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和朱由校誰的政治水平高? 明熹宗朱由校簡介
魏忠賢和朱由校誰的政治水平高?在東林人眼裡,魏忠賢弄權是大明最大禍害,所以他們與魏忠賢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儼然,在東林這群讀書人眼裡,一旦皇帝朱由校能親政,皇權的合法性有了保障,大明的政局就不一樣了。合法的皇帝天然英明——不得不說,這種想法「耿直」得有些迂腐。
他們不瞭解領導朱由校是個怎樣人。從本質上講,這是個沒什麼文化的半大孩子。和社會上「有人養沒人教育」的小混混區別不大。
因為父親從小不招爺爺(萬曆皇帝)待見,所以,朱由校這個皇長孫自然也常在萬曆皇帝的視野以外。直到爺爺臨死,他才被冊立為皇太孫,有了受到正規帝師教 習讀書的機會。但剛開始認識字,讀了沒一個月,就輪到他主持政局了。因為他的父親登基一個月就撒手西去,按照皇權的合法性,輪到他接班,這一年,朱由校已 經16歲。
16歲的朱由校看上去已經是一個少年了,但文化水平還比不上如今高小學生。稀里糊塗成了一個泱泱大國的君主。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沒開化。他的最大愛好,不是政治,而是玩。
他在「從政」的七年間,不讀書,不看奏章,不批軍機,最愛干木工活,天天在木工房裡揮汗如雨,日以繼夜做自己琢磨出的小擺設,小玩具。這樣的人當皇帝,跟宋徽宗當皇帝的效果差不多,畫家當不好政治家,木匠的政治才華也幾乎為零。這等於是讓猴子去遊泳、讓鴨子去爬樹。
一個半文盲高踞於皇帝的寶座上,而另外一個純文盲當上了皇帝的秉筆太監,替皇帝擬寫朱批,怎麼說起來都荒唐可笑,這卻是明代中國政壇的一個事實。
對於半文盲的朱由校來說,沒讀過書的魏忠賢比那些認死理、不知變通的迂腐東林大臣們,更值得信任,值得欣賞。東林人有文化,不代表有能力,魏忠賢沒文化,但這和沒水平是兩碼事。
說到魏忠賢不識字鬧出的笑話,歷史段子比比皆是。譬如相聲《連升三級》,說魏忠賢把人家罵他的對聯高懸壽堂之上。這些段子聽起來有趣,但未必是事實。段 子裡的魏忠賢過於被貶低了。魏忠賢是個文盲不假,但決不是個糊塗蛋。他替皇帝當了七年「主筆」,豈能是個糊塗蛋?其實在替皇帝處理政務時,魏忠賢還是有自 己一套的。
那麼,文盲魏忠賢是怎麼處理文件、批閱奏折的呢?在他看來,最重要的不是識字,而是主見。他是個很有主意的、 處事果決的宦海老手。至於文字,在他眼裡那只不過是工具,讓別人當好了。魏忠賢讓別人替他講解奏折,把艱深的古文翻成淺顯的白話,然後,把他要說的話再讓 人譯成文言,用硃筆書寫在奏折上。一道道自高無上的「聖旨」就這樣載入明帝國的史冊。
由此可以看出,政治流氓比起政治小混混,還是有著 領先一截的特長。魏忠賢是有一定的政治能力的,至少政治水平高於小混混朱由校。由他代行皇權,或許是讀書人東林大臣的政治噩夢,但於國於民,並不比低能的 皇帝危害大多少。這也是很多被東林人排斥的大臣依附他,他打敗東林人後,閹黨在全國範圍內掀起對他個人崇拜潮、為他興建廟宇、與孔聖人並列的一個重要原 因。在這些趨炎附勢之徒裡,不能排除有的人是發自內心地崇拜「九千歲」的政治能量。
後來的史事也證明的這一點。朱由校死後,弟弟朱由檢 繼位,是為崇禎皇帝。他乾淨利索地幹掉了魏忠賢及其閹黨群,但是並沒能挽救大明王朝。九泉之下的東林六君子,在得知政治死敵魏忠賢伏法後可能依然無法瞑 目,因為亡國奴之痛接踵而至。此時的他們不知是否明白: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關鍵因素,不在最高領導人的合法性,而在高質量。愚忠一個低能皇帝,打倒他們的 奴才,都不如把國家最高權力交給能勝任的真正政治家為好。
朱由校為什麼會被戲稱為木匠?
