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23, 2015

中國將軍的日本兒子

中國將軍的日本兒子

2015/10/2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2009年11月9日,45名日本遺華孤兒感謝中國人民養育之恩訪華團訪問中國,孤兒白山明德也參加了這次訪華團。

        2009年11月11日下午,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紫光閣西花廳會見日本遺孤感恩訪華團。

白山明德在2015年歸國戰爭孤兒新年會上。張石攝影
        在與溫家寶總理的座談中,白山明德第一個站起來發言,他説:「在戰後的混亂中,在中國人民還在戰後的困難中生活的時候,中國人養父母養育了數以千計的日本孤兒,並且義無反顧地把他們作為自己的孩子養大成人。這是世界史上古今未有過人性的偉績。」

        他的眼睛濕潤了,他看見在瀋陽太原街的風雪中,背著病弱的他跑向醫院的養父,看見在武漢的郵局前,疲憊的養母正在為他郵寄一件充滿惦念的棉襖……

      初到將軍家

        1945年的冬天,陰霾中籠罩的瀋陽城飄下點點雪花,在瀋陽站東邊繁華的商業街春日町中(現在的太原街)的一個大宅院裏,一位中年婦女抱著一個男孩來到國民黨軍官白澄將軍的宅邸前。

        那是一座灰磚灰瓦的日式宅院,裏面有三棟房子。白澄與妻子金石純結婚數年,雖然得了一個千金,但是沒有兒子。

         而這個男孩,是一個日本戰爭孤兒,推定出生於1943年。父親在1945年8月9日蘇軍攻入東北後戰死,母親要回日本,孩子很多,吃住都很困難,因此託人 為這個最小的孩子找一個能撫養他長大的人家。 聽説白澄希望要一個男孩,中間人就把這個男孩送到了白家。

        白將軍和妻子看這個孩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虎頭虎腦,健康活潑,不由地非常喜歡,馬上同意收留這個孩子,並給他起名「白明德(回日本後 改名白山明德)」。白山明德對筆者説:養母性格溫和、慈祥,不僅把他穿戴得整整齊齊,給他做可口的飯菜,而且養母也念過幾年私塾,知書達理,沒事就教他念 《三字經》,還給他講《孟母三遷》等故事。當時家裏有手搖留聲機,養母經常放家裏存放的唱片讓他聽,還教他唱《蘇武牧羊》等老歌。

       他記得小時候家裏生活很富裕,窗臺都是大理石的,院子裏有樹有花,屋裏舖的都是榻榻米。

       他還記得他小時候得過一次肋膜炎,家裏的妹妹也得了肺炎。因為那時沒有抗菌素,他和妹妹的病都很難治,但是養父母背著他到處求醫,竟然忽略了給妹妹治病,最後他的病治好了,小妹妹卻過早離開了人間。

      白將軍參與瀋陽和平解放

        白山明德的養父白澄,是一位在史冊上有所記載的歷史人物。1948年,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進行了戰略決戰。在瀋陽,當時中共地下黨控制 了國民黨的兩支地方武裝,一個是瀋陽第二守備總隊;一個是瀋陽市民眾自衛總隊,而瀋陽第二守備總隊副隊長王鳳起就是一位共産黨的地下工作者。

        在地下黨的積極的工作下,當時的瀋陽第二守備總隊隊長秦祥徵等都贊成起義投誠,促進瀋陽和平解放,但是,王鳳起等人的積極的策反活動,也引起了國民黨上層的注意。
      1948年8月間,國民黨瀋陽市長董文琦把秦祥徵找到市長辦公室,鄭重其事地説:「有幾位很重要的人對我説,王鳳起和共産黨的地下黨員是一 夥。」秦祥徵雖然極力為王鳳起開脫,但是為了不影響起義大局,便以明升暗調的藉口,請求上級把王鳳起調為少將副總隊長,參謀長職務由「剿總」兵役科上校主 任參謀白澄(秦祥徵的學生,白山明德養父)接任。(1)白澄由此晉陞為少將,而白澄在王鳳起的感召下,早已決定與王鳳起等人一起,參加促進瀋陽和平解放。

