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7, 2017

中國網路消費社會很脆弱? 中國會改寫經濟學教科書嗎?

中國網路消費社會很脆弱?

2017/12/05
日本記者看中國       原島大介:在中國,共享單車、送餐服務等利用互聯網的新服務正快速增長。這是中國政府推動的互聯網振興舉措和中國人旺盛的消費熱情帶來的結果,但在繁榮的網路消費社會的背後,起到支撐作用的依然是人力。至今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中國的網路消費社會似乎也暗藏著瓦解的風險。
                  
     「考慮到工作內容,能拿到這個種程度的工資已經很不錯了」,在遼寧大連當「餓了麼」送餐員的姜延彬(36歲)笑著説。
          
餓了麼送餐員姜延彬的夢想是買套房子(遼寧省大連)
        
    小姜的工作是通過APP接到訂單後,騎電動自行車前往商家取外賣,然後送到客人手中。工作時間為上午9點~下午9點,每天平均完成40多單,幾乎沒有休息日。據他説,有時因找不到送餐地址,沒有及時送到,還會被客人罵。
       
    即便如此,小姜對這份工作仍然感到滿足。原因在於能獲得不錯的收入。據他説,每月可以拿到約7000元,這個工資超過了大連的大學畢業生就職後的平均水平(約5000元)。這對於僅有中學教育程度的小姜來説,也算是一份不錯的工作了。據説,小姜以前在大連從事送貨的工作,但當時3000元的月收入顯得捉襟見肘。 
     
    小姜自2016年3月開始從事目前的工作,住處和伙食由公司提供,如今已經能存下錢了。他説:「我明年要在大連買套房子,把留在老家的老婆和女兒接來」。這似乎是他眼前的目標。
     
      網路消費社會的形成
    
    借助廉價的勞動力,中國發展成為「世界工廠」。但隨著經濟增長的放緩,製造業主導的經濟增長變得舉步維艱,鋼鐵的過剩産能等消極的方面也日趨凸顯。
 
    在此背景下,政府瞄準的是個人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其中,網路振興舉措發揮了作用,基於智慧手機的網路結算不斷擴大。中國目前已經形成了不斷産生類似送餐APP等新服務的基礎。再加上日趨壯大的中産階層的崛起,使得網路消費社會逐漸在中國形成。特別是最近數年來,已經發展到只要一部手機在手,可以不帶錢包出門的程度。網路消費社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産業的湧現也在不斷創造就業機會。不僅是像小姜這樣的外出務工人員,這些新産業還給擁有一定學歷的年輕人帶來了機遇。
    
    在共享單車「ofo」運營商——北京拜克洛克科技工作的翟瑞星(26歲)就是其中之一。他除了收集被丟棄在大學校園內的自行車之外,還負責修理和保養等工作。
       
翟瑞星負責回收被丟棄的OfO自行車等工作(遼寧省大連)
    
    小翟曾在大連海洋大學學習船舶動力,2016年畢業。此前曾就職於浙江省的國有大型造船廠,但因不習慣那裏的生活,在1個半月後辭職。之後,相繼在大連的軟體公司等就職,但都沒有堅持太久。今年5月,他進入了拜克洛克科技。

    小翟目前的月收入大約為5000元,相當於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水平。不但償還了過去的借款,還打算近期結婚。他充滿期待地説:「這個工作很自由,而且業務也有可能繼續擴大」。

    網路消費社會的到來給中國帶來了便利性和就業增加等各種益處,另一方面,也開始看到弊病。最大的問題是像小姜這樣從事單純工作的後方人員的人工費正在膨脹。

    原因在於確保充足人手存在難度。很多大城市出身者對於在室外工作往往敬而遠之。此外,還存在當地人不願意遇到熟人,或者不想從事這樣的工作的一面。因此,從事快遞、送餐等這類工作的人員多限於地方出身者。另一方面,相關市場則在迅速擴大,從2017年的增速來看,預計共享單車達到逾8倍,而送餐服務增長8成。
  
      日趨激烈的快遞員爭奪
 
    因此,送餐服務與電子商務等其他行業的快遞員的爭奪日趨激烈。在招聘之際,不得不借助高額工資和豐厚的福利待遇來吸引人。在我實際採訪小姜等5人之後發現,月收入與前一個工作相比都達到2~4倍,過半數在從事現在的工作1年後,收入增長了5成左右。

    在中國,構建利用精密系統的最佳運輸渠道、以及提升採用卡車等的業務的效率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依然遲緩。但是,由於推進了網路振興政策,形成了以廉價勞動力加以彌補的結構。

    然而,這種勞動的月薪如今已超過了大學畢業生從事工作的月收入,而且增長速度也在持續加快。在業務增長期間一般很難暴露問題,但如果增長一旦放緩,就將迅速擠壓企業的盈利,這一點不言而喻。

    在支撐此前的中國經濟的製造業一線,基於機器人的機械化正在推進,還有來自東南亞等地的廉價勞動力。據「餓了麼」等表示,由於需求正持續增加,因此工資的上漲尚沒有構成問題。不過,照此下去,在不遠的將來,網路消費社會也有可能出現與製造業相同的現象。

    我在一開始採訪小姜時曾問他:「將來這項工作可能被無人機等機器取代,到時候怎麼辦?」小姜對此只是一笑而過,説「暫時不會發生這種事」。

      中國社會似乎正直面一個課題,那就是如何給小姜這樣的、支撐中國社會的人們提供一個能持續從事某項工作的環境或機制。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連支局 原島大介



中國會改寫經濟學教科書嗎?

