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供給過剩中國遠洋陷入了虧損(江蘇省連雲港市) |
中國鋁業在4月中旬實施關停産能約為140萬噸的生産線,這樣的生産調整在國有企業中尚屬少見。其目的是扭轉産能過剩所導致價格下跌的惡性循環的局面。
但是該公司1~6月的虧損額達到41億元,比上年同期(虧損約6億元)相比虧損額大幅擴大。不過,單靠作為該行業最大企業的該公司的減産並不能抑制價格下 跌趨勢。在中國上市企業中該公司的虧損額最大。該公司預計1~9月的業績也將最終陷入虧損,目前尚看不到業績恢復的跡象。
對業績惡化企業構成拖累的是持續多年的産能過剩。目前有色金屬、鋼鐵和海運等行業的企業業績萎靡不振。受2008年雷曼危機之後的經濟刺激對策帶動,這些 相關行業大幅擴大了産能。這些企業的增産原本是為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事業的需求,但結果生産過剩導致了價格崩盤,使得行業整體陷入困境。
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就受到了節儉令的波及。儘管人民幣貶值産生的匯兌損失是導致該公司上半年陷入虧損的原因之一,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頭等艙和商務 艙銷售低迷。中國政府和國有企業為壓縮差旅費支出,對乘坐頭等艙等進行了限制,大部分改為了乘坐經濟艙,這對航空公司依靠旅客業務的盈利産生了一定影響。
另外,還有很多高檔白酒生産商陷入虧損。「水井坊」的生産商四川水井坊上半年的銷售額大幅減少了66%,虧損了1億元左右。其原因在於公款送禮需求大幅減少。該公司的大股東——全球最大的蒸餾酒廠商英國帝亞吉歐(Diageo)的業績也受到了影響。
中國政府往往通過財政補貼來支撐企業的業績。生産消防車和高空作業車等特殊車輛的徐州海倫哲專用車輛公司今年上半年盈利12萬元,不過如果剔除從政府獲得的998萬元補貼,該公司實際上陷入虧損。
政府的財政扶持能力本身有限,而國有企業又缺乏實施裁員等重組的手段。如果供給過剩問題走向長期化,政府財政狀況出現惡化,將很可能對更多企業的業績産生消極影響。
(土居倫之 上海)
中國2556家上市企業2014年1~6月的最終盈利同比增長了9.5%,增至1萬2681億元。儘管利潤增幅較上年同期(增長12.5%)縮小,不過汽車、電子及家電等行業維持了利潤增長。個人消費對企業業績構成支撐的態勢愈發突出。
爭奪家用空調全球首位的美的集團和珠海格力電器的最終利潤分別增至上年同期的2.5倍和1.42倍。在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的背景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十分暢銷。
不過,堅挺的消費品廠商也比不上金融行業。銀行佔據了盈利排行榜的前幾位。其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對外資設置限制,競爭較少,資源能源相關企業之所以業績良好 也是得益於同樣的原因。因此,如果消費品相關企業無法吸引廣泛的個人投資者,成為拉動股市的引擎,市場低迷的狀況很可能走向長期化。
中日之間貿易規模的縮小正對海運企業的經營構成影響。由於貿易量的縮小,中日貨物海運航線的價格競爭日趨激烈。連接兩國的貨櫃貨船的基本運費甚至出現了負值等情況。
「目前市場運價導致每週近億人民幣的虧損」,2014年6月,一封公開信被寄到了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的手上,信中要求對低價傾銷進行整治。據該公開 信稱,2014年5月中日航線上,由3家公司聯合組成的中國大型海運企業設置了價格競爭,這使得貨櫃貨船的運費出現了負值。
據在上海設有總部的某中日合資物流公司的負責人稱,20英呎標準貨櫃的基本運費為約負1萬3600日元,該公司只能通過增加約3萬3600日元的燃油等各種特殊附加運費,來提高總運費。
在2007~2009年的雷曼危機前後,中國就曾出現很多負運費和零運費的情況。為了徹底剷除價格競爭,2009年夏季中國政府開始規定航運企業向上海航運交易所上報運費。受此影響價格競爭雖一時有所收斂,但中日貿易規模的縮小似乎正使得價格競爭「重燃」。
另據中國海關總署的統計,2013年中國的對日貿易總額同比下滑5%,連續2年出現減少。而中國整體的貿易總額則連續4年實現增長。中日貿易規模縮小的趨勢正變得愈發明顯。
中日航線距離較近,但貨物量較多,中國許多中小海運企業都參與其中。由於無法實現盈利,日本的大型海運公司幾乎沒有使用貨櫃船從事相關業務。日本海運企業相關人士稱,「日本海運公司的市佔率還不足10%」。
(土居倫之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