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2014年3月宣佈,為了應對非法訪問軍方計算機等網路攻擊,將加強美軍的專業部隊。經過美國政府內部的協調,最近該計劃得以確定。具 體來説,將大幅擴充2010年啟動的美軍網路司令部(總部位於馬里蘭州),將擴充為由133個團體構成的機構。這個機構將統一管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等所屬 的網路部隊,主要任務是軍方和政府機構的保衛、應對電力等國家主要基礎設施遭受的攻擊、執行網路空間作戰等。
美國國防部為了確保來之能戰的人才,將把積極招募民間人才作為計劃的支柱。如果是具有IT和互聯網相關專業知識的人才,將放寬將其招募為軍人的標準。還呼 籲在軍隊工作一定時間的人在退役之後登記成為「網路預備役」。將增加在民間IT企業工作、僅在出現非常事態之際執行任務的人才。還計劃在侵入計算機的駭客 雲集的活動等場合推進招募活動。
美國政府急於加強網路部隊的背景是,索尼影視娛樂公司(SPE)遭受攻擊等網路和恐怖活動成為具體威脅而正在增加的現實。美國政府斷定朝鮮政府參與了針對SPE的網路攻擊。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了總統令,要求啟動對朝鮮的制裁措施。
有分析認為,朝鮮在朝鮮勞動黨和國防委員會下屬的7支部隊擁有約5900人的網路部隊。而中國人民解放軍則被認為擁有數千人規模的網路部隊。2014年5月,美國司法部對5名人民解放軍軍官提起了刑事訴訟。
美軍將網路空間和太空定位為與以往的陸海空並駕齊驅的重要作戰領域。尤其是網路攻擊與常規武器相比成本低廉。此外,經由互聯網遭受直接打擊的風險也很大。 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局長麥克•羅傑斯(Michael Rogers)于2014年11月針對網路攻擊的威脅在國會作證,強調稱建立防衛體制已是當務之急。
(川合智之 華盛頓報導)
「即使地球上紛爭不斷,太空也仍充滿和平」,人們一直這樣認為。不過,如今即使在太空,中美等國的軍事博弈也已拉開序幕。日本似乎也難置身事外。
太空戰並非無稽之談
美國科羅拉多州以擁有全美屈指可數的滑雪渡假地而聞名於世。不過在位於該州的落磯山脈的山腳下,有一個名稱獨特的美軍司令部——空軍太空司令部。這是一個 由4萬多人組成的精銳集團。其任務是保衛太空,即利用軍事衛星和地面上的雷達網,監測是否有可疑衛星或物體飛過,同時從太空中監視是否有導彈發射的跡象。
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美軍基地發射的高性能偵察衛星(圖由美國空軍太空司令部提供) |
太空戰並非無稽之談,這種緊迫感正在美軍內部擴散。其起因可追溯到2013年5月發生的「大事件」。
中國2007年已在試驗中成功摧毀了位於距離地球數百公里軌道的衛星。如果2013年的試驗屬實,意味著中國軍隊正進一步提高能力,事實上正在完成可摧毀位於所有軌道衛星的武器。
另外,在2014年7月,中國再次進行了旨在攻擊衛星的試驗。
中國政府2013年解釋稱是「觀測試驗」,而2014年則稱是「導彈防禦」試驗,而美國政府相關人士則表示:「根據所有數據,美國堅信(中國進行的)是衛星攻擊試驗」。
美國的擔憂之所以日益強烈,是因為對於龐大的美軍來説,衛星就好比是至關重要的「中樞神經」。
美軍的很多作戰都依賴衛星。遠程通信、戰鬥機和無人機的運用、地上監視、導彈誘導也不例外。「如果衛星遭到破壞,美軍的機能將陷入癱瘓」,多位前美國國防部高官都如此表示。
美軍目前使用的衛星主要分為3類,即位於距地球數百公里的近地軌道的偵察衛星、距離2萬公里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距離3萬6千公里的通信衛星。而監測導彈發射的預警衛星也距離地球3萬6千公里。
中國威脅美國的中樞神經?
反過來説,中國為了對抗具有壓倒性優勢的美軍,已經開始瞄準美軍的「中樞神經」。中國還被認為正在開發雷射型破壞武器。
威脅不只來自中國。熟悉太空問題的美國安全專家表示:「俄羅斯、伊朗和朝鮮也在開發通過干擾電波等方式來摧毀衛星的武器」。為了對抗這些國家,美軍也在發展更加先進的武器。
太空軍備競賽將提升全面戰爭的危險。「如果作為中樞的軍事衛星遭到破壞,美軍為了保護自己,或將展開大規模反擊。戰鬥將迅速升級」,美國一名前高官這樣認為。
為了防範出現類似事態,處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和蘇聯曾形成了不攻擊對方衛星的君子協定。
「不能向太空出手。那樣過於危險」,中美兩國政府每年都舉行戰略與經濟對話。據中美外交人士透露,美方曾暗暗警告,表示攻擊衛星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對於日本自衛隊來説,這也並非事不關己。因為日本自衛隊嚴重依賴美軍的預警衛星和偵察衛星。
「應進一步共享太空信息,以便在發生意外事態時,共同利用對方的衛星」。據稱,美國最近私下裏向日本等同盟國如此表示。這是為了防範衛星遭破壞的事態。
安倍政權將於1月內確定旨在擴大自主衛星網和太空監視體制的太空基本計劃。這將是著眼於與美國合作的佈局。美國去年9月分別與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簽署了有關太空軍事作戰的合作備忘錄。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隨著技術進步,軍事對立的舞臺不斷從陸地擴大至海洋、乃至空中。今後「戰場」是否將擴大至太空?世界正處在岔路口上。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秋田浩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