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udn.com/amlink/7381420
滿洲的軍隊分關東軍和滿洲國軍,關東軍末期有80萬,三分之一為東北當地人,還有大約6萬鮮族人,這些人戰後被遣散,後基本加入共軍。共軍的隊伍中還有大約6萬日軍,還有滿蒙軍主要是騎兵。
樓主説的有一定道理,滿洲國的正規軍基本被國軍改變為保安部隊,但滿洲國軍人很少就十幾萬,而關東軍中的東北人滿蒙人及鮮族人和滿蒙族的武裝力量基本加入共軍。 林帥九泉之下含笑不語 不要説滿軍,有很多日軍直接變成了銀民子弟兵。 知道淫民街坊軍的空軍是怎麼來的嗎? 也有許多“偽轉共”的嘛,你讓四野部隊情何以堪。。。。。。。。。。。。。。 滿洲的主要軍事力量是關東軍及蒙古騎兵。
有人對關東軍理解不透,其實關東軍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日軍,日軍建軍是以地方命名或組建的,關東軍就是在滿 洲組建的軍隊,最初兵源出自滿鐵警察部隊,其後兵源來自常駐東北的日本人鮮族人蒙滿人及漢族人,其兵源最盛時,漢人近30萬。正是由於關東軍的這種複雜的 成份因此較少入關作戰,關東軍也不大擾民,軍紀較好。
在南京作戰時,關東軍其中的一個旅團就完全是東北漢人,關東軍也被禁止進入南京,這其實也是 南京大屠殺的一個旁證。什麼密秘到了關東軍就不是秘密了,日本的很多密秘正是從關東軍透出來的。關東軍中共黨員的最高軍銜為少將,這是國內多部影視劇的日 軍中共黨員的原型。《潛伏》余則成的原型最初也是關東軍軍官。
也就是説國軍接收的是滿洲國軍,共軍接收的主要是關東軍及滿蒙騎兵,需要提一句的是關東軍軍官中有共黨組織。 《潛伏》中余則成的原型是東北開原人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為關東軍少尉,後潛逃至關內加入軍統在華北活動,是中共密秘黨員,1949年派往台灣因太平 論沉沒死於海難。由此可見關東軍成分之複雜。俄諜左格爾的在日軍中的主要情報來源也是關東軍中的漢人鮮人及漢日混血軍人。日軍軍部中來自滿洲關東軍的將級 軍官中有中共黨員(俄控)。 江上軍曾嘩變抗日,實際也受共黨影響,其後來和抗聯失去聯繫,不得已又回歸溥儀,江上軍是川島芳子親手組建的部隊,是溥儀禁軍中的親軍,只聽命溥儀,就是日本關東軍的憲兵也不放在眼裏,這也説明滿洲國軍和關東軍是有衝突的。 後來又變成了街坊兵,後來又去了靠瑞亞,後來就是烈士了,如邱少雲楊根思等。後來又成了赴朝自願軍。 日方記載:許多軍隊投降日軍時,都向岡村大將表明態度:他們並不是叛國者,他們只是出於反共的目地協助日軍作戰,所以不能執行向重慶軍作戰的任務.岡村大將親自答應了他們的請求. 玉龍山莊所述關東軍的構成,有不確之處,關東軍內是有不少北韓族,但蒙古族和滿族、漢族部隊是不存在的,蒙古族部隊要麼編為偽滿軍,要麼作為特種部隊存在,如“磯野部隊”,並不隸屬於關東軍(當然和其他偽滿軍、偽蒙軍一樣,重要指揮職務都由日人人擔任)。
北韓族在關東軍內的確有存在,不過與關東軍80萬兵力相比,數量很有限,一個參照就是全國解放後,北韓戰爭爆發前,東北野戰軍移交給金日成的北韓族部隊,一共就三個師而已。
北韓族部隊在日本投降後和國共兩軍進入前有個空白期,當然共軍來得比較早,所以佔了先手。
以 牡丹江為例,國民黨在蘇聯支援下首先成立了市政府和市黨部,但沒有部隊,而郊外的遊匪和散兵遊勇,蘇軍又不允許進入。牡丹江市內的治安當時主要就是靠北韓 人武裝維持。八路軍當時派李荊璞來接收牡丹江,李本人在日據時代就是抗聯老兵,對牡丹江很熟悉,在當地有一定威望,李只帶了兩名警衛員到牡丹江,他向北韓 族武裝表明瞭來意後,北韓人立即宣佈加入八路軍,同時將牡丹江市的國民黨機構全部驅逐。蘇聯當地駐軍發現市政府不見了,追問原因並抗議,但沒人理他們,後 來還是只好和李荊璞新成立的市政府接洽辦事。 江上軍是偽滿軍的江防艦隊,不是什麼禁軍,也談不上精華。