        11月1日,東北人民解放軍消滅了國民黨二零七師兩個旅,進入鐵西、皇姑區。瀋陽第二守備總隊副總隊長王鳳起,偕同總隊長秦祥徵等一起迎接東北人民解放軍 入城。11月1日上午,解放軍一縱隊三師八團一營教導員郝建岳帶領該營二連部隊前進至瀋陽第二守備總隊司令部,該總隊未抵抗,樓上掛著白旗,總隊長秦祥 徵、副總隊長王鳳起和參謀長白澄要求起義。(2)11月2日,瀋陽城全部解放。

      和養父母一起生活的幸福時光

        瀋陽第二守備總隊投誠以後,白澄被編入解放部隊搞製圖工作,他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遂到武漢,在朋友的介紹下在一家公私合營的輪船公司工作。白山明德也隨著養父母到了武漢,住在江岸區。


白山明德與養母、妻子、兒子在大沙湖農場(湖北省洪湖市)。白山明德提供
        到武漢後白山明德進入武漢第三十一小學讀書,在小學的時候家裏的生活還不錯,養父母就他這麼一個兒子,因此對他非常疼愛。

        在養父母的呵護下,白山明德生活快樂,學習上進,他還特別喜歡繪畫,經常與幾個小朋友在一起切磋畫藝。小學畢業後,他考上了武漢市重點中學--武漢第六中學。武漢第六中學是國內外知名的百年老校,湖北省重點中學。

        白山德明説那時養父除了愛唱京劇外還愛寫書法,隸書、篆書也得都很好,白山明德受養父的影響,也特別喜歡美術。他記得養父因是行伍出身,很威武,個子也長 得高,脾氣倔強、直爽,好打抱不平,但是在「反右」運動中,白澄未能倖免,被定性為「右派分子」,發配到湖北江陵的新生農場勞動改造。

      與養母共度艱難的日子

        養父的變故猶如晴天霹靂,白山明德一家安寧的小康生活被徹底摧毀,家裏失去了唯一的生活支柱,失去了一切經濟來源。但是養母金石純卻並沒有因為這個突然而至的變故垂頭喪氣,唉聲嘆氣,她似乎很淡定地接受了這個變故,把它看成一種宿命。

        她馬上擔起全家生活的重擔。原來的房子租金比較貴,她領著白山明德搬到了一個窄小、黑暗的房間,然後她每天出去找各種零活幹。

        那時街道上有糊紙盒的工作,起早貪黑糊一天能賺幾毛錢,養母就每天都去糊紙盒。
糊紙盒有季節性,工作沒有了以後養母再到處找工作,她有時去水泥工廠拆回收的水泥袋,
有時幫助人家帶孩子、做保姆,有時去拾垃圾、撿破爛……
為了能讓正上中學、正長身體的白山明德能夠吃飽、吃好,她起早貪黑地工作,但是從無怨言。

        「三年自然災害」時,糧食和一切食品緊缺,每個人都餓得眼睛發綠。就是那時,養母也儘量讓白山明德吃飽,有一點糧食都可著白山明德吃。沒有錢買魚、買肉, 養母就買一些那時在武漢比較便宜的豆腐、蛤蜊給白山明德吃,以補充營養,自己吃一些「三合面」等代用食品。

        1964年,白山明德報考大學,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加上有繪畫的特長,初選時考上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但是由於養父的問題在政審時被刷了下來,這對他的 打擊很大。悲傷之餘,他選擇了「上山下鄉」的道路,到當時湖北的洪湖大紗湖農場落戶,後來被選拔為農場中學的教員。

        養母雖然尊重他的選擇,但是對遠離她的兒子也非常惦念,她省吃儉用把節省下來的錢寄給兒子,有時人家給她一塊布,他就給兒子做衣服,怕農場冷。她還給兒子做了小棉襖和棉背心等寄去。

