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18, 2014

「驅蝗」確是警號,是對港共政權的警號

 





騰訊評論指內地人有恩主心態 文章被刪除

內地騰訊網站刊登評論,指部份內地人對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有「恩主心態」,對港澳和台灣尤其顯著。文章其後被刪除。
文章說,部份內地人錯把買賣雙方的互惠互利的交易當做「恩賜」。內地雖然為香港提供不少政策優惠,但都是實實在在的生意,各取所需。
香港從內地獲得的從衣服食物,到水電能源,並沒有少花一分錢,有時甚至更貴。
文章認為,在經貿關係中,部分內地人以恩人自居,對很多問題指指點點,容易招致反感。這種「恩主心態」,其實和中國長期的歷史政治條件,以及宣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國務院港澳辦關注本港「驅蝗」事件 支持依法處理


周日有本港市民在尖沙咀舉行「驅蝗行動」,高呼不歡迎內地遊客。。(資料圖片)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發言人今日表示,關注內地遊客日前在香港被騷擾的事件,支持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先生和特區政府對該事件依法妥善處理。

港澳辦表示,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推出包括內地開放對香港「個人遊」在內的各項政策措施,增強了香港競爭力,促進了香港經濟民生各項事業發展,實現了內地與香港共同繁榮。

港澳辦堅決反對任何影響香港繁榮穩定、阻礙兩地交流合作、傷害兩地同胞情感的言行。

中新社



 



《環時》斥「驅蝗」行動撕裂族群 言行近乎法西斯



港府4位司局長及特首梁振英先後公開譴責周日的「驅蝗行動」,左報《文匯報》、《大公報》、《商報》及內地官媒《環球時報》亦「互相配合」,一連兩日重點報道事件,要求港府將示威者治罪。《文匯報》及《大公報》形容此行動為暴行或港獨暴行,《環時》狠批此行動是「撕裂族群劣行」及「近乎法西斯主義的言行」,抹黑了香港的整體形象,亦展露了香港「很第三世界的一面」,讓內地人知道香港社會有一些骯髒的角落。

《環時》今日的社評標題為「侮辱內地遊客的港人應被依法制裁」,與梁振英今早的言論一致。評論質疑香港的法律是否對這些近乎法西斯主義的言行管不住,「兩地民眾本是同根生,而且內地社會這麼強大,他們(港人)怎麼敢如此欺負內地遊客,並且挑撥香港同內地對抗?是什麼樣的政治力量在給他們打氣?」

評論更警告,內地不會怕這些人士,如果他們一再「踩了紅線」,只能自己承擔後果,「就像那幾個闖軍營的,不自我約束,會有力量來約束他們」,強調希望駡內地遊客是「蝗蟲」的人在香港沒有立足之地。

評論指公開駡內地遊客雖是極少數港人的行為,但也不能允許,因這些人肆意侵犯內地遊客尊嚴,希望香港社會公開與這些人劃清界線,以証明香港是一個文明法治社會;香港社會決不應放縱少數人在涉及內地問題上肆無忌憚表演,「我們並不想將這種事(驅蝗行動)遮着掩着,讓內地人都知道有一小撮很惡毒的香港人好了,這個信息自然會加到內地人對香港的總體認知中,也會在內地人對香港的態度中添加一個元素」。 



 




譴責「驅蝗」行動 梁振英:政府會依法跟進



繼昨日4位司局長齊聲譴責周日廣東道「驅蝗」行動後,特首梁振英今早出席行會之前,亦主動提及此事,指針對遊客的滋擾行為,不論對象是內地遊客或外國遊客,都應受到譴責,強調如有違法政府會依法跟進。

梁振英表示,政府十分重視旅遊業接待問題,知道遊客多會對某些地區所造成壓力,指政府已叫停了深圳擬推一簽多行措施,內地49個城市自由行來港的措施5年內無再增加,說明政府知道旅客多會對市民生活及日常出入造成影響。他指政府重新規劃橋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在當中興建購物設施作分流,政府會繼續檢視旅客增加帶來之影響。



 



「驅蝗行動」梁金成: 感到有壓力



「驅蝗行動」發起人之一的梁金成今早表示,行動目的是希望政府關注大量內地遊客來港,令港人生活受到影響的問題,政府過往從未對事件表態,事前未想過會出現混亂情況,但遊行途中突然有不明人士加入,親中團體到來踩場,繼而發生激進事件令情況惡化。

事後各司長局長齊聲讉責,《環球時報》亦有報道,相信中央政府會向港施壓,相信梁振英稍後將會發聲,自己亦開始感到有壓力。 



 


