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ly 12, 2014

印度國防費預算創新高 近10年擴大至3倍 中美向外展現合作姿態已到極限?

印度國防費預算創新高 近10年擴大至3倍

2014/07/11
印度政府7月10日公佈的預算案顯示,國防費較上一年度增加12%,達到2萬億290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2376億元),創出了歷史新高。最近10年裏 擴大到了約3倍。印度總理莫迪一直在批評展現出領土擴張主義的中國,為了對抗中國,在預算上也顯示出推進武器和裝備現代化的強硬姿態。

  印度此次公佈的國防費預算與2月辛格前政權提出的臨時預算相比增加了500億盧比。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統計,從2009~2013年的武器進口額來看,印度排在世界第一,達到排在第2位的中國的3倍。莫迪領導 的印度人民黨(BJP)提及要修改規定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印度的軍擴傾向與「印度教至上主義」加在一起,有可能導致包括中國和伊斯蘭國家巴 基斯坦在內的周邊國家的擔憂。

  印度財政部長傑特利10日表示,防衛領域的外資出資上限將從目前的26%提高至49%。此前出於安全保障方面的考慮,印度對該領域的開放持慎重態度,但為了培育防衛製造業,提出鼓勵吸收海外技術。

 受此推動,日本新明和工業公司生産的日本海上自衛隊救援飛機「US—2」對印出口以及有關在印生産的日印兩國政府磋商有可能加速。

     (岩城聰 新德里報導)




韓國民眾認為來自日本的軍事威脅多於中國

2014/07/11
     日本非盈利團體「言論NPO」等機構7月10日發佈了一份在日韓兩國實施的輿論調查。結果顯示,在韓國,認為日本對韓國構成軍事威脅的受訪者佔46%,超 過選擇中國的39%。2013年的調查時則是選擇中國的受訪者更多。可以看出在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背景下,韓國人在意識上開始疏遠日本、而逐步靠近中 國。

     此次調查由「言論NPO」與韓國東亞研究院于7月5~6日聯合實施。在日韓兩國分別獲得了約1000位受訪者的有效回答。在日本,回答對韓國印 象「不好」和「總的來説印象不好」的受訪者佔54%,比2013年調查時高了17個百分點。在韓國,回答對日本印象不好的受訪者佔71%,儘管較去年相比 稍微有所減少,但仍處於較高水平。

     (小倉健太郎 首爾報導)



日本市民起訴解禁集體自衛權內閣決議違憲

2014/07/11
針對日本安倍內閣變更憲法解釋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內閣決定,日本三重縣政府原職員珍道世直7月11日向東京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法院確認該內閣決定無效。這被認為是圍繞該內閣決定的第1起訴訟。

  珍道世直在訴狀中主張,「憲法明文規定了修改憲法的手續,但居然以執政黨內部的磋商達成了一致為由,僅用內閣決定就定下有關國家根本的重大轉變,這一做法是將憲法視為無物的行為」。



日本稱2013年度遭受網路攻擊猛增至5倍

2014/07/11
日本政府的資訊安全政策會議7月10日公佈,2013年度對日本政府的「惡意網路連接」已猛至約508萬次,相當於2012年度的5倍。其中,針對特定的人物、組織的「目的性攻擊」增加,被攻擊的對象也更加多樣化。

  著眼於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日本政府正在通過提高網路監管部門的權限和擴大日美合作等方法,加速強化社會整體對網路攻擊問題的應對。日本內閣官房 長官菅義偉在會議開始時表示:「網路空間所面臨的情勢日益嚴峻,強化應對能力已成當務之急」,顯示出了要舉政府之力進行應對的考慮。

  資訊安全政策會議7月10日公佈的2013年度的網路攻擊情況凸顯了目的性攻擊增多,攻擊手法更為專業多樣的現狀。在被廣泛點擊利用的網站上設置惡意 程序,讓目標組織連接到該網站時感染病毒的「水坑式攻擊(Watering Hole Attack)」增多。同時將水坑式攻擊與利用軟體漏洞的「零時差攻擊(Zero-Day Attack」)結合的情況也有所增加。所謂零時差攻擊指的是在軟體開發商發佈針對漏洞的更新補丁之前,就搶先利用漏洞發動網路攻擊。被攻擊的包括了日本 中央政府的地方派駐機構、航天及核能關聯的獨立行政法人等更廣泛的對象。

