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8, 2016

中國貿易觀察(下)去産能緩慢拉低行情

中國貿易觀察(下)去産能緩慢拉低行情

2016/08/10
         「中國的大型鋼材企業正在加強對海外的鋼板銷售」,2016年春季,日本的鋼材商社中有著這樣的傳言。而這一傳聞已被7月中旬發佈的中國上半年貿易統計數據所證實,中國的鋼材出口量同比增長9%,達到5712萬噸。

 中國鋼鐵業設備嚴重過剩(2014年10月 上海市寶山鋼鐵)
        而在此前,源自中國的「鋼鐵寒冬」已席捲全球。中國政府在2015年12月為了打破産能過剩引發的經濟停滯,提出了淘汰「僵屍企業」的方針。在過去了近8 個月後,以河北省為代表的中小鐵廠集中地區的減産卻始終未能貫徹。中國2016年上半年的粗鋼産量約為4億噸,達到日本年産量的大約4倍,特別是6月的日 均産量創出歷史新高。

        鋼材價格一旦反彈,急需資金的中小鋼鐵企業就會馬上轉向增産。而地方政府為了優先保障就業也很難去勒令工廠停産。這些過剩鋼材被用於出口,反而延長了鋼鐵寒冬。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前減少産能1億~1.5億噸的方針似乎成了空口號。

        日本鋼鐵聯盟的進藤孝生會長表示,「日元升值有利於進口材料進入日本,今後要對進口量及價格保持戒備」。從中國進口的建築用厚鋼板等數量可能增加,這將難免對日本國內廠商的提價産生影響。

        汽油和輕油等石油製品也面臨同樣的形勢,2016年上半年中國的出口量為2147萬噸,同比增長45%。中國相繼投産了很多新的煉油廠,進口超出國內需求的原油,然後將精煉後的産品進行出口。中國政府增加了民營煉油廠的出口配額也成為其中原因之一。

        這對於想通過出口來消減國內庫存的日本煉油企業而言是不利因素。日本石油企業JX能源表示「中國擴大出口成為了市場低迷的原因之一,也會對本公司的出口戰略産生影響。」日本各煉油企業擔憂席捲亞洲市場的中國石油産品將成為拉低日本企業業績的重要原因。

        中國製造的存在感尤為增長的是水泥行業, 2015年中國水泥産量居全球之首,達到了23.5億噸,約為日本的40倍。而中國消減過剩設備的動作緩慢,上半年的水泥出口量為約1015萬噸,同比增長40%。

        日本宇部三菱水泥的負責人表示,「在與主要談判方新加坡的談判中,對方打出了中國的廉價牌」。日本的各大水泥企業2016年度的協議出口價格較2015年度每噸下降了10%,現價為35~40美元(離岸價格),時隔6年首次出現價格下跌。

        富士通總研的主任研究員柯隆表示,「中國討論人事安排的黨中央委員會第6次全體會議(6中全會)將於秋季召開,中國將進入政治季。領導層應該也將放緩導致 失業人數增加的經濟結構改革」。同時也有分析認為中國對僵屍企業的淘汰也將推遲。中國貿易正在逐漸左右著不少全球産業材料的市場行情。


「權威人士」再現?

2016/08/10
上證綜合指數在8日迎來反彈,9日繼續上行,時隔約2周回到3000點以上。《人民日報》日前指出「鋼鐵煤炭去産能進度不理想,存在畏難情緒」,這成 為股價走高的契機。報導稱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和脫困發展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將從8月中旬起赴各地開展去産能工作的全面督查。受結構改革取得進展的預期 推動,煤炭股和鋼鐵股出現暴漲。但與反應積極的股市相反,中國領導層內部的改革派或許越來越感到焦慮。

  減産全年任務未過半

  「截至七月底,全年任務未過半 鋼鐵煤炭去産能 進度不理想」,8月5日的《人民日報》第2版的一篇報導用這樣的標題曝光了鋼鐵和煤炭行業的不作為。兩個産業計劃分別在2016年削減4500萬噸、 2.5億噸産能,但截至7月底,鋼鐵、煤炭行業去産能分別完成全年任務的47%、38%。報導稱「總體進度不理想,地區之間進展也不平衡」。部際聯席會議 將自8月中旬起向各地派遣人員「開展去産能工作的全面督查」。

《人民日報》8月5日的報導

  表面看起來只是一篇行業動態報導,但其實體現了中央政府的意向。「如果不定期念緊箍咒,地方或將被改革的嚴峻性嚇倒」,日本的岡三證券上海常駐人員事務所所長濱崎義德認為,報導的目的是政府對鋼鐵和煤炭生産地區的「敲打」。

  要拯救因産能過剩陷入結構性蕭條的鋼鐵和煤炭業,除了減産和淘汰僵屍企業之外別無選擇。但是,面對就業問題的地方政府希望盡可能拖延時間。此外,經營者也不會主動縮小業務規模。一旦鋼鐵價格回升,就迅速出現增産趨勢,6月的日平均粗鋼産量還創出了歷史新高。

  6月,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在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期間的記者會上表示,鋼鐵行業中,民營企業佔産能的52%以上,無法通過量化指標強制企業去産能,「政府強制關閉,他們能接受嗎?」「供給側改革」受到了不想陷入不利的地方政府和民營企業意料之中的抵制。

  若隱若現的「權威人士」

  政府內的哪些人正在念緊箍咒?不禁讓人想到了3個月前同樣在《人民日報》上現身的「權威人士」。在5月9日的報導中,「權威人士」呼籲即使要承受低增長現狀,也要堅持貫徹供給側改革,對導致泡沫擴大和延長僵屍企業存活的貨幣寬鬆和經濟刺激措施提出了警告。

  雖然無法確定此次的《人民日報》的報導是否出自權威人士的授意,但出現了一些讓人浮想聯翩的事情。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官網文章中提出要「擇機進一步實施降息、降準政策」,但不到半天時間這一措辭就被刪除。

  如果説其他機構插手央行管轄的金融政策比較罕見,那撤回提議就更為罕見了。岡三證券的濱崎表示中央政府內部也有堅決改革派和經濟擔憂派。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在剛剛公佈的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中對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等顯示了消極姿態,央行看起來似乎是在支持改革派。

  也有觀點認為,《人民日報》在此時刊登文章本身便是兩派之間的討論過程。如果改革路線能夠得到官方背書,改革重於指標的趨勢有可能進一步加強。

  8日的上海股市上,多支煤炭股陸續漲停,場面十分火爆。但不能忘記5月9日權威人士的採訪報導刊登之時,市場反感當局過於嚴苛的改革姿態,上證指數曾一度暴跌3%。在觀察中國股市之際,政治風向極為重要。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日經QUICK新聞 森安圭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