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2, 2017

美國「撤像騷動」衝擊安倍歷史觀

美國「撤像騷動」衝擊安倍歷史觀

2017/08/22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張石:美國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當地時間8月11日發生騷亂,多個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的成員以抗議移除南北戰爭時期南方軍事將領羅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1807-1870年)將軍的雕像為由走上街頭,和反對人士在市中心發生暴力衝突,在這場十餘年來白人種族主義者最大規模的集會中,集會者與對集會進行抗議的人們之間發生了暴力衝突,整個事件共造成近40人死傷,而美國的這場「撤像騷動」,有可能會衝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及其追隨者的歷史觀。

  羅伯特·李是南北戰爭中南方邦聯最出色的將領。南北戰爭時,他拒絕上級指派他率領北方聯盟軍隊的任務,辭去公職,回到位於南方的家鄉維吉尼亞州,成為南方邦聯率領北維吉尼亞軍的軍事將領,1865年4月代表南方向北方聯邦投降。戰後,他積極推動重建,在其生命的最後數年成為大學校長。

 張石 的其他文章                  
 中國能使安倍打開國內政治困境?
           
    小池百合子是怎樣解放日本男人的?
          
 留學狀況預示日本必定輸給中國

 日本發現的「國寶級中國瓷器」是真是假?
       
 中國和日本:哪國法律更嚴厲?

 日本親人相殺比例激增 中國要警惕

 對待中國:川普比安倍高明得多

 炸死張作霖事件為何在日本又被炒熱?

 勸説美國不對朝鮮動武是日本的使命

 日本是要包圍中國還是要包圍美國? 

 中國人消費日本商品的矛盾狀態亟待解決

 為何日本人不像有些中國人那樣隨處接吻?
   
在史學上,有人認為李將軍是蓄奴制度的擁護者,他從岳父那裏繼承的遺産中包括一批黑奴,他對他們嚴厲殘忍。也有人認為他在思想上是反對蓄奴制的,他在寫給妻子的信中曾明確反對蓄奴,稱奴隸制是「道德與政治的惡魔」,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這種説法是對史料的錯誤解讀和斷章取義。1870年李將軍去世後,一些思想界的人士認為南方勢力明知註定失敗卻還堅持戰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捍衛南方生活方式」的理念而戰,不管他們的方向是否正確,但是這種「敗局命定」(The Lost Cause)中所表現出的精神是純粹的,羅伯特·李成了「敗局命定」精神的中心代表人物,而戰後在北方也有一些有識之士為了促進南北和解,刻意淡化南方邦聯維護奴隸制這一「原罪」,對這種想法表示理解。

  從19世紀末到1920年代,南北戰爭的老兵陸續去世,他們的後代開始用各種方式懷念父輩,「敗局命定」鄉愁式的敘事開始在南方流行,南方各地出現了很多以邦聯人物命名的街道、公共設施和雕像,而羅伯特·李的塑像就是在1924年建造的,位於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羅伯特·李公園」。

  這些南方邦聯人物的塑像大部分坐落在政府機構旁邊,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其實是一種「白人説了算」的象徵。

  在1865年至1876年的美國重建時期,聯邦法律為南方的自由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權保護。重建時期結束後,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機構及法院重新被南方白人所掌控,被稱為「列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的一系列實行種族隔離制度的法律被通過,用來實行隔離種族。直到1950年代,民權運動在美國興起,民權團體開始用聯邦法律來抵抗「列吉姆·克勞法」。

  而在民權運動時期,一度被廢除的「邦聯旗」作為一種南方地區的文化遺産再度興起,反對民權運動的勢力開始在政府大樓外懸掛南方邦聯旗。

  2015年6月,一名白人至上主義分子在南卡羅來納州的一座教堂槍殺了9名黑人,他的個人主頁上就有邦聯旗的圖案。

  此次事件之後,美國的廢除邦聯紀念物運動就進入了一個新高潮。據南方反貧窮法律中心統計,從2015年到2017年4月,美國各地移除了至少60個邦聯的標誌。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議會幾個月前決定,把「羅伯特·李公園」更名為紀念南北戰爭解放黑人奴隸的「解放公園」,並計劃拆除羅伯特·李的雕像,由此引發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示威及隨後的暴力衝突。