萬曆、泰昌兩朝,皇位的更迭,宮廷的譎變,對於朱由校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特別是他的父親泰昌 帝即位一月即崩,舉國上下,亂作一團。這年,他才十六歲。他的生母孝和王太后和光宗的正宮孝元皇后郭氏分別已於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和萬曆四十 一年(公元1613年)死去。光宗朱常洛死後,朱由校已成孤兒,這在明代歷史上還是從未有過的。
這時的朱由校,還沒有被祖父萬曆帝立為 皇太孫,也沒有被父親泰昌帝立為皇太子,更沒有出閣讀過書。萬曆帝在世時,始終不肯立這位長孫為太孫,也不肯讓長孫出閣讀書。直到臨死前才留下遺囑:皇長 孫宜即時冊立、進學。幾天以後,泰昌帝即位,冊立朱由校的儀式自然應該從皇太孫變為皇太子。但是泰昌帝並不熱心冊封太子,後來在大臣的一再請求下,才下 旨:「欽定冊立東宮,擇九月初九日。」但人算不如天算,九月初一,泰昌帝竟然駕崩。朱由校皇太孫未做成,皇太子還沒來得及做,書本一天也沒正式讀,竟然要 繼承皇帝大位。這樣的皇位繼承者,有明一代,也僅此一人。
由於沒有文化,熹宗發佈命令指示,只能靠聽讀別人的擬稿來決斷。他又不願意全聽別人擺佈,往往不懂裝懂,一紙草詔、半張上諭,經多次塗改,往往弄的文理不通,頒發出去,令朝野人士啼笑皆非。
有一次,江西撫軍剿平寇亂後上章報捷,奏章中有「追奔逐北」句,原意為平息叛亂,四處奔走,很是辛苦。熹宗身邊的太監將此念成了「逐奔追比」,並解釋為「追趕逃走,追求贓物」,熹宗聽了大發雷霆。江西撫軍不但未得到獎賞,反而受到「貶俸」的處罰。
還有一次,扶余、琉球、暹羅三國派使臣來進貢。扶余進的是紫金芙蓉冠、翡翠金絲裙,琉球進的是溫玉椅子、海馬、多羅木醒酒松,暹羅獻的是五色水晶圍屏、 三眼鎏金烏槍等。邦國的進貢,而且進的是貴重禮物,熹宗原本應隆重接待。在金殿上,儘管使臣遞上的是用漢文寫的奏章,但熹宗在裝模作樣看了半晌後,把進貢 的奏章當成是交涉什麼問題的奏疏,怒氣沖沖地將奏章擲於地,說「外邦小國好沒道理」,拂袖退朝。三國使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其中琉球使臣經多方打聽,才 知道大明皇帝竟然不識字,使臣們幾乎笑掉了大牙。第二天,熹宗弄清狀況再次召見使臣,而使臣們已沒有往日的恭敬了。從這年起,外邦各國大都停止了進貢。
誠然,以今天的眼光來審視,熹宗愚而誤國,明太祖首先應該負責。中國的政治制度,一向君權與相權對立,互為制衡,洪武十三年罷相,並嚴厲告誡後世「永罷 不設」,從此君權成為至高無上、獨一無二的絕對權力。即使不以現代政治文明為標準,只以傳統文化的立場來衡量,這也是違反孔孟學說的「不道」之行。秦始皇 尚且知道尊重「廷議」,而明太祖大權獨攬,專製程度超越前代。在如此絕對的權力之下,發生偏差,很難糾正。沒有制衡的寶座,像一個長滿毒牙的巨大蛇口,任 何人坐下去,毒牙都會插進他的身體,射出巨毒。很少有專制帝王能夠逃脫此難。
廢相之後,皇帝因助手空缺,不得不事事總攬,以致自顧不 暇,難以應付。為保證皇權的集中,就要求皇帝本人具有治國治民的素質和本領,皇帝能勤政。縱觀明代,除明初二祖外,有作為的皇帝鳳毛麟角,大多是沉溺於貪 樂的無能之輩,特別是自英宗以降,差之千里,不可同日而語。萬曆帝中年以後,則萬事不理,不親郊廟,不御朝講,不批奏章,不見朝臣,不補缺官,使得國家機 構難以運作,衙門無人,政事荒蕪。這樣的榜樣,會給熹宗帶來怎樣的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熹宗在萬曆末年雖貴為皇長孫,卻與貧家子弟失學 無異。據當時朝臣的奏疏,可知熹宗九歲「尚未出就外傳」。光宗在東宮時,闇弱昏庸,自己都有朝不保夕之憂,寄情酒色以自慰,哪裡顧得上長子的教育?而熹宗 所親近的魏忠賢,又是個文盲,所以可以斷言,熹宗幼時的光陰必是等閒拋卻。
萬曆年間,三大殿以及乾清、坤寧、慈寧三宮都曾遭火災而重建,此外興建較小的宮殿,以及修繕工程,終年不斷。熹宗不上書房,四處遊蕩,耳濡目染,學得了一手木匠的好手藝。學成木匠,卻做了皇帝,不免令人覺得滑天下之大稽。