1943年5月,有過反日起義傳統的江上軍被中共策反了一批官兵,這些人在45年蘇聯參戰後,在團長呂殿元(已于1943年加入八路軍冀東軍區擔任情報員)領導下發動2000多人起義。
江上軍起義後,向蘇聯軍隊提出要求加入八路軍,但蘇軍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約束,要求該部作為戰俘,並打算將該部隊移交給國民黨政府,江上軍在押送途中于香坊火車站全部逃亡。
郝柏村:戰略錯誤 蔣介石從巔峰到谷底 | |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16 12:57:57 |
《郝柏村解讀蔣公日記:一九四五—一九四九》。(聯合報圖 天下提供) |
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年間,“中華民國”從抗戰勝利到退守台灣,為兩岸風雲變色的五年,此期間郝柏村親見親聞親歷,在閱讀“蔣公日記”後,進一步瞭解到當時政治、外交、社會、經濟、心理等複雜因素,並更再次感受蔣公獨特的領袖氣質及風格。
本書由郝柏村與天下文化合作出版,並選定六月十六日(黃埔軍校建校紀念日)舉辦新書發表會。聯合報摘錄其總結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總結
讀完蔣介石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九年的日記,這是他從巔峰到谷底的五年,現就大陸變色的原因,作一總結。
弱國領袖 力抗強權失敗
一、國共兩黨的體質與戰鬥力問題
國共鬥爭,從一九二七到一九四九的二十二年間,兩黨的體質有根本的差異。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從工農群眾中起家,而毛澤東的領導風格, 徹底鬥倒內敵而不留殘渣,並以其內部檢討、坦白乃至批判的方式,形成了黨的精純,領袖的權威,基層(尤其是農村)的扎根,形成其黨的堅強戰鬥力。
國民黨自創黨以來,是以讀書志士起家。孫中山先生創建三民主義,思想、理論雖均優於馬克思主義,但自北伐以後,蔣介石以軍事權力經十四年,才 取得正式黨權,故黨權乃依於軍權。蔣介石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因受儒家思想恕道的影響,故對其政敵都是適可而止,而形成共存的妥協,故在黨內,形式是集權一 身,而實際是組織鬆散、紀律不嚴;更由於黨的組織發展,以知識分子為主,形成士大夫習氣與官僚作風,而不能深入社會基層,尤其不能植根於農村社會,與共黨 比較,其戰鬥力是脆弱的。
因此在共黨控制區裡,國民黨很難生存發展;而國民黨控制區裡,潛伏的共黨幾乎無所不在。
但蔣介石對於抗戰期間敵後地區的兩黨鬥爭,國民黨完全失敗的原因,未認真檢討反省,以致抗戰勝利後,對中共的實力判斷錯誤。
二、國際強權政治與馬歇爾調停
“中華民國”是積弱的國家。蔣介石北伐成功後,力圖復興中華,但內憂外患迄無寧日,而蔣介石以弱國領袖,在國際強權政治的肆應中,是失敗的。
1946.5.5蔣中正伉儷於還都慶祝大會會場留影。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 |
三、抗戰與剿共本質的差異
抗戰是基於民族大義,少有將領投降或陣前叛亂。剿共內戰則情況完全不同,尤其國共兩黨在基層社會,共黨反居號召優勢。故始而雜牌部隊投共,繼而黃埔嫡系,或降或叛。在日記中似可測知,蔣介石視剿共為抗戰的延長。