「驅蝗 」發起人:要關注旅客過多
高達斌:反自由行是忘恩負義



facebook群組「驅蝗行動」日前在尖沙嘴廣東道發起反自由行遊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商務及經濟局局長蘇錦樑等4名港府官員,昨罕有齊聲譴責有關行動,強調「不容事件再發生」。「驅蝗行動」發起人梁金成今早在電台節目表示,示威活動可能過激,但認為官員應針對自由行旅客過多問題,提出改善措施。

梁金成指出,大量自由行湧港影響港人生活,但當局對民間的意見愛理不理,他們的激烈行動,只是希望引起當局關注。他強調,示威原本只是叫口號,指罵內地遊客是計劃之外。

出席同一節目的愛港之聲召集人高達斌聲言,當年中央開放自由行刺激本港消費,抗議行動等同「忘恩負義」。他又批評有關行動「趕客」,嚇怕旅客,損害香港利益。

至於4名官員罕有地齊聲譴責事件,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否認特區政府收到「指示」後,才高調回應事件,聲言有關官員是因應本身職責範疇作出回應。他又說,明白社會不滿遊客湧港令交通及車廂擠逼,但認為香港是文明都市,即使有不同意見,亦不應做出影響香港形象的行動。


施君龍自稱路見不平


■施君龍前日大罵「反蝗」港人,着他們「唔好喺香港!」now新聞畫面

 


【本報訊】因2000年入境處縱火案而被判誤殺的施君龍,前日現身驅蝗行動和愛字頭的戰場,大罵反自由行團體:「做英國嘅走狗應該去英國去美國,唔好喺香港。」施君龍接受本報查詢時表示,當日只是路過,因聽到網民用粗言穢語問候內地人,大動肝火,「如果真的關心香港人多,完全可以去深圳關口表達,追着一些遊客罵算甚麼英雄好漢!」

「罵遊客算甚麼英雄」

施君龍在05年獲釋,其後取得居港權,定居內地,偶然來港,現於家庭團聚互助會新界分會任董事,該會專門協助內地人申請單程證,與建制派關係密切,曾被揭發為民建聯等建制派拉票助選。
他昨日回應本報時稱,對自由行無既定立場,對愛字頭在《城巿論壇》包圍李慧玲也「很不認同」,只是聽到反蝗團體粗口辱罵內地人才開口反擊。
施君龍昨日已返回內地,解釋事發當日剛好來港購物,「見到他們用粗口問候我們內地人,又問他們(內地旅客)會不會聽(廣東話),令我一時很火」。他認為示威者找錯對象,若不滿遊客太多,應到口岸示威,而非向遊客叫囂,「追着一些遊客罵算甚麼英雄好漢!」 

官媒批評「缺乏修煉」


■近百網民響應「驅蝗行動」,在海港城對開的行人路高喊口號。

【本報訊】第一輪「反蝗」行動在內地引起極大迴響,內地傳媒及網民均熱烈討論。其中《環球時報》引述清華大學學者批評前日的「反蝗」行動「讓香港的言論自由顯得不高貴,且缺乏修煉」。但亦有廣州網民反問:「怎麼不想想,回歸前香港沒大陸人去光顧,不也照樣安定繁榮?」

內地網民意見兩極

內地多家傳媒均有跟進報道周日的「反蝗」行動,《環球時報》引述清華大學經濟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說,內地遊客進入香港給了香港無與倫比的經濟發展支持,否則,伴隨着珠三角的發展,香港會越來越邊緣化。他批評「反蝗」人士用低劣的語言抗議,實在讓香港的言論自由顯得不高貴,且缺乏修煉。
本港中共官媒亦加入譴責「反蝗」組織,《大公網》報道以「港獨分子發動反內地遊行,粗言辱罵內地人」為題,引述意見指斥行為破壞香港作為國際旅遊之都的美名、破壞香港和內地關係、遠遠超出和平示威限度,要求當局嚴正執法。
不過內地民間的意見,並未如官媒般口徑統一。在微博,廣州汕頭網民「布魯王x布魯王」留言說:「活該被港人說是蝗蟲,怎麼不想想回歸前香港沒大陸人去光顧不也照樣安定繁榮,有些中國人,有錢買得起奢華,卻沒錢買得起尊嚴。」來自四川重慶的「小豆丁發言」則勸內地同胞杯葛香港:「我們內地人自己也得有點自尊,現在哪兒都有精品店,何必為了圖點便宜去那個破彈丸之地丟自尊?」