  對日本的政府機構、民間企業等進行的網路攻擊97%來自海外。政府相關人士指出「很多惡意程序中包含中文簡體字」,暗示了來自中國的攻擊較多。



中美新型關係必將路途坎坷

2014/07/11
       在7月10日閉幕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中美雙方就年內確定投資協定的基本框架達成共識,還確認在氣候變化對策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圍繞領土問題等問 題,中美之間的緊張仍然持續。在「重視經濟」的腳本中夾雜著危險的因素。在開放市場和穩定匯率等方面雙方也存在嚴重分歧,兩國正在摸索的21世紀的「新型 關係」可謂前途艱險。

 
        在9日上午的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致辭稱「應該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尊重彼此主權和領土完整,尊重彼此對發展道路的選擇,不把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強 加於對方;應該善於管控矛盾和摩擦,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建設性方式增進理解、擴大共識」。著眼「新型大國關係」,習近平敦促美國不要干涉領土等問題。

        幾乎就在同一時間,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聲明稱「歡迎中國和平崛起」,意思是不會對中國在南海對越南和菲律賓等鄰國的挑釁行動置之不理。

        美國國務卿克里對「新型關係」顯示出積極的態度,不過實際想法卻是通過信賴關係的積累來構築新型關係。在華盛頓,認為「中國在一步一步迫使美國交出太平洋霸權」的觀點佔大多數。

        助理國務卿拉塞爾也在對話前的美國議會上表示中國試圖趕走外部干涉的「核心利益」中,包含美國重視的新疆問題和東海、南海的權益。處理朝鮮和烏克蘭等眾多 問題時離不開中國的合作,但是如果承認對等的中美關係,中國將會進一步增長,這種擔憂和矛盾的想法在美國擴大。

       美國外交人士表示,抱有鉅額對華貿易逆差的美國的真實想法是希望通過擴大對華出口和促進服務業進入中國等措施來充分獲得利益。為了避免在安保領域過分刺激中國,在經濟領域美國與中國展現出友好的氛圍。

       關於美國經濟界和議會充滿期待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磋商,中美表示將於年內確定基本框架,並在2015年早些時候完成個別領域的磋商。被歐巴馬視為其政治遺産的氣候變化問題方面,雙方同意在設定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方面展開合作,取得了一定進展。

        不過,中國痛痛快快開放市場的可能性很小。例如,在此次對話中,美國要求中國撤銷面向新型半導體等産品徵收的關稅,而希望培育本國半導體企業的中國則表示 強烈反對。中國以《反壟斷法》為武器拒批美國企業在華投資案件的情況屢次出現。應全美商工會議所等機構要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代表弗羅曼呼籲中國慎重運 用反壟斷法,但中國卻反應冷淡。

       中國的對美投資呈逐年增加的傾向。中國企業對原油等美國能源企業的投資尤為引起注目。美國議會調查局官員表示「除了資源外,中國還希望獲得美國的尖端技 術」。中國企業面向IT等尖端製造業的投資意願也很旺盛,安全保障層面的擔憂出現升溫。中美雙方均對急劇增長的投資和迅速的市場自由化持慎重態度,估計雙 方對對方的摸底還將持續。

       此外,人民幣匯率問題也未能取得進展。中國改革派代表人物、中國人民銀行(央行)行長周小川10日表示如果市場穩定,貨幣制度改革有望加速,對美國要求人民幣匯率靈活化的主張顯示出一定的理解,不過仍保持警惕。

(矢澤俊樹 北京)

中國要求美國不要介入東海南海問題

2014/07/11
     在北京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于7月10日閉幕。中國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強調「將繼續堅定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要求美方不要介入。雙方的對 立並未化解。另一方面,在經濟領域準備在年內敲定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的基本框架。此外,圍繞各國需要在明年春季前制定出2020年以後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中美也就加強合作達成了一致。

     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閉幕後的聯合記者會上就圍繞東海和南海領土主權所産生的對立,指出「中方要求美方秉持客觀立場,恪守不選邊站隊的承諾」。

     中方在海洋權益問題上再次顯示出不妥協的姿態,而美國則越來越擔心中國採取挑釁行為。雙方的分歧仍未化解。

     而在經濟領域,雙方則展現出相互合作的一面。關於爭取建立保護公平投資環境的雙邊投資協定談判,雙方同意爭取2014年就雙邊投資協定文本的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達成一致,並承諾2015年早期啟動負面清單談判。

     (大越匡洋 北京報導)


中美向外展現合作姿態已到極限?

