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6, 2017

文化大革命的經濟影響?

文化大革命的經濟影響?

今日係50年前,亦即係1966年,中國文化大革命正式開始嘅日子,到底呢場革命,對中國嘅經濟發展,帶來幾大影響呢?
深知歷史嘅香港人,咁多年嚟都聽過唔少,不過內地對經濟係發展抑或崩潰,本身都持唔一樣嘅意見;今次,我哋一齊以內地資料(包括官方),看看內地人怎麼說…
以下為部份資料原文節錄: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

十年動亂使國民收入損失約500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於建國以來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的80%。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沒有提高,有些地方甚至有所下降。而我國周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正是在此前後,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一躍成為新興國家和地區的。中國卻處在內亂中,喪失了寶貴的發展機遇。

2.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從「文​​革」後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經濟統計數字上看,「文革」時期的經濟取得了發展。年平均增長率: 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經濟領域尚未受到「文革」較大影響,故不計入),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7.1%,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6.8%,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4.9%。具體到各年,動亂最嚴重的196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餘各年均為正增長。階段發展指標:1976年與1966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9%,社會總產值增長77.4%,國民收入總額(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53%。生產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產品產量相比,鋼增長33.5%,原煤增長91.7%,原油增長499%,發電量增長146%,農用氮、磷、鉀化肥增長117.7%,塑料增長148.2% ,棉布增長20.9%,糧食增長33.8%,油料增長61.6%。在縱向上與建國初期相比較,以1952年的工農業總產值為100%,可以看出,1976年的指數626.6%比1952年的指數增長了526.6個百分點。(《中國統計年鑑(1993)》,中國統計出版社,第57、50、33、444—447、364頁。)

image

3. 百度百科「文化大革命」

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國際局勢趨向緩和,許多國家經濟起飛或開始持續發展的時期。但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中國不僅沒能縮小與發達國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間的差距,從而失去了一次發展機遇。這場由文化領域發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學校停課,文化園地荒蕪,許多科研機構被撤銷,在一個時期內造成了「文化斷層」、「科技斷層」、「人才斷層」。據1982年的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文盲和半文盲達二億三千多萬,佔全國總人口數的近四分之一,嚴重影響到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4. 天涯社區資料

「文革」期間,有5年經濟增長不超過4%,其中3年負增長:1967年增長-5.7%,1968年增長-4.1%,1976年增長-1.6%。(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經濟發展五十年大事記》)1978年2月,華國鋒在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說:由於「文革」的破壞,僅1974年到1976年,全國就「損失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鋼產量2800萬噸,財政收入400億元,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 」
住房相當困難。改革開放初期,上海180萬住戶中,按國家標準,有89.98萬戶為住房困難戶,佔了總戶數的一半左右,其中三代同室的119499戶;父母與12周歲以上子女同室的316079戶; 12周歲以上兄妹同室的85603戶;兩戶同居一室的44332戶;人均居住2平米以下的268650戶。住房大多沒有客廳,進門就是臥室,廚房,衛生間很多是幾家合用。

image

5. 鳳凰網

文革結束時農村居民生活:1億人每天賺1毛錢。再看農民的生活。安徽農村最有代表性。 1977年6月,中央任命萬里擔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到任以後,萬里先後來到蕪湖、徽州、肥東、定遠、鳳陽等地調研,所見所聞,使他大為震驚。他後來回憶說:“原來農民的生活水平這麼低啊,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不像個房子的樣子。淮北、皖東有些窮村,門、窗都是泥土坯的,連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沒料到,解放幾十年了,不少農村還這麼窮!”(田紀云:《萬里:改革開放的大功臣》,《炎黃春秋》2006年第5期)安徽鳳陽縣有個前王生產隊,緊靠津浦鐵路。這個10戶人家68口人的生產隊,4戶沒有門,3戶沒水缸,5戶沒有桌子。隊長史成德是個復員軍人,一家10口人只有一床被子、7個飯碗,筷子全是樹條或秸稈做的。安徽農村的情況並非個別現象。據原農業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統計的數字:1978年,全國農民每人年均從集體分配到的收入僅有74.67元,其中兩億農民的年均收入低於50元。有1.12億人每天能掙到一角一分錢,1.9億人每天能掙一角三分錢,有2.7億人每天能掙一角四分錢。相當多的農民辛辛苦苦乾一年不僅掙不到錢,還倒欠生產隊的錢。 (摘自《學習時報》2008年9月29日第3版,作者:曹普,原題:《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由來》)

6. 中華網

由於「文革」時期國家經濟政策的重心明顯偏向工業,這方面的成就相對比較突出。 1976年全國工業總產值指數(1952年為100)為1274.9,與1966年相比,增長128%。石油、化工、冶金、機械行業均有較大的發展。
從1973年開始,中國還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成套設備和單機,利用這些設備,加上國內自力更生的生產和設備改造,共興建了26個大型工業項目,總投資額約214億元。
「文革」時期,國家對農業的資金、物質投入繼續增​​加,農業生產條件有了一定改善。 1976年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貸款年底餘額總計為200.9億元,與1965年相比增長50.8%。十年間,全國農業總產值指數增長24.5%。
從生產總量上看,1976年,全國農業總產值達125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65年增長35.3%。但另一方面,1976年中國人均年消費糧食只有381斤,低於1952年的395斤。
這是因為,「文革」時期有許多政策因素嚴重影響了人均糧食消費數量。一是,人口增長失控。二是,實行了備戰備荒的“廣積糧”政策,使人民得不到較多的消費。三是,受極“左”思潮影響,不進口或進口糧食較少。
實際上,這一時期糧食生產是有所增長的。 1976年糧食產量5726億斤,比1965年增加了1836億斤。在人口迅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均糧食產量也由544斤增加到610斤,增長了12.1%。

文革50年,唯一共識,就係經濟損失5000億,以及中國正式走上工業之路;至於人才上的損失,似乎就很難量化了。

===============
財經精選資訊tumblr網站「中環街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