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9, 2014

川崎重工將在華重啟大規模造船業投資

川崎重工將在華重啟大規模造船業投資

2014/11/19
日本川崎重工業將重啟在中國的造船業投資。計劃投資約3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7億元)在川重在華的合資公司增加造船設備,並於2017年10 月投投産。這是川重時隔7年再次向造船業務大規模投資。全球造船市場正在從2008年雷曼危機後的低谷中復甦。川重計劃在造船成本較低的中國進行重點投 資,以便在訂單競爭中抗衡中國和韓國廠商。

新造船設施將建在大連中遠川崎船舶工程公司
川重2013年的造船業績合計達194萬總噸(總噸是指丈量確定的船舶總容積),在日本造船公司中排名第四。在中國的造船能力約為330萬總噸,僅次於日本造船公司中排名首位的今治造船的在華産能(2013年為384萬總噸)。

  新造船廠將建在川重與中國最大海運企業——中國遠洋運輸(COSCO)集團合資成立的「大連中遠川崎船舶工程公司」內。將完善造船設備(船塢),增設大型起重機及鋼材加工車間等。建成後將主要建造裝載量為20萬噸級的大型散裝船和貨櫃船。

  川重和中遠在2007年設立合資公司時,最初計劃建設兩個船塢。但受雷曼危機影響,在2010年啟用一個船塢後,便暫停了投資。大連中遠川崎船舶工程2013年的造船業績約為54萬總噸,新船塢投入使用後預計將達到150萬總噸左右。

  川重在江蘇南通也有一家和中遠集團合資成立的造船公司,即1995年成立的南通中遠川崎船舶工程公司,造船能力為130萬總噸。今後川重將把大型船的造船業務轉移到大連的造船廠,而南通主要集中建造中型以下的船舶。

  川重在日本的神戶市和香川縣坂出市擁有造船廠,2013年的造船業績合計約為56萬總噸。在中國的造船能力是日本的3倍,建設新船塢後將擴大至日本的5倍。

  雷曼危機後因出口需求低迷,全球的造船訂單量在2009年跌至3360萬總噸。隨後,以低價位船為中心開始復甦,2013年超過了1億總噸。

  日本的造船公司以在日本國內造船為主。雖然造船訂單量呈復甦態勢,但價格競爭激烈,各造船公司對於在造船成本較高的日本投資態度慎重。川重已率先在海外建設基地,今後將充分利用在中國業務中積累的經驗,以獲取更多訂單。

  關於2013年全球造船公司的造船量,中韓企業壟斷前五,川重排名第十。如果川重在中國增強的部分滿負荷運轉,則有望上升至第七位。







日系領跑「終極環保車」

2014/11/19
      豐田汽車11月18日宣佈,將於12月15日上市被認為是「終極環保車」的燃料電池車(FCV),這款車被命名為「未來(MIRAI)」。這將是燃料電池 車在全球首次面向普通消費者上市銷售。本田也將在2015年度之內上市轎車款燃料電池車。日本政府將在加氫站建設等方面提供支持。力爭在全球率先普及燃料 電池車的官民一體化措施將正式啟動。

      「‘未來’的技術創新將超越混合動力車(HV)‘普銳斯’」,針對這款繼普銳斯之後,時隔17年來再次推出的新一代環保車,豐田副社長加藤光久在當日的記者會上如此表示。

 
      「未來」是四座轎車款乘用車,含稅價格為723.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7.96萬元)。由於日本政府將提供購車補貼(202萬日元),購車者實際支出金 額約為521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7.2萬元),與豐田高檔轎車「皇冠」幾乎相當。10年前,燃料電池車的單輛價格被估計在「1億日元」,但豐田通過應用 混合動力車的部分零件,以及啟動基礎部件的內部生産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燃料電池車與使用馬達驅動的純電動汽車(EV)在環保性能上接近,但在續航距離上要勝出一籌。使用氫作為燃料的「未來」加氫3分鐘即可行駛650公里,是 日産純電動汽車「LEAF(中國名:聆風)」的2.8倍。混合動力車加油一次可行駛近1300公里,但仍需排放二氧化碳。

      「未來」在日本國內的年銷售目標為400輛。在美國則計劃2015年夏季以後投放市場,力爭到2017年底銷售3千輛以上。在歐洲市場上計劃到2016年 前後銷售50~100輛。「未來」將在愛知縣豐田市的元町工廠生産,預定在2015年底之前使年産量達到700輛。

      除豐田外,日産與德國戴姆勒、美國福特汽車也在正聯合開發燃料電池車,目標是在2017年投放市場。通用汽車(GM)則與本田展開合作。豐田希望通過率先 上市並積累業績經驗,以在相關領域佔據優勢。豐田以往曾通過普銳斯在混合動力車領域領先一步,從而掌握了很大市佔率,此次似乎正沿襲著同樣的戰略。

      據日本德勤管理諮詢公司預測,日本的燃料電池車市場到2030年將達到40萬輛的規模。但走向普及仍將面臨許多課題。

      一是需要擴充加氫站,目前日本國內已確定設置的加氫站只有約40處。燃料電池車只有在設置了加氫設施的地區才能銷售,目前估計僅限於東京、名古屋、大阪、 九州。另外還存在氫的價格高於汽油的問題。豐田副社長前川真基表示「完善配套環境的工作才剛剛站在起跑線上」。

      每個加氫站的建設費用在4~5億日元左右,日本政府決定提供一半的補貼,這將推動加氫站的建設。豐田還將與本田等合作,建立按接近汽油的價格提供氫燃料的機制。日本為了在全球率先實現「氫能源社會」正官民一體加緊行動。

      通過開發「未來」,生産電池膜等部件的材料廠商和化學廠商開始與豐田建立新的業務聯絡。在加注氫的基礎設施方面,經營工業氣體的岩谷産業等也在積極開發相關裝置。燃料電池車的普及潛藏著開創新産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