2014/07/11
      中國國務委員楊潔篪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閉幕後的記者會上就東海和南海問題,要求美國「不選邊站隊」等,顯示出對話是在緊張氛圍下進行的。以太平洋為舞臺的安全保障及圍繞經濟貿易的中美攻防已經浮出水面。

 
       「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我始終認為,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的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7月9日這樣表示。在溫和的話語中透露出走向海洋的強硬意志。

       中方通過在東海劃設防空識別區來阻止美軍飛機靠近,反過來卻又想進入西太平洋。在經濟方面也對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進行牽制。

       中國向美國施壓,要求承認中國是一個有一定經濟、軍事實力的大國。面對這一強硬姿態,美國也正面接招,不少美國觀點認為中國很容易真的採取行動試圖將美軍趕出東海、西太平洋。

        提出「重返亞洲」的美國國務卿克里此次解釋稱「沒有圍堵中國的意圖」,並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取得了建設性合作的成果。儘管如此,最顯眼的地方全是中國無法忍受的姿態。導致中美關係緊張的仍是戰略利益的對立,向外界展示相互合作的姿態似乎也有極限……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長 中澤克二


安倍外交的另一隻手

2014/07/11
    日本政府已著手修改政府開發援助(ODA)政策。為此召集的外務省有識之士會議已于6月26日確定了相關報告,日本將於年內修改ODA大綱。ODA是二戰後基於和平手段為國際社會做出貢獻的日本的外交利器。而日本通過ODA牌的重新定義追求的外交理念又是什麼呢?

  擴大ODA的援助範圍

  「宗旨未能得到充分的表達」,擔任有識之士會議負責人的日本慶應大學名譽教授藥師寺泰藏接受採訪時,對報告內容透露了不滿。原因是報告中敦促探討如果是出於民生援助和救災等非軍事目的,允許向有軍隊參與的支援活動提供ODA援助,該點受到了強烈關注。

日本現行的ODA大綱規定,「避免ODA用於軍事目的以及造成國際爭端惡化」,一直避免支援有軍隊參與的援助活動。但是,如在應對大規模災害的情況下,各 國軍隊經常發揮重要作用。再比如,為讓緬甸學習法治國家的機制而邀請緬甸高官訪問日本,如果是軍隊相關人士就無法利用ODA援助項目。

  在需要ODA援助的發展中國家,軍方的影響力在很多情況下尤其強大。向有軍隊參與的支援活動提供ODA援助源於一種問題意識——即在想要進行民生援助和救災之際,能否更加有效的進行,對此藥師寺強調稱,「ODA不可能以軍隊為目的進行使用」。

    那麼有識之士會議和日本外務省孜孜以求的目標是什麼呢?報告建言了ODA新的4大基本方針,第1個便是「基於非軍事手段熱切追求和平」這一原則。日本外務省一名官員指出,「日本追求的外交理念就在於此」。

    報告書中稱「ODA是日本作為和平國家一直為世界的和平與繁榮作出貢獻的最大的外交工具」。對於ODA基於日本憲法第9條不採用通過武力解決問題的方式、 為了構建和平環境而在基礎設施建設和人道援助方面進行的援助作出了如上的評價。報告書的思路是發揮一直得到外國信賴的ODA的作用,進一步擴大日本做出貢 獻的範圍。