四、政治戰略的得失
政治戰略上,在此五年中,國民黨亦失多於得。
五、經濟
(一)蔣介石無經濟智囊與經濟建設計劃。
(二)全面剿共,美援無望,最嚴重為通貨膨脹。
(三)政治手段不能解決經濟問題,上海打老虎即為一例。
(四)不能靠軍事勝利,來挽救經濟;而經濟失敗,軍事必定失敗。
反共內戰 難獲全民理解
六、軍事
(一)就戰爭本質言:
1.抗戰與內戰不同,抗戰可依民族大義號召動員。
2.內戰不是抗戰的延長,尤其面臨中共對廣大農村,佃農分田翻身的宣傳,反共內戰的正當性,難獲全民理解。
(二)就戰爭型態言:
1.中共在其控制區內,完全掌握了戰爭面,不容有任何國民黨分子潛伏生存。
2.國軍以軍事為重心的傳統戰爭,黨政只能隨軍前進,且必須在軍隊保護下生存,故占領城鎮據點越多,國軍駐守的包袱越多,形成兵力分散,補給線綿長,不能機動集中。
1946.12.31 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簽署頒布“中華民國憲法”命令。圖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 |
3.抗戰期間,國軍長期打防禦戰與陣地戰,而成惰性,怯於運動戰與攻擊戰的部隊掌握。
4.共軍的特點在輕裝夜間奔襲,機動面對孤立固守之國軍據點,極易以三倍以上優勢兵力圍攻,形成徹殲,積小勝為大勝。
5.國軍裝備鈍重,機動力不如共軍。縱以優勢兵力,難以捕捉共軍主力決戰。
6.毛澤東的戰略指導思想,正確貫徹執行:不打無把握的仗。傷十指不如斷一指。人在地失,有人有地;地在人失,人地皆失。
7.日本投降時,國共的主要軍力與部署:國軍總兵力約四百萬人。共軍總兵力一百卅餘萬人(包括民兵)。
蘇聯挺共 國軍優勢不再
8.抗戰勝利時,國共雙方的敵情判斷與戰略:
(1)就中共而言,八年抗戰期間,控制農村社會人口幾達一億,武裝部隊已達一百廿七萬,概為國軍三分之一。特別是蘇聯進兵東北後,毛澤東在重慶四十三天的觀察,其應得結論不外是:
甲、東北在蘇聯直接支持下,先天已居於優勢地位。
乙、關內各戰場判國軍雖居優勢,但難以速戰速決。故共軍初期戰略,在一面以和談爭取時間,完成關內外的擴軍、建軍;一面採取戰略守勢,避免決戰,但不失時機反噬,以“傷十指不如斷一指”的戰略,積小勝為大勝。
丙、待建軍整軍完成,轉取戰略攻勢。
丁、綜而言之,共軍的軍事戰略是主動的、一貫的。
(2)就國軍而言,抗戰勝利初期,陸軍概為共軍的三至四倍,而海、空軍,尤其空軍,則居於無敵的優勢,但在戰略犯了以下錯誤:
甲、輕視共軍的戰力及特性。
乙、未能嚴肅檢討,何以在敵後地區的國共鬥爭中,國軍完全失敗。
丙、受國際及政治因素的影響,軍事戰略陷於被動,支離無重點。
丁、希圖速決,攻勢無功,錯誤的戰略一再重犯。
戊、敵我優劣形勢轉換後,未求保存戰力,而不應在兵力劣勢、情勢不利下求決戰。
1947.8.7蔣中正巡視延安墩兒山。照片及圖說來源/“國史館” |
己、戰略始終居於被動。
黃埔一期 剿共指揮失敗
9.國軍在建軍上的基本弱點:
(1)國共雙方軍隊都是在戰亂中發展,共軍從游擊發展壯大,有其一貫的軍事思想與策略,歷史證明是成功的。國軍的軍事思想與過程,大都循傳統戰爭的思維發展。
(2)傳統的建軍,自以人員與裝備為主。國軍的裝備大都靠外購、外援和部分自力生產,而人員整備必須完全自立。
國軍建軍始自一九二四年的黃埔軍校,至一九四九年的廿五年間,未能建立完整的軍官教育體系。而黃埔一期僅受訓六個月,完成一個排長的教育,但 北伐成功發展甚快,大部黃埔前期不出十年,從排長升到師長以上,中間未受任何軍事深造教育。一旦握有萬人以上兵權,自認戰場經驗豐富,來得輕易的北伐勝 利,反養成驕墮的心理。