  而美國總統川普在8月17日公開表示反對拆除南北戰爭時期支持奴隸制的南部邦聯的遺跡,有輿論認為,這是與白人民族主義者遙相呼應,引起媒體和來自共和黨同僚們的強烈指責。

  這次發生在美國的「撤像騷動」,也使筆者想起了安倍的著作《走向美麗之國》,他這本書中,安倍引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柯賓·德克教授的話説:「在美國的阿靈頓國立公墓中,埋葬著一部分擁護奴隸制的南軍將兵,如果按反對小泉參拜的人們的道理來説,美國總統如參拜國立墓地,就是悼念南軍將兵之靈,就是使奴隸制正當化。可是無論總統還是大多數美國國民都不這樣想,他們一方面承認南軍將兵為不光彩的目的戰死,另一方面又覺得他們的靈魂是值得追悼的,而日本政府和國民悼念包括或許做過不光彩事情的人在內的戰爭犧牲者,也是很自然的。」(1)

  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位於美國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美國國防部五角大廈旁邊,1864年6月15日開始作為軍人公墓使用。

  阿靈頓國家公墓佔地624 英畝(2.53 平方公里),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建立,其中安葬了美國國家戰爭中犧牲的美國軍人,包括南北戰爭、韓戰、越戰以至於最近的伊拉克戰爭與阿富汗戰爭等。

  這裡原先遍佈樹林,是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的曾孫女安娜和她丈夫羅伯特·李的住宅和莊園,李反叛後他的莊園被國家沒收。

  這裡也埋葬著一部分南軍士兵,還有阿靈頓宮(Arlington House),也稱羅伯特·李紀念館(The Robert E. Lee Memorial)或卡斯蒂斯-李公館(Custis-Lee Mansion),原為羅伯特·李將軍的故居。

  而在日本的文化中,有「死者即佛」的思想,這是日本獨特的佛教文化,在除日本以外的世界上任何佛教國家也不曾見到。在日本的詞典上,在解釋「佛」這個詞時,有一種解釋就是「死者」。

  關於這種思想的起源,日本國內學術界也沒有定論,而據《岩波佛教詞典》介紹:「日本中世以後,有一種祭祀死者的器具(分字下面加瓦字,日文發音‘ほとき’)的讀音與日語的‘佛(ほとけ)’的讀音相近,漸漸也被用來稱呼死者,同時,在日本,人本身也被看成神(人神),而在佛教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日本人把佛也看成神的一種(蕃神),以此推測,人就是佛,進而也把祖先和死者稱為‘佛’。(1)

  另一方面,在日本的民間信仰(古神道)和在這一信仰支配下形成的喪葬傳統中,人死後不久的靈魂,被稱為「死靈」,或曰「荒靈」,這樣的靈魂往往會作祟於人間,而經過一定年數的供奉,「死靈」或曰「荒靈」則在不斷的供奉中凈化,逐漸失去個性,成為偌大無邊的「善靈」--「祖靈」的一部分。這種觀念也使日本人認為:死者不論生前做了什麼事,最後終究會「成佛」。而安倍的「參拜靖國神社合理論」,可能就來源於日本的傳統觀念,但是由於日本的這種觀念非常獨特,對於其他的民族很難説得通,因此安倍引用阿靈頓國家公墓的事作為論據,認為美國人也有同樣的歷史觀和生死觀。

  而這次美國發生的大規模的「撤像運動」和由此産生的激烈衝突,凸顯了美國人在歷史觀上的再次的分裂,悼念和紀念那些「包括做過不光彩事情的人在內的戰爭犧牲者」及歷史人物,正在成為美國人歷史觀和價值觀分裂的火種,也動搖著安倍「參拜靖國神社合理論」的一個來自美國的論據。

  (1)安倍晉三《走向美麗之國》,文藝春秋,2006年,74頁。)
  (2)中村元、福永光司、田村芳朗、今也達編著《岩波佛教辭典》,岩波書店,1989年出版,743頁。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張石
 張石 簡歷:
1985年,中國東北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研究所畢業,獲碩士學位。1988年到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94年到1996年,東
京大學教養系客座研究員,現任日本《中文導報》副主編。著有《莊子和現代主義》、《川端康成與東方古典》、《櫻雪鴻泥》、《寒山與日本文化》、《東京傷逝》、《孫中山與大月薰—一段不為人知的浪漫史》等著作。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