遊行搞手友人遭辱打

■「驅蝗行動」遊行發起人之一的梁金成,其友人前日遊行結束後遭一名男子襲擊。
【本報訊】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指「驅蝗遊行」可能涉及公眾地方行為不檢,有關罪行實為《公安條例》第17B條「公眾地方內擾亂秩序行為」,控罪分兩款,第一款涉及影響公眾活動進行。
第二款涉及故意使用恐嚇性、辱罵性或侮辱性言詞,或派發展示有關言詞的文稿同時,意圖激使他人破壞社會安寧,或行為可能會導致破壞社會安寧。一經定罪,可罰款5,000元及入獄12個月。

社會應包容不同聲音

本身是律師的人權監察副主席莊耀洸表示,遊客購物不能視稱作公眾聚集,反而與親政府團體之間的針鋒相對,或可算是影響活動進行。至於第二款有關激使他人破壞社會安寧,會視乎對方是甚麼人,如對方是警察、保安,會被認為經過訓練,有能力保持冷靜。至於一般遊客,「兜口兜面鬧人,如果對方被辣㷫,而作出破壞社會安寧行為」,便可能涉及有關罪行。
莊耀洸表示,侮辱在香港並不是罪行,道德上或者不恰當,界線在於當中有沒有涉及暴力行為,或煽動他人破壞社會安寧或以擾亂秩序阻礙別人的活動進行。
民陣警權關注組發言人王浩賢表示,只要沒用暴力,純粹指罵尚可接受,社會應包容不同的聲音,而警方收到發起團體通知便應確保不同團體間不會發生衝突。他強調任何示威遊行應和平進行,認為針對旅客有爭議性,矛頭應指向政府。

施襲者舉中指後離開

事件中確有涉及暴力並報警的情況,只不過,受害人是發起人之一梁金成的朋友。他表示,遊行結束後約下午5時半,他和兩名友人離開尖沙嘴鐘樓附近時,有一名男子拍打其中一名朋友的肩膊,朋友回頭時遭對方揮拳打面並倒地,對方向他們舉中指後離開。他協助朋友報警,不知事件是否與遊行有關。警方將案件列作「襲擊及有人受傷」交由尖沙嘴分區人員跟進,暫時未有人被捕。

中央不希望港獨抬頭


 

 

【拆局】
驅蝗行動翌日,特區政府罕有由三名局長出言譴責,更稱必要時會採取法律行動。據了解,有關驅蝗行動有港獨本質,中央不希望縱容,加上政商界強烈不滿長此下去,本港營商環境及旅遊業會受影響,中港矛盾加劇後果更不堪設法,故此政府亦因此重鎚出擊,望類似示威行動會收斂。
多名親中人士昨異口同聲嚴詞抨擊驅蝗行動。例如中華出入口商會昨天舉行新春團拜時,會長莊成鑫致辭時,便特別提及反內地旅客的行為是嚴重破壞兩地血濃於水。

葉劉:政府沒疏導民怨

出席酒會的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亦稱,有關行為令香港國際形象受損,舉龍獅旗更加令人誤以為香港搞港獨,支持政府強硬處理。全國政協常委陳永棋更聲稱,有關侮辱旅客行動令自己作為香港人也感羞愧。
消息稱,內地中間人近日南下時,無不針對中港矛盾向各界收風,據這些中間人透露,北京對某些香港組織針對內地人、散佈仇視內地人的行動十分關注,擔心情況惡化,故此亦在想有何方法防範,料特區政府在此情況下更加要強硬處理。
身兼行會成員的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三位局長齊聲譴責是「救火行為」,目的是要舒緩內地民眾對港人趕客的不滿,但她同時指出,港人對內地遊客的民怨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指港府沒有及時疏導,做好基建配套,亦有一定責任。
《蘋果》記者


 


罕見 四司局長同譴責「驅蝗」
本土派議員:政府缺措施緩和中港矛盾


【本報訊】網民本周日在廣東道發起「驅蝗行動」反自由行後,三局長罕有同聲強烈譴責,更指警方會循公眾地方行為不檢指控跟進調查,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更稱不容事件再發生。行動發起人之一的梁金成指官員有意藉嚴厲取態,阻嚇市民表達不滿內地人來港的聲音,打壓言論和表達自由。有本土派議員指政府未有措施舒緩中港矛盾卻嚴詞譴責,形同卸責。
記者:張婷婷 姚國雄 張嘉雯
「驅蝗行動」遊行之際,親建制組織愛港之聲和保衛香港運動同一時間在廣東道設街站和集會,其間互相指罵。據警務處網頁資料,只有驅蝗行動獲警方發出不反對通知書。警方當日共接獲兩宗舉報,其中一宗被列為襲擊及有人受傷,未有人被捕;另一宗有人報稱懷疑被掌摑,列作聲稱襲擊。

