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7, 2018

我的履歷書——李文正(18)把銀行開到了美國 1950~70年代美元外匯是重要商品


我的履歷書——李文正(18)把銀行開到了美國

2018/05/25
我的履歷書——李文正
  印尼一直受到外匯不足的困擾。在我涉足貿易業務的50年代,因印尼的銀行無法開具出口信用狀,進口業者都是利用新加坡或香港的金融機構。到了1970年代,窘境仍未得到改變。

  1975年,我開始負責經營三林集團(Salim Group)旗下的中亞銀行(Bank Central Asia,BCA),很想把這家銀行發展成一個能夠進行外匯結算的國際性金融機構。我在香港成立了「中亞資本」,但規模很小,於是,我開始考慮收購有信用的美國銀行。

  在1970年代,東南亞的華人企業家除了香港和新加坡,還經常往返於台灣。那時,我每年也去台灣好幾次。1976年,我獲邀參加了時任台灣中央銀行行長俞國華的晚宴,晚宴的主賓是美國前財政部部長羅伯特·安德森。

  借著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我對他表明了打算收購美國銀行的想法。第二年,安德森給我打來電話,説有一家喬治亞洲國民銀行(National Bank of Georgia)打算出售部分股權。他還告訴我,提供仲介服務的是一位在阿肯色州經營投資銀行的傑克·史蒂芬。
           
我(左)和美國投資銀行的傑克·史蒂芬(中央)、美國阿肯色州時任州長克林頓會餐
                    
  我立即飛往美國。我與對方的談判很順利,就差簽字成約了。沒想到,談判內容在簽約前上了報紙。原來這家銀行的最大股東是美國民主黨卡特總統的重要支持者Bert Lance先生,在政權內就任行政管理預算局局長這一重要職位。

  作為一個政府要員,為了避免所擔任的職務有利於自己的事業,Bert Lance先生承諾要出售自己經營的銀行股權,但股票價格的下跌導致這個承諾一直未能兌現。報上稱我們這次收購行動是在給民主黨解圍。擔心被捲入美國內政的印尼財政部長請三林集團的統帥林紹良勸我放棄這一收購。

  銀行收購一事泡湯了,不過我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是跟仲介人傑克·史蒂芬成了知己。傑克·史蒂芬在1980年幫我取得了一家位於田納西州的Union Planters National Bank of Memphis的銀行股權。這次交易是悄悄進行的,我取得了4.9%的股權。


 之後,我邀請這家銀行的高管到日本、香港、新加坡和印尼走訪。親眼看到亞洲發展的美國高管們決定進軍亞洲,同中亞銀行(以我和林紹良的個人名義),以對半出資的形式在香港成立了財務公司。借助這家美國銀行的力量,我們能夠調動的外匯數額大幅度增加,印尼企業在中亞銀行的客戶籌集外匯資金也容易多了。

  剩下的問題就是中亞銀行進軍美國了。很早以前定居美國的華人華僑早就在美國的本土銀行有了自己的戶頭,不會成為我們的客戶。後來移民到美國的香港華人也在美國花旗銀行和英國匯豐銀行開設了自己的銀行戶頭。林紹良反對我進軍美國,我説服他説,「美國的大銀行也只不過十多家,剩下的1萬數千家都是中小銀行。小銀行自有小銀行的做法」。

  我鎖定了越南華人。越南共産黨掌權後,離開越南的華人多以難民身份移民美國,且大多在美國經營小零售店。我決定在開業和商品貿易方面給予他們幫助。

  1985年,中亞銀行在紐約開設了分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