    日本的ODA援助今後將不僅局限於發展中國家,還將擴大至國民收入較高的國家。為了不偏重於經濟援助,將構建和平也作為重點,ODA大綱的名稱將改為《開發合作大綱》。

    日本的ODA于1954年開始實施,今年將迎來60週年,而日本自衛隊也巧合地在同一年創建。迎來「花甲之年」的ODA和自衛隊目前已經迎來轉捩點。

 安倍晉三正致力於集體自衛權和集體安全保障等領域擴大自衛隊的海外活動範圍。基於自衛隊這一硬實力的國際貢獻正是安倍外交提出的「積極和平主義」的重要支柱。

 而作為軟實力的ODA被賦予的「通過非軍事手段熱切追求和平」這一新定義也將與安倍的路線並軌。自衛隊這一硬實力不能涵蓋的領域將被ODA補充完全,利用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車輪推動積極和平主義。

 預算擴大問題上演的攻防

    主導ODA修改的是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岸田擔任會長的自民黨岸田派(又稱宏池會)屬於「輕武裝、重經濟」的鴿派路線的代表。此外,岸田來自廣島,熱心核裁軍。可以看出岸田在與安倍的積極和平主義保持步調的同時,希望通過重新構建軟實力外交來突出「岸田色彩」。

    岸田的想法也與日本外務省的想法一致。由於嚴峻的財政情況,日本的ODA預算與達到頂峰的1997年度相比將減少一半,2012年實際約為8464億日元,排在世界第5位。外交牌的威力正在下降。日本外務省希望通過ODA的重新定義來增加預算。

    在報告敲定的背後,日本外務省和財務省的攻防戰很早已展開。

    有識之士和外務省希望在報告中寫入增加預算和擴充人員體制的建議。但在私底下的磋商中,財務省表示了反對。最後報告中的表述是「有必要同時推進ODA實施基礎的強化」,在表達上有模糊處理之處。

   不僅是硬實力,軟實力外交的作用如何發揮?ODA大綱的修改和預算走向也有可能左右安倍外交的整體色彩……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佐藤賢





中國3年對外援助893.4億元 非洲受援國家最多

2014/07/11
       中國政府于7月10日發表的《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介紹了中國對外援助政策最新的「成績單」。根據白皮書,2010年—2012年的三年 間,中國對外援助總額為893.4億元。中國共向121個國家提供了援助,從地區來看非洲最多,共51個國家,其次是亞洲,共30個國家。近年來中國加強 了促進受援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援助。

      從對外援助總額的明細來看,優惠貸款為56%,無償援助為36%,無息貸款為8%。該白皮書發表于7月9日—10日召開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中國政府旨在向外界表明中國的國際貢獻。

      作為援助的基本方針,中國強調「對外援助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但也有批評指出這是為規避給予有人權等問題的國家的援助的風險。中國常希望受援國提供能源等,而這樣的方式也受到了很多的批評。

       該白皮書的發表是繼2011年的第二回。上一次發表的白皮書中介紹了中國在1950年—2009年間的累計援助金額為2562億元。

(島田學 北京報導)


兩岸在真心交流中走近

2014/07/11
      6月下旬,中國大陸主管台灣事務的部長級官員在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首次訪問台灣。同時與台灣負責大陸事務的部長級官員舉行了會談,還與台灣在野黨高官 進行了交流。雙方不僅就推進有關地區經濟整合的共同研究等達成了共識,而且還可以看到雙方高官和政治家以真意進行了溝通。

      「邁出這一步用了65年」

  「我們這次從北京到台灣,飛行用時不到3個小時,但是邁出的這一步足足用了65年」,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簡稱國臺辦)主任張志軍6月25日在台灣 北部桃園縣的一家酒店感慨頗深地表示。這是其在與台灣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簡稱陸委會)主任委員王郁琦舉行的部長級會談一開頭的發言。

舉行部長級會談的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左)與台灣陸委會主任委員王郁琦(6月25日,台灣桃園縣)
自從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敗走台灣的1949年以來,兩岸當局都曾宣稱自己是中國的正統政權,進而持續對立。在上世紀90年代,雙方借助窗口機構啟動了間接 對話,但作為政府主管部門的國臺辦和陸委會的高層會談直至2014年2月才首次在中國南京舉行。張志軍回顧了這段歷史。