發起人憂警上門拉人

特區政府三名局長昨日罕有嚴詞批評。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批評示威者騷擾旅客,嚴重損害本港的旅遊聲譽,對此非常遺憾。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則稱,有關的新聞片段令他感到「比較震驚」,形容小部份人的舉動「比較野蠻和不文明」,認為大部份港人同意香港和內地應建立一個「積極、務實、健康和互相尊重的合作關係」。
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對事件表示遺憾,稱警方非常重視事件,會按程序依法處理,循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罪行調查。他指有關人士的行為不單騷擾遊客,亦令他們受驚以及感到侮辱,影響購物正常商業活動及市民的正常活動。
就連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昨晚也稱,有關示威行動應該受到譴責,政府不容許再發生類似事件,會依法處理,但相信有關行動只是一小撮分子的激進行為,不代表香港人的價值觀和想法。
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岳則指,希望同類事件不再發生,影響20多萬旅遊從業員生計;身兼港區人大代表的金融界立法會議員吳亮星更稱,「從商者千方百計吸引遊客嚟,香港居然有人趕佢哋離開,由香港警方叫遊客入去啲商舖暫避,真係國際笑話」。
發起遊行人士之一的梁金成認為,局長「講到會拉人」太嚴厲,認為有意打壓集會和言論自由,因為當日未見有人受傷,遊行人士亦只高喊口號,反而集會結束後他的朋友被人揮拳打傷並報警。他稱擔心警察隨時找上門,希望當局真的依法辦事,不是夾硬安插罪名。
新民主同盟立法會議員范國威認為事件是局長們失職卸責,因他們未有提出政策改善因自由行等引起的中港矛盾,反而責難表達不滿的團體,顯示官員不是向港人負責,而是向大陸人服務。
小學教師林慧思日前也參與有關集會,卻遭人在網絡上指摘她無吸取教訓,公然排擠非本土人士,質疑她會向學生灌輸偏頗訊息。林慧思重申有集會和言論自由,強調會在課堂保持政治中立,不會影響教學。

 


 

 

 

四司局長強烈譴責「驅蝗」

(綜合報道)(星島日報報道)網民和「香港人優先」周日在尖沙嘴廣東道的「驅蝗」示威,令內地旅客一度躲進名店「避 難」,有珠寶店更須暫時「落閘」。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及三位問責局員昨日罕有地同聲強烈譴責事件,斥責示威者「野蠻」、「不理智」,指事件損害本港公眾秩 序、中港關係和本港旅遊聲譽。保安局局長黎棟國更表示會依法處理,按公眾地方行為不檢罪行跟進。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昨晨率先表示,特區政府強烈譴責前日發生的廣東道騷擾旅客事件,並且對事件感到非常遺憾,「騷擾旅客人士的舉動是絕 不理智,亦嚴重損害本港旅遊聲譽。」他指,事件影響部分購物區店鋪運作,影響其營商環境,打擊香港國際形象,對香港百害而無一利。他稱,政府明白旅客增長 有影響民生,但強調旅遊業在經濟方面有貢獻,兩者須取平衡。他會與中央緊密聯繫,讓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
  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昨午出席活動前一同見記者。黎棟國對事件表示非常關注和遺憾,指活動期間發生謾罵、推撞、衝突 的混亂場面,破壞社會秩序及公共安全,「相關人士的行為不單騷擾遊客,亦令他們受驚以及感到侮辱;部分商店亦暫時關門,直接影響購物區的正常商業活動及市 民的正常活動」,對行為予以譴責。他指,警方非常重視事件,會循《公安條例》的公眾地方行為不檢跟進,「如果他們發覺有足夠證據時,會採取適當的行動。」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更直言,場面令他感到震驚,形容部分人舉動野蠻和不文明,跟主流價值觀相違背。他認為,絕大部分港人都同意在符合「一國兩制」的原則下,香港和內地應建立一個積極、務實、健康和互相尊重的合作關係。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圖)亦在昨晚譴責事件,「它影響了不單是香港的公眾秩序,直接衝擊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亦對於我們的旅遊業帶來損害」,強調不會容忍這種事件再發生。
  不過,與黎棟國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出席同一場的行政長官梁振英則未有為事件發言。
  環球網、鳳凰網、觀察者網等多個內地媒體,昨天都突出報道事件。《環球時報》引述清華大學經濟外交中心主任何茂春表示,內地遊客與旅客進入香港 給了香港無與倫比的經濟發展支援,否則,伴隨珠三角的發展,香港會愈來愈邊緣化;另一方面,部分內地遊客與旅客在香港境內不文明的舉止,譬如公共場合喧 嘩、赴港生育小孩、部分富有移民花錢過分囂張等給香港居民帶來負面看法,內地遊客也須要提高自身修行。
  何茂春指,內地和香港實行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其中差異由來已久,有矛盾並不奇怪,但在言論自由的香港,部分人用這樣低劣的語言進行抗議, 實在讓香港的言論自由顯得不高貴,且缺乏修煉。他又指,一些真正利益上受損失的利益集團,在背後遙控的可能性也不能完全排除,但內地不會做過度解讀。