綜觀剿共戰爭,主要第一線兵團指揮官都是黃埔一期。他們在第一線的指揮都是失敗的,或則被俘,或則投降變節,但劉戡自殺成仁。就傳統戰的建軍而言,國軍當時高級將領戰略、戰術素養不足,為失敗主因。
就兵源徵集而言,由於戶政不修,兵籍無法建立,故徵兵形成攤派,弱勢農民子弟尤為攤派對象。內戰中,兵源徵集較抗戰期間更難,拉伕則到處可見。
至於部隊訓練,因大陸連年征戰,軍事設施除清末建有少數營房外,其餘軍隊一向駐廟宇民宅,更無訓練基地,全憑各部隊長個人重視與否,故國軍訓 練素質落差甚大。除駐印軍在印度藍伽,依美軍制度完成堅實訓練外,國內部隊在抗戰期間,就我所知,杜聿明任第五軍長時,他是親自主持部隊訓練的將領。所以 第五軍一直是蔣介石手中的王牌,內戰初期所向無敵,十八軍亦然。但關內戰場,獨木難撐大廈,最後於徐蚌會戰中同遭覆滅。
速戰速決 戰略完全失敗
10.國軍在大軍指揮中所犯的戰略錯誤:
(1)戰力的消長,是戰略的根本問題,包括有形(物質)戰力和無形(精神)戰力的評估與判斷。國軍在整個戰略判斷上,低估了共軍的精神戰力,而高估了自己的有形戰力。
(2)用兵之道,在全軍破敵。當敵方戰力逆勢時,應採速戰速決,殲滅敵軍;當敵我兵力平衡時,應以主動、機動尋求局部殲滅,轉平衡為優勢;但當兵力劣勢時,應避免決戰,則以全軍為上。
甲、自日本投降,至一九四六年十二月馬歇爾離華,十六個月間,國軍因受和談影響,未能主動尋求決戰(尤其是華東戰場),坐待共軍戰力成長,已失去速戰速決的戰略時機。
乙、共軍利用邊談邊打,十六個月的時間,完成消化俄所收繳日本關東軍及偽滿軍武器裝備,在東北完成五十個師的整建。
關內各戰場接收偽軍裝備,及由蘇聯援助,亦完成野戰軍的整建。故邊談邊打期間,共軍且達成持久與局部殲滅國軍,爭取了戰力平衡,甚至在一九四八年初,共軍在東北已居於優勢。
(3)一九四六年底,和談調解破裂。而蔣、馬的破裂,其嚴重性更甚於蔣、毛的破裂。故一九四七年春開始全面進剿,大勢上已無速戰速決的可能。 而攻取延安,軍事上既未殲滅共軍有生力量,而政治上則斬絕恢復和談之可能,乃形成蔣介石以孤軍,對抗史、毛的聯軍,則成敗之勢更明。
(4)國軍自一九四七年春全面進剿,既未捕捉共軍主力決戰,主戰場不明確,空軍未能集中主力,用於決戰,而為各戰場的救火隊。在運動戰中,共軍阻援打點的戰略多獲成功。至一九四七年終,國軍速決戰略完全失敗,且兵力轉趨逆勢,而無形戰力更不能與共軍比。
(5)惜蔣介石此際未作理性思考,白崇禧一九四七年曾向蔣介石建議,立即主動放棄吉林、長春及石家莊等重要城鎮據點,縮短戰線,改採戰略守勢,未被蔣介石接受,乃戰略錯誤。一九四八年夏末,實為全軍最後時機。
(6)蔣介石明知自一九四七年冬起,共軍已可全面採取攻勢。蔣介石雖以戰略守勢為名,實際仍圖以決戰轉變頹勢。但就戰略而言,在兵力劣勢、態勢不利情況下尋求決戰,實乃敵之希望。
東北既敗 軍事支離破碎
(7)蔣介石親自主導東北戰場,遼西瀋錦會戰,致東北精銳主力覆沒,乃一九四八年全面軍事崩潰的開始。
(8)東北既敗,關內仍圖決戰,致遭徐蚌會戰失敗。
(9)一九四九年一月,蔣介石下野後,軍事戰略更屬支離破碎,幾乎無戰略指導可言,乃至大陸完全變色。
(10)試以幾個如果:
一九四八年秋,如果東北戰場蔣介石採取軍師長意見,放棄瀋陽,主力向營口撤退,確保以營口與葫蘆島兩港,為補給線的據點,以卅萬大軍分守兩個主要海空據點,足可牽制林彪五十萬大軍入關,可保華北平津走廊。
如果以秦皇島港及大沽港為補給基地,足可保衛平津走廊,則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共不可能在北平宣稱建政……
以上如果的戰略如採用,既能和亦能戰,以待美國政局的演變。
唯有美、蔣合作,才能對抗史、毛的合作。
為將之道 作戰步步求生
11.蔣介石下野後的軍事戰略錯誤:
(1)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共軍渡江後,仍圖在上海決戰,以保衛上海,完全是主觀算盤,徒耗損僅有戰力。
(2)蔣介石下野前,既以保守台灣作為最後、最壞打算,則一切戰略,以僅餘戰力,應以保衛台灣為主軸,而力圖在大陸東南保有根據地,作台灣外圍,亦即堅持戡亂到底,應依託海洋,應不惜及早放棄西北、西南。
(3)僅有最完整、最忠貞的胡宗南部卅個師,應於徐蚌會戰期間,即南調廣東及海南島。
(4)應將廣東交由桂系,青島劉安祺部,放棄青島後,即應逕轉海南島,不必與桂系互爭廣州控制權。
(5)舟山部隊十萬人,應於上海淪陷時,即移調金、廈或海南。
(6)如此部署,至少海南島應可確保。
12.從日記中可看出,整個剿共軍事,是蔣介石以最高統帥身分,直接決策與指揮,參謀總長只是奉命執行而已,陳誠與顧祝同均係如此。但大軍由最高統帥直接指揮至第一線軍,並不恰當。
13.為將之道,固存心時時可死,但作戰應步步求生。蔣介石在日記常痛責將領無能,固屬將領的戰略、戰術素養不足,戰志不堅,但如固守變成死守,死守成為守死,戰例一再發生,有骨氣的將領自戕負責誠可佩,但被俘變節則士氣必如潰堤,而不可收拾。
14.就政治及軍事戰略而言,在五年日記中,從未思考到,當不能消滅中共軍力時,暫求和緩共存之道,先建設江南,充實國力,確保國際地位,立於不敗之地,以待全球反共形勢之變化,是難以理解之盲點。
15.戰略區分為大戰略(國際外交)、國家戰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軍事戰略)及野戰戰略三個層次。但大戰略的錯誤,很難以國家戰略去補救;而國家戰略的錯誤,亦難以野戰戰略去補救。
16.陳誠未收編偽滿軍問題。大陸失敗,一般民意代表或社會評論,咸以日本投降後,陳誠未能積極甚或拒絕收編偽滿軍隊,乃東北軍事失敗的主 因,實乃皮相之論。汪偽軍係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受降,故關內偽軍須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但關外偽軍歸史大林受降,蘇軍進入東北後,早已收繳關東軍 及偽滿軍武器,並將之移交林彪。蘇聯根本不容許偽滿軍保持原狀,來接受蔣委員長的命令。
戰略錯誤 不能戰術補救
17.綜言大軍指揮的根本問題:
(1)一個師的攜行糧彈,最多七天。換言之,一個師如補給線被切斷,最多只能生存七天。
(2)大軍必須有安全的補給線,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3)一個師被殲滅,重建或重整至少須時半年到一年。
(4)大軍必須在兵力優勢、態勢有利,才能主動尋求決戰。
(5)大軍最忌作戰正面與補給線平行,機動時側敵行動(瀋錦會戰失敗主因)。
(6)大軍會戰計劃既定,不能中途變更,須堅持到底。
(7)大軍會戰,不能越級指揮。
(8)最高統帥親函第一線軍師長,只可鼓勵士氣,不可指示行動。
(9)絕對優勢的空軍,應用於主戰場決戰,不可當救火隊使用。
(10)戰略錯誤不可能以戰術補救,戰術錯誤不可能以戰鬥補救。
蒋纬国谈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的四大原因
[导读]有些地方实在不得不越级指挥,因为有些部队长靠不住。
本文摘自《蒋纬国口述自传》 作者:蒋纬国/口述 刘凤翰/整理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