在當上了皇帝之後,朱由校成天忙著做些什麼呢?就現有的史料來看,他資質聰明,秉性也並不暴虐,比起南朝齊廢帝東昏侯等人來,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親不 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實在太醉心於當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煩絮。傳說中他顯得比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從雲南飛馬傳送他最愛吃的雲南名 產「雞土從」。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親信大臣專門到雲南做好安排。每天將現採集的鮮雞土從收在一起,有專人通過各地的驛站,飛馬向京中傳送。大有楊貴妃吃 鮮荔枝,一騎紅塵妃子笑,不知跑死多少馬的意味。
熹宗善用木材做小玩具,漆工活也很在行。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神態各異,五官四肢,無不備具,動作惟妙惟肖。熹宗派內監拿到市面上去出售,老百姓都願意以重價購買,可見其精緻靈動。
熹宗還自己做水傀儡的木人與戲台。他做的木人約高二尺,有雙臂但無腿足,均塗上五色油漆,彩畫如生,每個小木人下面的平底處安一拘卯,用長三尺多的竹板 支撐著。另外,有一個用大木頭鑿訂成的長寬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滿,水內放有活魚、蟹蝦、萍藻之類的海貨,使之浮於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 周圍用紗圍成螢幕,竹板在圍屏下,遊移拽動,這樣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戲台。在螢幕的後面,有一藝人隨劇情將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遊斗玩耍,鼓聲喧嘩。當時 宮中常演的劇目有《東方朔偷桃》、《三保太監下西洋》、《八仙過海》、《孫行者大鬧龍宮》等,裝束新奇,扮演巧妙,活靈活現。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癡,看得也 是如醉如癡。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凍,冰堅且滑。熹宗便命令一群太監隨他一起玩冰戲。他親自為自己設計了一個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攏,僅 容一人,塗上紅漆,上有一頂篷,周圍用紅綢緞為欄,前後都設有掛繩的小鉤,熹宗坐在拖床上,讓太監們拉引繩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繩牽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 導,一部分人在床後推行。兩面用力,拖床行進速度極快,瞬息之間就可往返數里。
熹宗發明了中國最早的噴泉。宮中的人都叫 這種噴泉為銅缸水戲,這在當時可是天下一絕。那時宮中都用銅缸或是木桶盛水飲用,他就在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鑿一個孔,在裡面設置機關,用機關操作,缸中的 水就飛散出來,有時瀉如瀑布,有時又散若飛雪,最後變成一根玉柱,打擊放在缸外面的許多小木球,木球就浮在水尖上,隨著水的噴吐而跳躍不已,久久不息。每 回玩這個遊戲時,熹宗都和他的嬪妃們一起在旁邊觀賞;隨侍的紀子和宮女都拍手讚歎,對皇帝欽佩不已。這肯定是熹宗最高興最得意的時候吧?