估唔到大陸統戰...連經濟日報都收撚埋皮

「驅蝗」失理智 拆港文明招牌

【經濟日報專訊】內地遊客眾多,港人漸有抗拒情緒,不難理解,但一批網民日前在鬧市指罵旅客,稱是驅趕蝗蟲,既只屬民粹式發洩,更自毀本港文明城市招牌,難怪不少港人大歎「無眼睇」!
周日下午的尖沙咀鬧市,突然發生一齣反內地遊客組織與建制組織皆有份演出的鬧劇。事緣有網民發起「驅蝗行動」,號召約百名網民到尖沙咀抗議內地來港 旅客太多,他們手持港英旗,沿途向內地旅客叫囂「蝗蟲」、「滾回去」,部分示威人士做出不文手勢、講粗口,更有人撒溪錢等,有內地客被嚇怕躲進商舖內,也 有商店因示威而要短暫關門。
另一邊廂,支持內地遊客來港的「愛港之聲」亦有10多名成員在現場,與「驅蝗行動」示威者隔着馬路互相指罵,雙方一度發生推撞,場面更添混亂!
本港作為旅遊城市,但是自2012年1月有網民到尖沙咀向旅客不禮貌地唱《蝗蟲天下》後,現再次發生指罵旅客事件,自然受到廣泛關注。政府多位官員 昨嚴詞譴責,指要依法處理(詳見港聞A22),事件在網上也掀起爭議,不少本港網民批評指罵遊客行為幼稚、「過晒火位」,更指此舉會影響本港形象,讓人感 覺港人不成熟與無知。
本港訪港旅客人次去年高達5,430萬,當中4,050萬為內地旅客,港人漸對內地旅客有不滿情緒,如指他們炒貴物價、令街道變擠迫等,個別內地旅 客的不文明行為如排隊打尖、隨處便溺等,確實亦惹起港人憤慨。不過,向訪港消費的內地旅客「開刀」、指罵,示威者或感一時之快,但可解決問題嗎?此舉更似 是對人不對事、一竹篙打一船人的行為。
「質素常掛嘴邊 自身也缺乏」
更甚的是,港人一向自傲是文明城市,即使今時今日在經濟增長的速度上落後內地,但港人仍感自豪的原因,部分便在於本港領先的文明形象,如港人遵守社 會秩序、尊重他人、有禮貌等。港人視文明行為為本地的核心價值,正因為如此,港人對部分內地旅客的不文明行為,才會嗤之以鼻或嘲笑。
但如今一群本港示威人士,卻以不文明行為去對待旅客,不是正正表現出那些港人本來看不起的低水平行為嗎?這些行為不但為港人形象扣分,更是拆文明城市形象的招牌,損害本港的核心價值,對本港的傷害巨大。 
在今次事件後,有內地網民便指以前對本港印象很好,如今不敢也不想去香港;也有人指港人可以遊行抗議,以暴力和言語辱罵算甚麼本事;更有人嘲諷香港人常常把質素問題掛嘴邊,但是現在看來,港人自己也很缺乏吧!
以不禮貌行為對待旅客,不但無濟於事,反而自貶身價,至於中港矛盾問題卻不會平空消失。港府在譴責事件之餘,也不能缺乏實質行動去解決問題,須知道中港矛盾升溫,若不出手解決,類似事件不但不會停止,只會繼續出現。
心理承受力有限 港府須應對
現時港人對內地客的反感情緒,源於心理承受能力問題。早前有評論便引述外國理論指,旅遊學上有Doxey煩擾指數(Doxey's Irritation Index),顯示城市居民對旅客的態度可分為四個階段,先是最初的興奮期,認為旅客促進經濟就業,之後到熱情冷卻的冷漠期,然後開始對旅客感到厭煩,不 滿旅客打擾日常生活,最後更或出現對立期,即展現排斥情緒。
以本港現時狀況來說,確已到了對旅客厭煩,甚至對立的階段。雖然內地旅客來港消費,帶動了旅遊、零售等行業,創造就業機會,但港人更着眼於負面的景 象,如商舖租金升,處處只有藥房、金舖,又不滿人多擠迫、內地客搶奶粉等。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近年港人對內地人的觀感明顯變差,去年11月有31.8% 受訪者稱對內地人反感,較5年前同期上升12個百分點。
近年中港衝突事件屢見不鮮,去年便有「光復上水站」行動等(見表),問題存在多年,惟事到如今未見改善,行動反而愈見激烈。港府再不能漠視問題,需加快加力處理,減少旅客對民生的影響,否則內地旅客來港,有人向他們唱蝗蟲歌、辱罵,社會爭拗又怎會減少?

