得過半數選票,得票居前的兩名候選人將進 入第二輪角逐,最終産生總統。

广告

        在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這兩大政黨首先進行預選,鎖定總統候選人。實行總統制的國家最終會由被鎖定的兩名候選人角逐總統寶座,獲勝者的得票率基本上會超過半數。

        其實總統候選人的得票差距極其微小。例如,在2012法國總統大選投票中,奧朗德總統的得票率為51.62%,薩科齊前總統的得票率為48.38%,兩者 僅相差3.24%。在2000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雖然布希的得票數比戈爾少,但布希贏得了各州的選舉人票(在此不再贅述美國的選舉制度),因而最終當選 了美國總統。

        民主主義是否真正地代表了多數人的意見?無論是議會民主制,還是總統制,只要百分之幾的選民將其選票從執政黨改投在野黨,政權就會發生更迭,經濟、外交政 策也會完全改變。在政治方面有明顯政治立場的人是不會輕易改變自己支持的政黨的,而那些平時對政治不甚關心的人在選擇政治家和政黨時就會很容易受到選舉氣 氛的影響。

         如此一來就導致了那些對自己支持的政黨或政治家舉棋不定的百分之幾的選民最終決定國家整體政治走向的結果。政治家為了獲得這百分之幾的浮動票,拼命地收買 他們的歡心。這一部分選民的反覆無常致使政權頻繁更迭,國家政策多變。1950年代到1970年代,英國保守黨(資本主義政黨)和工黨(社會主義政黨)輪 流執政,政策的混亂導致了英國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

         即便如此也不能就此得出民主主義不行的結論。雖然民主主義本身有很多缺陷,但我還是喜歡民主主義。因為由民眾選出來的領袖一旦推行苛政,民眾可以隨時改變 本國政治。在推行民主主義的國家中鮮有首相或者總統連任10年的情況。在政權更迭的同時政策也將隨之改變。也正是因為如此,國民對「政治可以改變」才會抱 有希望,才會擁有主動「改變政治」的氣概。

        在英國,對保守黨和工黨的傳統政策感到厭倦的選民,在80年代選擇了保守黨的柴契爾夫人擔任首相。柴契爾夫人一改保守黨推行的大政府政策,通過推行小政府 和市場經濟使英國經濟得以復甦。此後,由於柴契爾夫人過度推行市場經濟,英國選民又選擇了提倡第三條道路的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執掌政權,實施重視市場的社 會民主主義政策。

       「民主是最差的一種政治制度,除了所有其他被實驗過的政治制度之外。」(It has been said that democracy is the worst form of government except all the others that have been tried)這是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的一句名言。雖然是一句喜愛諷刺的英式發言,但我覺得其中也蘊含著十分值得玩味的深意。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亞洲總局編輯委員 村山宏,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