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0, 2015

再見,30餘年的獨生子女政策 6.5%或是中國十三五期間的底線

再見,30餘年的獨生子女政策

2015/10/30
   中國確定了允許所有夫婦生育第2個孩子的方針。由於1979年開始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近年來老齡化超預期加劇。中國政府認為扭曲的人口結構將招致勞動人口短缺和社會保障費增加,有可能成為中長期經濟增長的絆腳石。

中國共産黨第18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草案中表示,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開始實施時間尚未透露。

  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之前,將人口多視為國力的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曾鼓勵多生育,成為全境出現糧食危機的原因之一。在毛澤東去世後不久,出於對這種情況的反思,實施了計劃生育這一世界上罕見的政策。

  因多生育而增加的內陸農村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在90年代湧向沿海地區的工廠,支撐了中國出口産業的繁榮。但1自2010年前後起,受勞動人口短缺的影響,工資持續上升,2012年就業年齡人口(15~59歲)首次減少,人口結構的消極一面開始突出。

  當局曾從出生人數少的地方開始分階段放鬆獨生子女政策,2013年11月決定只要夫婦中任何一方是獨生子女,即允許生育第2個孩子。當時有預測稱每年將多生育200萬人。

  但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4年全國出生人數為1687萬人,僅比2013年增長47萬人。因此,中國當局在制定下一個五年規劃之際,決定全面廢除獨生子女政策。

  中國媒體報導稱,借助此次措施,出生人數每年將增加300萬~800萬人。不過,中國城市地區人口超過整體的50%,很多夫婦受到教育費上漲等困擾,此次也有可能難以達到預期。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田周平 北京

柯隆:二孩政策已錯失時機

2015/10/30
         富士通綜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員 柯隆:這次五中全會上最受關注的就是放開二孩政策。因相關政府機構反對等,歷屆政府一直都未能出台這一政策。如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展現出了領導能力才使這一政策實現,深得好評。但很難想像隨著年輕人的生活習慣發生變化等,出生率會立即提高。不得不説該政策已錯失時機。

          為了維持經濟增長,雖然旨在實現技術革新的結構改革不可或缺,但從發佈內容來看,還看不到具體對策。必須對壟斷基礎産業的國有企業實行改革,以及保護知識産權等。

6.5%或是中國十三五期間的底線

2015/10/30
       中共第十八屆五中全會於10月29日結束了4天的會期,2016~20年的「十三五規劃」草案基本確定。為了抑制勞動人口的減少,中國計劃全面實施一對夫 妻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取消「獨生子女」政策。在允許經濟增速放緩的同時,將經濟的穩定發展定位為最優先課題,明確提出保持「中高速」增長。

10月29日CCTV播放的五中全會畫面(kyodo)
       中國通過五年規劃制定中期經濟運營的方針。十三五規劃是習近平領導層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新華社29日發佈的五中全會會議公報並未提出具體的數值目標。將在明年3月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詳細計劃。

       十三五規劃首先提出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截止今年的十二五規劃以年均7%的經濟增長率為前提,不過今年7~9月經濟的同比增長率時隔6年半低於7%。公報 使用了「中高速」一詞,顯示出保持年均10%的「高速增長」時代已經結束,另一方面,向國內外顯示出將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作為最重要課題的姿態。

       此外,公報再次提出到規劃最後一年的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保持年均6.5%以上的增長 率,這很可能成為「中高速增長」的底線。中國領導層擔心如果經濟減速、失業增加等社會不穩定因素出現擴大,將動搖社會穩定。

       受少子老齡化影響,中國勞動人口開始減少,這也成為經濟增速放緩的原因之一。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取消持續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中國在2014年就開始允許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今後將全面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公報中除了表示提高經濟的質量和效率、重視製造業的高端化、技術核心和扶持創業等結構改革外,還表示將推進對外開放,致力於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將推進城 市化和完善社會福祉,力爭使中國現有標準下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使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

      在力爭實現經濟和社會穩定的基礎上,還將把重點放在環保對策上。嚴重的大氣污染招致了國民的不滿,成為阻礙經濟可持續增長的原因。將推進「美麗中國」戰 略。計劃通過相關投資來支撐經濟發展。中國相關人士表示在企業的減排對策、水和土壤改良等方面,預計未來5年的投資將達到10萬億元。

       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國有企業改革不可或缺。能否切實推行伴隨著疼痛的改革將受到拷問。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大越匡洋 北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