 

「驅蝗」確是警號,是對港共政權的警號

在D&G事件和「光復上水站」之後,本土派再次發起了「廣東道驅蝗行動」。縱然主流媒體仍然沒有停止對示威者的抹黑,但在香港社會政經形勢急轉直下,綜援案裁定新移民無須住滿七年就可領取綜援,以及教育局推普廢粵的陰謀曝光後,香港人或多或少,都意識到中國殖民者消滅香港的險惡意圖。因此是次運動與先前的本土運動相比,是次驅蝗行動明顯得到社會上較廣泛支持。更引出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三位局長,同一口徑高調譴責是次行為,更恐嚇港人會考慮以「公眾地方行為不檢」來檢控示威人士。
有偽左翼人士至今依然執迷不悟,認為將公眾場合指罵中國旅客為「蝗蟲」,又認為應將矛頭指向權握公權力香港政府和中共政府,以和平理性手段達到目的。
這種論調,從零三年自由行開始,香港人究竟已聽了多少遍?筆者所認知的一般香港人,都是純如綿羊,搵食至上,係咩原因令這班經濟動物變成驅蝗義士?香港人,並不是沒有過迷信過和理非非的日子。甚至直到今日,不少中產依然擺脫不了這種道德形象的枷鎖和潔癖。香港人按照你們左翼人士的套路,出席遊行示威,燭光集會,甚至慷慨捐輸,結果如何?只換得當日殺人放火,如今為中共辦事而獲居港權的施君龍在廣東道對著香港人恬不知耻大聲叫罵,衣食住行無不受中國殖民的步步進逼,甚至連保護下一代,免受黨國教育和推普廢粵洗腦的最後防線都瀕臨崩潰。十年前,以李慧玲為首的和理非非路線在電台陣地成功攆走以鄭經翰、黃毓民等人為代表,具強烈個人風格的政論路線,只是到了今日,連小罵大幫忙的李慧玲也難免走狗烹。和理非非路線,經此一役,證明徹底破產。
持上述論調的偽左翼人士,犯盡愚、痴、盲三毒。指責驅蝗義士歧視中國旅客,一竹篙打一船人的言論是歧視,是犯愚毒﹔港共政權倒行逆施,事事故意拂逆民意而行,左翼人士不知真不知或詐不知,只是行禮如儀採取業已證明無效的象徵式抗爭,是痴﹔見小瑕不見大惡,只懂一味指責香港人「贏了廣東道,輸了素質」,無視中國殖民者在政權縱客下的劣行,逼到香港小民毫無立錐之地之現實,是盲。執迷不悟的偽左翼,並無西方左翼學者的邏輯,復無守護鄉土的本土情感,犯盡愚、痴、盲三毒,再三勸導依然冥頑不靈,不以「左膠」名之,吾不知何以稱之矣!
「左膠」舉出「水晶之夜」和納粹德國逼害猶太人等故事作類比,更是比擬不倫,邏輯顛倒。納粹德國逼害猶太人,誰是掌權的一方?中國殖民者對比本土香港人,誰掌握著權力?誰有權批准中國殖民者無限量來港?誰有權恐嚇對方,會考慮以「公眾地方行為不檢」來檢控和平示威人士?誰在高調宣稱要以「新香港人」取代幾代長居本地的香港人?誰在學校強推北方方言普通話並對廣東話進行妖魔化?凡此種種,何者為納粹,何者為猶太人,不言而喻。
「驅蝗行動」引得三名高官高調開腔批評,可以解讀為港共政權對今次巿民義舉大為緊張,「驅蝗行動」一旦變成次數頻繁的游擊戰,足以引動族群大戰,尤其是經歷綜援案和推普廢粵陰謀後,中國殖民者要消滅香港的圖謀,幾成香港人的常識。一個火藥桶,只須要加上一根燃燒中的火柴,足以引爆整個族群衝突的火藥庫。不幸地,禍根是由中國和港共政權無節制的殖民,和對每個香港人尊嚴無止境的踐踏所引發。以香港作為一個資訊流通的國際城巿,隨之引起的波瀾足以撼動各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中國殖民政權面對國內經濟發展疲軟的危機,變得躁急冒進,急於以各種手段消滅香港,終將引火自焚。而為虎作倀的「左膠」和「賣港賊」,香港人的大審判正等待著你們。