         有一次,白山明德回到武漢為學校買運動服,順便回家看母親。他推開門,不由地大吃了一驚,他發現母親躺在地上,他連忙問母親是怎麼回事?母親告訴他,她被 一輛自行車撞了,現在已經不能站起來了。但是就是這樣,她怕影響白山明德的工作,也沒有告訴他。白山德明一看這種情形,馬上下了決心,他對母親説:「媽 呀,我帶你去農場吧,只要我在,就能讓你有飯吃。」
       白山明德借了一輛板車,把養母拉到江邊,帶母親乘船去了洪湖農場。


張石
        學校看到了白山明德母子的困境,給他們安排了宿舍,後來他和學校的工友鄧明友結婚,有了家庭,對母親更是孝順、照顧有加,不僅儘量讓母親吃好,睡好,而且還買了輪椅,經常推著母親出去散步。

        80年代初期,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撥亂反正」的時期,也給白澄平反,落實政策,並分配他到湖北省博物館做文物研究與保護工作。經過了 二十多年勞改生活的白澄非常興奮,恨不得一步跨到武漢與家人團圓,但是就在他接到得到平反昭雪的消息那個夜晚,突然心臟病發作,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 間。

      白山德明的尋根之路

        在養父去世之後,養母覺得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如果不讓白山德明知道自己的身世,他可以一輩子也不會知道,她思前想後,有一天終於告訴了他他自己的身世。

        白山德明當時受到了很大的衝擊,那一夜他沒合眼,他甚至不相信這是真的,因為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的父親與母親……淚水流進黑夜,流進晨曦,也滲透了他的心靈……

        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後,由兩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分期分批地組織在華日本遺孤赴日尋親。各級政府也開始四處尋找留在 中國的日本戰爭孤兒。養母也催白山明德去東北找一些有關自己身份的證明材料,在東北的一些親戚們也來信歡迎他們回東北走一走。

        1982年,白山明德和妻子背著母親,用扁擔挑著行李,領著兒子,開始了東北的尋根之旅。

        他們先來到了大慶的姑姑家裏,又到了長春,找到了和父親一起促成瀋陽和平解放的王鳳起、富平夫婦,那時王鳳起在吉林省人民政府擔任參事。 當年威武的將軍王鳳起和颯爽英姿的地下黨員富平已經白髮蒼蒼。他們對老戰友遺孀一家的到來感到非常高興,富平親自下廚,給他們做了豐盛的晚餐。他們都記得 白山明德小時候的事,管他叫「小明」,他們也知道他是戰友白澄收養的日本孤兒。

      相依為命到天涯

        1988年,白山德明帶著養母和一家人回到了日本。當時日本政府是不允許孤兒帶養父母一起回國的,但是白山明德克服種種困難,終於説服了日本政府,同意他 把養母也帶回日本。雖然剛來日本時居家狹窄,生活拮据,但是白山明德和妻子孝敬養母始終如一。他説:「一直和我們相依為命,互相照顧的養母,由於步行困 難,我們都出去工作時,只能一個人留在家裏,每天一個人留在家裏坐在窗前眺望景色,盼我們回來。

       我們也覺得很過意不去,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一道休息日和過年過節,一家人推著輪椅帶她去逛街,去公園,也定期帶她去醫院看病。來到日本 後,她曾4次和我們一家人觀賞櫻花盛開,在她來日本第5年的1992年,她84歲的時候,他老人家與世長辭。養母希望她的遺骨能埋在她生活過的武漢郊外大 樹參天,鬱鬱蔥蔥的郊外。我就在武漢郊外買了墓地,埋葬了母親。我們一家經常在正月回去燒紙、掃墓。

        在日本,每到過年,他們一家在把飯菜擺好後,會在桌前擺好養父、養母的席位,斟好酒,打開房門説:「爸爸,媽媽,過年了,回來吧,我們一起吃團圓飯。」

        歲月悠悠,星移斗轉,雖然白山明德已經年過七旬,白髮蒼蒼,但是他永遠忘不了中國的養父母,他説:「我是中國人的兒子」。

      (1)詳見《決戰瀋陽》,第14章 黎明前夕,眾將「扣衛逼周」 藏書網http://www.99csw.com/book/4435/index.htm)。
      (2)詳見《決戰瀋陽》,解放軍乘勝前進第16章 周富成投降,東北全境獲解放。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 員,1994年到1996年,東京大學教養係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 《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