 張志軍此次根據在2月的會談上決定建立的當局間直接對話機制,首次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在抵達之後舉行的約2小時會談中,雙方就共同研究兩岸經濟整合與跨 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等地區經濟整合的關係等達成了共識。張志軍沒有提出最終目標在於兩岸統一等議題,營造了友好氛圍。

  另一方面,王郁琦在會談後的記者發佈會上微笑著表示,體育比賽有一種説法叫主場優勢。在雙方舉行的第2輪部長級會談中,由於自認為在民主制度和言論自由方面都先行一步,台灣方面似乎提出了一連串較為強硬的主張。

  王郁琦在會談中對張志軍表示,有關台灣的未來及兩岸關係的發展,臺方堅持應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由台灣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這是台灣社會的共識。而 大陸國臺辦發言人之前曾表示,「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這一言論遭到了台灣居民的強烈反對。

      台灣給了「下馬威」?

  王郁琦屬於主張對大陸和解的國民黨政權的官員,但上述發言可以理解為,王郁琦認為台灣擁有居民自決權利,將來在名義上和實際上有可能實現獨立。如果是在過 去,這一發言有可能成為中國大陸動用武力的口實,而此次張志軍或許也對此表示了不愉快。其證據是,《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等大陸官方媒體雖然派出了記者,但 完全沒有報導這一發言。

      張志軍6月27日訪問了台灣南部大城市高雄,與市長陳菊舉行了會談。陳菊此前曾是民主活動家,如今則是最大在野黨民進黨的實力派人物。陳菊表示,台灣的自 由和民主並非從天而降。而是通過台灣人民的努力取得的。此番發言對中國大陸單方面尋求統一的攻勢進行了牽制。

一度佔據台灣立法院的學生團體舉行了抗議張志軍訪台的集會(6月25日,舉行部長級會談的台灣桃園縣一家酒店前)
張志軍在台灣停留了4天,但在所有訪問地都同時遇到了台灣反對派和歡迎派的居民。自3月中旬起一度佔據台灣立法院、阻撓《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查的學 生團體也出現在了舉行部長級會談的桃園一家酒店周圍。而在高雄,則發生了警衛被潑油漆的意外事件。這些舉動或許也是在顯示台灣具有集會自由。

   雖説如此,張志軍對於台灣方面的舉動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早有準備。張志軍與陳菊市長舉行會談時進行了靈活應對,他表示,「我們(大陸)也尊重台灣民眾自己選 擇的社會制度、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兩岸之間)也存在心理上的差距,(要予以消除)應鼓勵兩岸之間多交流。我們(大陸)歡迎台灣各界不論地域,黨 派,宗教,都能參與到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進程中來」。
      
      真心對話會增多     

       因想聽聽台灣民眾的聲音,張志軍前往當地一家養老院進行視察,並與老人共餐,此外還造訪了希望把木瓜出口到大陸的當地農戶等。這對於平時「深居淺出」的中 國高官來説是很少能看到的場景。張志軍在回到北京後,接受新華社的書面採訪時表示,「我深刻感受到,台灣民眾普遍認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條正確的道 路」。

台灣主要媒體大張旗鼓報導張志軍在養老院與老人交流的情形
       目前在大陸生活的臺商及其家屬約有100萬人,經濟交流十分活躍。語言和文化背景也相通。不過,在大陸,尤其是在北京採訪那些所謂的台灣政治及兩岸關係專家時,他們也只是強調一些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而對台灣的實際情況並不了解,很多時候也讓記者感到吃驚。

       不過冷靜思考一下,即便是親兄弟,65年來一直分居兩地,生活習慣也會産生差異。而主張台灣獨立的民眾或許一直認為台灣早已從中國分割出來。張志軍在臺期間所展現的兩岸融合的氣氛被台灣媒體大幅報導,這或許對化解兩岸在認識上的分歧具有一定效果。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強調,「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無論是誰,無論他之前做過什麼,只要他現在願意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歡迎」, 而台灣方面就連民進黨也提出了與大陸構建相互理解渠道的必要性。兩岸間的真心交流對話今後可能會慢慢增多。最終,如果台灣海峽的局勢能從此遠離緊張,對於 日本而言也是值得歡迎的。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國總局 山田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