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買家在推高黃金價格
2016/02/01
在金融市場因股價和油價走低而動盪不安的背景下,被視為安全資産的黃金行情正在走高。黃金市場的拋售傾向告一段落,眼下轉為被買進。尤其是被認為支撐金價
的黃金現貨在市場上的存在感日益凸顯。原因是面臨本國貨幣貶值問題的兩大央行正成為全球最大買家,推高其需求。黃金價格行情方面,與最近一次跌至低谷的2015年12月中旬相比,目前的價格上漲了約50美元。全球股價走低使得金融市場陷入不穩定,基金等正在回購被視為安全資産的黃金。而在背後推高黃金價格行情的正是中國人民銀行(央行)實施的黃金現貨買入。
2015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從市場買入19噸金塊。目前,作為外匯儲備,中國人民銀行正以每月20噸的速度買入黃金。這些黃金相當於約7億美元,接近全球每年黃金開採總量的10%。
各國央行以分散投資為目的,將黃金作為外匯儲備的一種進行持有。截至2015年12月底,中國人民銀行共持有1762噸黃金。從與各國央行的比較來看,僅 次於美國、德國等國央行的持有量,居全球第五。日本的市場分析師豐島逸夫指出,在人民幣持續貶值的背景下,買入黃金現貨「在保證經濟的安全方面具有意 義」。也就是説,中國經濟越是面臨風險,中國央行就越有可能增加買入黃金。
另一方面,俄羅斯央行也在買入黃金,其目前每月的購入量幾乎和中國人民銀行不相上下。受到原油價格走低和歐美經濟制裁的影響,俄羅斯盧布已貶值至歷史最低 水平。但即使國內經濟形勢嚴峻,俄羅斯也沒有停止買入黃金。該國央行目前持有約1400噸黃金,僅次於中國人民銀行,位列第六。
俄羅斯此前也曾持續地買入黃金,但在烏克蘭局勢惡化和希臘危機的影響下,2014年起其買入黃金的動作變得更為積極。目的顯然在於降低在外匯儲備上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或許也有盡可能緩和前途未卜的歐洲經濟對本國影響的考慮。
另外,由於原油價格走低,阿聯酋(UAE)最近也開始買入黃金。
黃金在全球擁有相等的價值,且具有不腐蝕、不變色等特性,因此被視為安全資産。由於金融市場前景難以預料,中俄以外的國家央行似乎也在伺機而動,準備增持黃金。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商品部 筒井恒
誰是資源暴跌最大受益國
2016/02/02
隨著原油和金屬等資源價格走低,由生産國到消費國的收入轉移正在加速。如果最近的價格低迷在2016年整年持續,日美歐和中國等的貿易收支改善金額將達到
1.1581萬億美元。原油價格暴跌引發了金融市場的動揺,但在資源依賴進口的國家,也將産生增加企業和家庭收入的一面。不過,有觀點指出,收入得以提高
的情況僅停留于已開發國家等,越來越難以産生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效果。貿易收支改善金額中國最大
有望由生産國轉移至消費國的1.1581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的貿易總額。進口額減少、貿易收支得到改善的是日美歐和中國等亞洲各國。其中貿易收支改善金額 最大的是中國,達到37.9萬億日元,其次是歐元區,也達到31.7萬億日元。日本為20.7萬億日元,但從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來看,達到 3.8%,高於中國和歐元區。美國由於出口的農産品價格下降,改善額為13.6萬億日元,但佔GDP的比例僅為0.7%。
據日本SMBC日興證券估算,美國家庭收入受資源價格走低影響,增加了1500億美元,這將推高消費。一方面,在減速跡象加強的中國,生産和設備投資明顯 低迷,但個人消費由於電子商務的擴大等原因保持堅挺。該證券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牧野潤一指出:「受資源價格走低的利多影響,家庭收支也出現寬裕」。
一方面,資源型國家由於商品價格暴跌,貿易收支出現惡化。産油國眾多的中東和北非的貿易收支惡化幅度達61.7萬億日元,佔GDP的15.1%。此外,包括俄羅斯在內的前蘇聯地區的惡化幅度也達到33.0萬億日元。
資源價格走低直接打擊了這些國家的財政。沙烏地阿拉伯2016年預算將出現10萬億日元以上的財政赤字,已決定採取削減補貼等措施。此外,俄羅斯總統普丁指出,對於每桶50美元這一2016年預算採用的原油價格前提感到「樂觀」。已開始向下修正預算。
雷曼危機之後,因日美歐的貨幣寬鬆而充斥的資金流入了大宗商品市場。自2009年2月起的3年裏,資源價格漲至2倍。當時收入從消費國流向了生産國,通過 産油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等渠道,一部分回流至已開發國家股票和債券市場。重視收益性的資金的流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世界經濟增長。
資金成為企業內部留存
隨後,以美國的貨幣緊縮為轉捩點,資源價格由上升轉為下跌。此外,中國經濟減速等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收入轉移的流向出現了逆轉。
不過,資金以企業內部留存等形式,停留在消費國。據IMF的2016年展望,已開發國家的增長率為2.1%,而新興市場國家雖説已放緩,仍然達到 4.3%。法國巴黎銀行旗下證券部門首席經濟學家河野龍太郎指出,由於資金難以流向作為增長中心的新興市場國家、加之資源泡沫的調整趨於長期化,「世界經 濟的復甦速度難以加快」。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川手伊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