 

【網上論壇】勿讓情緒蒙蔽理性
(中大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鄭子健)

近日有人在中大民主牆發表反對左翼把持學生會的文章,筆者有感令研究院及大學所代表之價值觀受損。(資料圖片)

近日於中大民主牆,我看到一篇題為〈中大學生,請投學生會幹事會反對票〉的文章,內容大意為中大學生會歷年為左翼份子把持,忽略本土論述,甚至其立場與本土利益相牴觸,因此請求同學投反對票。閱畢斯文,參之以近日社會輿論及本土派攻勢,有感政治終於找上門,衝擊研究院以及大學所代表之價值觀。我無意亦無力回應整個本土派論述框架,但作為中大研究生,我希望能針對研究院招生一事,公開表達些許分析和意見。

首先,姑且容我越俎代庖,綜合近日於社會及網上評論,撰寫一段本土派校政短評,當中引文來自中大本土學社發起人劉穎匡:開宗明義,我們並不歧視大陸同學,我們只不過是「反對校方濫收大陸學生」。何謂濫收?舉個例子,「打算讀上去的,大部份都沒有信心。因為我們都知道,現在香港的大學研究院,大陸學生佔了大多數,輪不到成績中上的本地生。」

實則研究生之生活由大學撥款資助,研究院之運作則有賴政府予以補貼,換言之我們以本地資源支持本地研究院之運作。由是觀之,研究院應該飲水思源,優先以本地資源供本地生實現理想,而非以本地資源供給外人。香港人的資源優先給予香港人,這不是理所當然嗎?

再次強調,我們並不歧視大陸同學,只不過我們有權決定如何運用我們的資源,其原則就是「本地人優先」。

當今香港面臨文化危機:日常告示所用簡體字日增,鐵路沿線又充斥普通話,雙非單非搶佔幼稚園學位,更不用說自由行插隊、隨地大小便、公然撒賴等行為。作為本地人,寫繁體字又講廣東話,規行矩步,奉公守法,又應當作如是觀呢?研究院作為本地頂尖科研及人文機構,既然拿着本地資源,便有其道德責任,優先培訓本地人才,支援香港打這場文化戰爭。

再三強調,我們並不歧視大陸同學,他們大多講道理、明是非,故此應該明白香港人當下保護本土文化之努力,研究院奉行「本地人優先」之原則實為迫不得已、時勢使然。若研究院無助本地人抗爭,甚至利用本地資源支援外人,又憑甚麼要本地人支持呢?

基本上,「本土派」對於研究院的看法,乃建基於兩個信念:(一)本地資源應優先給予本地人使用;(二)研究院以至大學應優先為社會運動服務。

其實於大學本科變為職業訓練學校前,其與研究院之間只有程度之差別,而無目標之差別,所以以下皆一併論之。所謂大學教育之目標,就其理想而言,乃為追求真相、尋求真理,只要該人有探求世間萬事萬物之雄心,亦有發掘新思創見之能耐,研究院就應開門以迎,供其鑽研學術並傳播知識。研究院看重的是申請者之研究意願和能力,其他條件既與研究無關,亦毋須考慮。

不論多憤世嫉俗,學者都抱持同一信念:真相。真理乃客觀存在,有待其發現、記錄和詮釋。各人觀點自有不同,亦當然會激烈爭辯,但有關如何理解真理和真相,其學術原則乃不應與學者之族群身份扯上關係。研究院之設乃為追求真相、尋求真理,既然學者的族群身份無關於探求世間真理和真相,甚至不應牽涉於學術研究,那麼為何要以族群身份為收生原則呢?