问(记者,以下简称问):听说老先生有一个习惯,他不与黄埔学生握手,也不给钱,但是遇到非黄埔学生,也就是其他各军系投诚过来的将领,不仅会与他们握手,还会一见面就给钱,而且有的给很多。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有无补充或解释。
答
(蒋纬国,以下简称答):我没有特别的证明可以证实这件事,但是我想父亲这么做也是人之常情。我追随父亲几十年,发现他最高的艺术是化敌为友,保持相安无
事,到时候能用则用之。固然有时候他也受到欺骗,也因此而影响大局,但是,这点终究还算小事,在重要问题上,他都是以争取同盟为主要目的。这些非中央军系
的将领,因为父亲仁慈为怀的精神,而被争取过来者为数不少。父亲不管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都尽力把他争取过来,至少让他们不闹事。有些人确实把心转过来,
有些人则贪图一点好处,所以父亲或多或少都会给予一些金钱上的资助。有些地方,父亲则是动之以情。他通常是派哥哥去国内的大老处,如果有国际人士来华,则
派我去接送。
虽然父亲没有明讲,但是我的体会是如此。父亲也知道我懂得这一套应对进退
的方式。除了公务之外,晚间还要我去关心客人的居住情形,让客人觉得很开心。此外,马步芳、马步青及龙云等人,父亲也是派我去联络感情。我总觉得父亲对人
诚恳、热心,尽量让别人不感觉自己是外人,然后再给予一些好处。送钱大概都是透过哥哥,送礼物则是透过我,这是两个孩子运用不同的地方。国外的老太太则透
过老夫人打理,与她们喝茶、话家常、送礼物。如果是年轻一点的朋友,就由我和内人一起去。
这
些事情,我们都做得很周到,在不知不觉中,父亲不仅对外国人,就是当年边区的领袖都拉拢得很好。我也从这点领悟出来,父亲比孙子兵法高明,孙子兵法讲的是
不战而屈人之兵,而父亲的方法是化敌为友。不战而屈人之兵还要备战,显示国威,使得对方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对方仍然处于敌对状态,而化敌为友不仅消灭了阻
力,甚至还使阻力变成助力,固然后来有若干令人失望的事情发生,但一般来说,情况都在掌握中。
父
亲从来不假手秘书,也不用打字,都是以亲笔信函与他们联络。民国三十七年十月某日,我到北京去看傅作义(时傅担任华北剿共司令),传达父亲的意思,本来父
亲希望傅作义往海边退,而且接他的船都准备好了。我为了表现诚意,还对他说:“父亲说如果您朝东走,要我在这里多待几天,陪您上船,只是我没带人来,起居
方面要麻烦老伯了。”这就是表示我的诚意,愿意做他的人质,并且跟他一起上船。他说:“你回去跟令尊说,这边没有什么事情。”虽然他嘴里这么说,但是当时
我就感觉到他的神智非常不稳定。
他拿了一支烟,放在嘴里,拿着火柴没有点燃。跟我讲话
时,在亭子里转来转去,他给了我一支烟后,替我点火,过了一会儿,他又拿了一支香烟给我,原来那一支才刚点着没有多久。他又从口袋里拿了一支香烟往自己嘴
里头塞时,才发现嘴里已经叼了一支烟,而且那一支香烟也没有点着。从这些举动可以看出他的精神很不稳定,究竟是要撤退出来到南部重起炉灶,或是回老家包
头,还拿不定主意。他总觉得以保全自己为要,而且我去见他时,在在表示父亲对他的关切,没想到他最后还是选择回包头。
东北的失败,卫立煌要负野战战略错误之责。好几次都是父亲将局势部署好,要他执行,但是他都没有照着做,听说还把运输队用来运送他自己的东西。但最大的错误还是军政方面的错误,也就是没有接收伪满军。
问:大家认为老先生指挥部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老先生指挥部队最大的弊端就是自己支配部队,不告诉其部队长,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自己部队不知在何处。您对这点有何看法?