2017/12/07
        村山宏:雖然不是中國的官媒,但我有時仍然有這種想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要實現的經濟政策也許會改寫經濟學的歷史」。被稱之為「習近平經濟學」的政策內容的理念是黨和政府的指導優先於市場規律,政治強力介入經濟。經濟學教科書中認為政治過度干預經濟會造成運行效率降低,但在中國,政治介入下的經濟運行似乎非常順利。

 「習近平經濟學」的威力

       在10月舉行的十九大上,習近平作的報告中有一句話引起很多中國觀察家的關注。那就是「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這是毛澤東説過的話,意思是無論什麼領域都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此前除政治和軍事領域外,黨的絕對領導性已經放寬,但此次顯示出了再次加強在所有領域黨的領導性。當然,經濟也必須在黨的控制之下。

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kyodo)

        這種方式是利用市場原理的活力,但在重要方面保留黨和政府介入經濟的做法。「習近平經濟學」的代表就是國有企業合併。當務之急是對産能始終過剩的國有企業實施撤並重組。如果是健全的市場經濟,會通過優勝劣汰推進合併,但中國在政府的主導下加速整合。鐵路車輛、海運及鋼鐵等國有企業合併,誕生了巨大的壟斷和寡頭企業。今年夏季,大型發電企業中國國電集團與大型煤炭企業神華集團也決定合併。

        從教科書上來看,這並不是好政策。壟斷和寡頭市場不會發揮競爭原理,經濟活動的效率可能會降低。但在中國現實中,合併正在發揮效果。如果各産業都合併成少數的巨大企業,黨和政府更方便徹底進行領導,也容易推進減産。過度競爭和生産過剩的情況減少的話,産品價格就會上漲,利潤也會增加。2016年中國的能源和礦工業領域的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7%,但2017年1~9月同比增長47.6%。

        另外,中國還在推進國有企業引進民間資金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例如,中國聯合網路通信(中國聯通)接受了阿里巴巴集團等約10家企業的出資。雖然引進民間的資金和技術,但對於涉及經營核心的部分,政府和公共機構作為大股東依然保留影響力。由於所有權(經營權)變得含糊不清,以前一直認為應該避免這種方式,但現在中國特意選擇了這種方式。

       黨和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密切關係還擴及新興民營企業。阿里巴巴、騰訊控股、百度等壟斷互聯網市場的民營企業的誕生正是政府對谷歌等外國互聯網企業進行限制的結果。對於黨和政府來説,只有少數大型的互聯網企業存在的話,更容易對網路上管理和監察。得益於保護主義,中國在短期內培育出比肩美國企業的大型互聯網企業。

    從開放自由的市場經濟的立場來看,這是最糟糕的環境,但是實際上對於投資者來説,壟斷企業充滿魅力。其原因是不會捲入與外部的競爭中,企業能夠穩定盈利。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通過上市籌措到鉅額資金,還因為巨大化收集到龐大的數據。在日歐互聯網企業成長放緩的情況下,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獲得了大數據和鉅額資金,在人工智慧的研發中也處於有利立場。

     金融市場也是一樣,因為中國政府的介入而避免陷入混亂。本來中國在緩慢推進外匯和股市交易走向自由化,但是卻引發股價劇烈波動、人民幣大幅貶值,離經濟危機只差一步之遙。中國政府通過限制股票交易來支撐股價,通過限制資金外流阻止人民幣貶值。從市場原理的理想來説這顯然是一種倒退,但是這樣做避免了危機。擔心受到金融危機波及的海外國家也只能對中國的做法保持沉默。

 對海外的競爭也有用?

    從上述一系列的經濟現象似乎可以看出中國黨和政府對經濟的介入産生了效果。如果任由市場原理髮揮作用,國有企業可能破産,大型互聯網企業也無法誕生,還有可能陷入經濟危機。每當共産黨和市場共同發揮作用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停滯不前的時候就會遭到批評,但是正是這種方式使得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擴大到全球第2的規模。如果持續下去的話,強化黨領導的「習近平經濟學」會不會帶領中國經濟走向更加繁榮的局面,顛覆經濟學的常識呢。

  現在下結論也許還為時過早。目前中國的人均GDP約為8000美元,屬於中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在這個階段,僅僅照搬日美歐的商業模式和技術革新就能取得增長。以市場為媒介的高效的資源分配還沒有那麼重要。但是在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向2萬美元邁進的追趕型經濟體制下,在國內成長壯大的中國企業將在國外遭遇真正的競爭。屆時,「習近平經濟學」將受到真正的考驗。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