熹宗還想做一個出色的建築師。做皇長孫的時候,因為西李得寵,他是個「小可憐」,自然不可能給他一座不相干的宮殿拆了重造。一登九五,富有四海,始得大 顯身手。看他孜孜不倦,「膳飲亦忘」,可見其創造欲的旺盛;同時對他來說,也是「學以致用」。凡是他看過一眼的木器用具、亭台樓閣,都能照原樣製作出來。 他曾經在宮中仿照乾清官的樣式,做了一座微縮模型宮殿,高不過三四尺,但曲折微妙,巧奪天工。
後來他終於在現實中過了一把建築師的癮。 天啟五六年間,朝廷對紫禁城的三座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進行了大規模的重建工程。熹宗在工程中大顯身手,從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裝飾,他都親臨現 場,仔細指導,高興了還會當場脫掉外衣,捲起袖子,和工匠們一起大幹一場。有時他心血來潮,在宮中興建一些小巧別緻的房屋,內設精密的機關。建成後他總是 高興得手舞足蹈,對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找來身邊所有的人一起欣賞。時間一長,他的興趣過去了,就派人立刻毀掉,再重新建造別的花樣,總是在建了拆、拆了 建中玩得樂此不疲。
熹宗喜歡雕刻。他擅長雕琢玉石,頗為精巧。他曾經賜給客、魏二人金印,各重三百兩。魏忠賢的印中,刻有「欽賜顧命元臣」數字,客氏的印中,刻有「欽賜奉聖夫人」數字,都是他自己刻的。他經常刻制玉石,隨刻隨賜給身邊的宮女太監,不計其數。
熹宗另外一個愛好是看戲。他曾經在懋勤殿中設置了一個四周封閉的隧道,讓戲班子在大殿中的隧道裡面演戲。有一次演《金牌記》(即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岳飛的 故事),到《瘋僧罵秦檜》一出時,魏忠賢面子上已經有些掛不住,起身離開。熹宗心中明白,因為外面的百姓都將魏忠賢比作秦檜。他故意命戲子先停下來,派人 去找魏忠賢,一定要讓他到場再演,還是客氏求情才作罷。看來他這人也不是真糊塗,只要魏忠賢不危及到他的皇位,他也就睜隻眼閉只眼。到了看戲不能盡興的時 候,熹宗還帶著太監們親自登台演出宋太祖雪夜訪趙普的故事。他親自扮演宋太祖趙匡胤,雖然是夏天,也模仿戲中人物穿著皮裘,以此為戲。
在帝王史上,朱 由校這類的皇帝並不鮮見,廟號相似的唐僖宗李儇被稱作「蹴鞠皇帝」,嗜好騎馬、鬥雞和蹴鞠。他曾得意地說:「朕若應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有時一玩就是 二三個時辰,連飯都忘了吃,急得身邊的太監侍女們團團轉。他還多次勒令地方官員舉薦球技高超的青年入宮陪他擊球,有不少人因善蹴鞠而被封為封疆大吏。
不過,這樣的胡作非為,身體自然不大好。
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十八日,熹宗從安定門外祭方澤壇回來,隨即攜皇后來西苑遊樂。到下午四時左右,皇后疲乏睏倦,先自回宮。熹宗遊興末盡, 便由客、魏陪同在湖中乘船遊蕩。熹宗好動,船行一程,竟改換小船,由兩個小宦官陪伴,自己劃蕩起來。不料大風突起,把小船吹翻,熹宗與兩個小太監都落入水 中。隨從人等頓然失色,喧呼救駕。管事太監談敬率先入水,其它人也紛紛跳入水中,熹宗被眾人救上岸來,而兩個小宦官卻溺死水中。對此,明末曾有詩記述道:
琉璃波面浴輕鳧,艇子飛來芳畫圖,
認著君王親蕩漿,滿堤紅粉笑相呼。
風掠輕舟霧不開,錦鱗吹裂采帆摧。
須臾一片歡聲動,捧出真龍水面來。
熹宗遭此一嚇,染病數日,雖經太醫及時醫治總算痊癒,但病根由此種下。
到了天啟七年,年僅二十三歲的皇帝突然得了重病,開始腰疼,發燒,以後又渾身浮腫,已經呈現出大限將至的跡象。從症狀上判斷,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腎炎。有 人給朱由校進獻了一種仙方,說是久服可以長生,叫作靈露飲。仙方的做法是;用銀鍋一口,內放桶狀木甌,既甌有蓖,蓖中安長頸大口空銀瓶一個。用淘淨的米按 程序添水甌中,熱氣透一層,添一層,圍在瓶外。銀鍋之上,扣一尖底銀鍋,其尖處正對銀瓶之口。用水蒸氣,尖底銀鍋外灑冷水,使鍋內的蒸氣迅速化為水,滴入 銀瓶。最後取出滴滿的一瓶「靈露」,其實就是米的精華。熹宗日日飲「靈露」,卻不見病情好轉。三個月後,天啟帝去世,這時,他還不到「三十而立」之年,故 不能說是「短命」,只能算是「夭亡」。由於無子,由弟弟朱由檢繼承帝位。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兩位少年天子正德皇 帝和天啟皇帝,一個喜歡打仗,一個喜歡木工,均不問朝政,都是落水得病而死,都沒有子嗣,都培養出了明朝最壞的太監——劉瑾、魏忠賢。歷史一再地上演著同 樣的劇情。馬克思說,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第一次總是以悲劇出現,第二次則是以喜劇的方式出現。但對於正德和天啟,更像是兩場鬧劇,遺憾的是,他們的舞台 是大明的江山。如果沒有這兩個皇帝,大明江山也許還能多堅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