答: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不按常理出牌,而且越级指挥也是指挥上的大忌,可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看出来,许多高级将领指挥部队,到最后却使得部队四分五裂,父亲只
好亲自逐次将部队整合起来。每当他亲自指挥的时候,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越级指挥,但是事实上他是将部队整合,这是第一个原因。
二个原因是父亲为了后勤补给的方便。我们的野战高级军官,往往疏忽尔后的部队行动与后勤补给之间的联络,父亲亲自督导下一级或下二级的部队开往某处,使前方部队与后方补给能够连接得上。
第
三个原因则是对某一个部队有怀疑,不得不临时给予任务,将部队调开。这点是事前不能说的。有的时候,父亲将特别亲信的部队临时调来,该部队的上级不一定知
道。还有一个理由则是就近派一个部队,脱离战斗序列,前往某地区执行任务。等到部署好后,父亲就亲自到前方监督,这个部队等于是他的警卫单位。这也是事前
不能说的。父亲经常在前方,很多人都说这样太危险,不过父亲都会调派适当的部队先行部署后,再行前往。父亲不是不知道越级指挥是兵家大忌。
另
外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中高级的部队长根本就不懂得指挥,父亲基于爱护部队长的心理,就替他指挥部队。例如赫赫有名的方先觉,他守衡阳时,前后守了四十八
天,但实际上是老先生亲自守的。衡阳外有一个高地,高地上面一个部队都没有,父亲告诉方先觉如果高地失守,衡阳也会跟着失守,守衡阳是个战略,守住高地则
是战术上的措施。结果第二次父亲去看时,方先觉只派了一个班守高地,父亲又说了一次之后,他总算派了一个排,父亲对这件事很不高兴。后来父亲提醒方先觉要
派一个营守住高地。
当高地只有一个排看守时,曾经被日军攻取,方先觉指派了一个连,也
无法攻上高地,后来是逐次增加到一个营的兵力时,才将日军消灭。更令人惊讶的是,日军只有一个班在高地上。夺回高地后,父亲说这个高地要确实守住,所以衡
阳才在拖了四十几天以后才失守。从这个例子来看,有些地方实在不得不越级指挥,因为有些部队长靠不住,很多部队长从军校毕业之后,没有多久就升级当营长,部
队指挥经验实在不够。
问:老先生一向很注意省籍的平衡问题,所以刘安祺当总司令时,他
曾经跟刘安祺开玩笑说:“几个兵团司令都是安徽人。”但是为什么在抗战胜利后,老先生把军队集中在三个人手里,一个是陈诚系,一个是胡宗南系,一个是汤恩
伯系,而且每个人的军队都超过五十万人,陈诚的军队更多,此举引起其他人不满。巧合的是,这三个人都是浙江人,所以我讲一句不该讲的话,如果真的把“国
军”变成“浙军”的话,会造成其他军队的反弹,对局势影响很大。
答:我想这个现象恐怕也是时势造成的,他们虽然都是浙江人,但是彼此并不合作,而胡宗南在西北,陈诚在东南,汤恩伯在江苏,部队都不在一起。我对胡宗南将军很失望,父亲那时对他非常器重,把最好的干部都派到西北,但是他都没有好好运用。
问:
陈诚用的是保定军校及陆大毕业的学生,胡宗南用的是黄埔军校及陆大毕业的学生,汤恩伯用的是士官学校及陆大毕业的学生,每个人都用自己母校的学生。三个人
的基础都不一样,比较起来,保定军校与士官学校差不多,黄埔军校稍微差一些。以潜伏的共产党间谍来说,陈诚的部队较多,胡、汤二人所部差不多。
答:军队的干部教育很重要,当年这些将领除了军官学校教育之外,战术教育及战略教育是无从无处去学习的。
问:他们当然有一点战场经验。
答:
只凭战场经验是非常可怕的,因为每一次所遇到的状况都不一样,用同样的方式来处理并不妥当。有人说中共了不起,他们有所谓的“一点二面”、“围点打援”、
“阻援打点”,只用一句话就可以传达战术。“一点二面”的“一点”是指目标,“二面”是指两路进军,听起来很简单,大家也称赞中共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表
达他们的战略思想。但是如果一路是从西南、另一路是从东南包围上去,包围时候的拦截点应该如何选择,他们并没有明确的指示。
究
竟是“阻援打点”还是“围点打援”?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为什么此时要“阻援打点”,另外一个时候要“围点打援”,假定是一个包围,为什么要用一一包
围?或二一包围?他们的术语都是只有开头而没有结尾。中共直到把我们的战争学院课程偷去后,才有完整的野战战略教育,从他们所编印的《大部队指挥》,可以
明显地看出来。
该书的内容就是战争学院的教材,而我方反而疏忽了这点,我觉得郝柏村该
负责任。他在战争学院又加上一个班,没有进过那一个班就不能升将官,于是就贬抑了野战战略教育。现在课程时间又缩短了,磨练也不认真了,老师为学生们讲解
时,也不再注重分析理由。当年我们在战争学院上课时,一定会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但是现在很多人都不求甚解,所以我方的削弱等于加强敌人的实力。
问:谭延闿在世时,对老先生非常好,而且这个人的政治手腕也高,如果他在世,就不会发生扣居正、扣胡汉民等事了。我看过他与赵恒惕之间的信件,他的字写得相当漂亮,而且写得规规矩矩的。
答:他的长子谭伯羽与我较熟,早年在驻德大使馆当经济参事,为人相当君子,而且德文相当好。他说起德语来,与德国人一样好,好像德文是他的母语一样。我到德国留学时,他非常照顾我,只要是我的事情,他都会直接或间接帮我的忙。我在柏林时,也经常到他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