因此,針對收生而論,若只以大學為學術研究之機關,以「追求真理、尋求真相」為目標,族群身份根本於事無關,甚至有所窒礙。本土派之第一大原則,即「本地資源應優先給予本地人」,作為收生原則乃絕不成立。

以上所言乃就大學之本質而言,可是世間從未存在如此一所大學,可獨立於所處社會經濟和政治環境。首先,大學不只為學術機構,只追求真理、尋求真相,其亦為社會機構,既為該社會提供教育服務,亦需服膺於該社會之價值觀,諸如幹細胞研究及活體實驗之受制可為其例;其次,大學亦為實踐真理之場所,亦即政治鬥爭和社會運動之中心,例如美國反越戰運動和六四事件,大學都成戰鬥前沿,可知大學從來都不是閉門造車之象牙塔。

嚴格而言,對於大學之目標,不論是追求真理、尋求真相,還是本地資源應優先給予本地人,其本質都是一項社會選擇。若選擇前者,其前提為大學應繼續專注於履行其普世價值,毋庸為世事所擾,亦不為特定條件所限,亦即超然物外;若選擇後者,其前提為大學應通過校政決策,公開採取某一政治立場,投身某一社會運動,亦即靠邊站。

由此看來,〈中大學生,請投學生會幹事會反對票〉一文之作者及本土派明顯選擇了靠邊站以為大學目標。因大學應靠邊站,為社會運動服務,他們遂根據本土抗爭此政治立場,加入與申請者研究能力無關之條件,可謂嘗試把政治立場化為收生原則,使大學完全服務於本土抗爭,以族群身份界定誰可以追尋真相、誰可以尋求真理。

我自信大學和研究院仍未淪為「黨校」,亦自信多數香港人仍認同追求真理、尋求真相方為研究院之首務,而不是為某一種政治立場搖旗吶喊,為某一社會運動敲鑼打鼓。但我絕不否認香港正面臨危機,關鍵問題為:所謂本土派要犧牲大學和研究院的根本目標,這樣做值不值得呢?即便行折衷之策,兩者又孰輕孰重呢?

當我撰寫上文之校政短評,尚念本土派會顧及立論穩健與行文得體,但當「本地人優先」此思想由理性討論淪為純粹感情舒洩,其中論調或異化為〈換血由學校開始- 大學淪陷實證入侵〉之流:「中共要幫香港『換血』,就先由學校入手,從專才與知識份子開始……這群高學歷卻欠缺禮儀、教養的中國學生畢業後大部份會留港工作,十幾年後他們會成為公司、企業的中、高層;配合無數雙非兒童長大後亦將成為香港生力軍,大量替換勞動力;再加上每日百五個單程證名額來港領綜緩、住公屋,也幫低下階層換血。這些人會像毒瘤般滋長……周而復始,香港人廿年後將會絕子絕孫,共匪終於可以完全佔有香港這片土地。」

請問抱如此想法之同學曾否與大陸同學交流溝通?如有,請說其例。如無,何解會覺得他們都是「高學歷卻欠缺禮儀、教養」?又為「中共要幫香港『換血』」之部隊?無知並不是力量,如果真的視之如仇敵,請自問我們是否真的了解「敵人」。又「本地人優先」此思想或淪為個人失敗之藉口,今自CU Secrets摘一篇以示:

「今日(引者按:本年2月12日)冇野(嘢)做,同朋友去左CUSU有關太少local graduate student呢個問題。結果唔問尤(猶)可,一問把鬼火……(引者按:中段為筆者與莊員之爭論)……

你覺得好多學生都係冇學術熱情,入黎混degree?

你知唔知幾多人想讀mphil?

你知唔知到對science/engine學生黎講,冇左postgrad degree等於佢地(哋)ge(嘅)理想玩完?

你知唔知幾多人因為gpa要求比人搶高左(咗)而讀唔到/直頭唔敢報 postgrad?

一日到黑係(喺)度政治/社會/社運,我問你地(哋)好多香港人冇得讀pg點睇果(嗰)陣,你地(哋)又係(喺)度講鬼話,呢d(啲)咪叫離地lor(囉)。一副眾人皆醉我獨醒ge(嘅)樣,諗番起真係黃膽水都嘔埋出黎(嚟)!」

此同學明言大陸同學搶高GPA,致本地生未能報讀研究院,甚至不敢報讀,請問「本地人優先」是否只是個藉口,用來逃避競爭?

當我們認可某一種政治立場應主導校政,以至凌駕追求真相、尋求真理,其作為價值觀或會經歷異化之過程,成為冠冕堂皇的藉口,包裝個人情緒和狹隘意氣之見。如果你選擇大學和研究院應當靠邊站,為本土派服務,請你反思「本地人優先」是否只是一張包裝紙。希望你還能保持理性,盡可能客觀判斷人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