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0, 2017

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汙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




為何許多中國古寺,座落於斷崖懸壁之中?


許多寺院以一種神祕又超乎想像的方式,座落在遠離人群、群山峻嶺、斷崖懸壁、山洞孤島之中,以各種巧妙的方式將建築融入自然,表現出奇宕、清幽、險峻、虛無、雄偉等等意境,這種放棄平坦舒適,而選擇奇特困難的建造方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自古以來許多寺院以一種神祕又超乎想像的方式,座落在遠離人群、群山峻嶺、斷崖懸壁、山洞孤島之中,以各種巧妙的方式將建築融入自然,表現出奇宕、清幽、險峻、虛無、雄偉等等意境,這種放棄平坦舒適,而選擇奇特困難的建造方式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寺院在選址時背後的因素既多且複雜,根據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不同考量與需求,但大體而言選址的特點有以下要素:



1. 偏遠避禍
在動盪的亂世中,只有遠離大都市才能自保。目前留存中國超過千年的古寺前二名,南禪寺及佛光寺二者都建在五臺山深山,當年建造於各大都市並且香火鼎盛的大寺都已毀於戰火。在亂世中,許多寺院因為不堪各種侵擾,只好遠離人群選擇偏遠山區,原本只是為了得到遠離塵囂的寧靜,但卻意外保住了寺院的生存,可謂是塞馬失馬焉知非福。許多古寺因為憑藉天險得以保全,而另有一些古寺則以「偏遠」為手段,讓亂民盜賊等力不能及,因而得以長存。
其中有一有趣的例子發生在座落於太行山深處的「金燈寺」,於文革期間曾有村民曾經企圖加以破壞,但一行人等,背著沈重的破壞工具出發後,但卻耐不住艱困的長途爬涉,最終還是放棄而折返,金燈寺因而得以逃過一劫,由此可見當年開山住持建寺於偏遠深山之中的遠見和睿智了。
2. 風水觀念
如果從佛學的角度觀之,風水中所謂的「吉地、寶穴」都是虛幻不實的假相,寺院既然為修行的場所,本不需執著於風水概念對這些所謂「吉地」的需求,但是從古剎名寺的選址中發現有一些共同的遵守規則,這些規則來自根深蒂固的風水觀,根據《陽宅十書》記載:「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汙池,謂之朱雀;後有丘陵,謂之玄武,為最貴地」。
顯然風水之說,是來自古人所深信的「氣場」,並透過對大自然的理解,找到對人的健康、活力最有利的位址,來作為生活的安身立命之處。風水對中國人的影響很大,多數寺院選址都大致遵守了這些規則。簡單來說,寺院找地時會採取一些共同的大方針作為寺院用地。
  1. 背靠丘陵或高山。
  2. 前方或左方有河流水塘。
  3. 路徑可以從右方進入。
  4. 寺門朝向南方,前景不能面對各種衝煞(例如斷崖、絕壁)。
  5. 附近如果有象徵穴位的湧泉,則有加分效果。
這些大原則事實上也非全是迷信之說,從居於北半球的地理位置來看,坐北朝南有冬暖夏涼效應,而後靠高山丘陵,則可避寒冬時北風吹襲,面對斷崖、絕壁等險峻的景觀容易讓人緊張不安,不利於修行(因此最好避開),湧泉則代表可以為寺院帶來充沛的水資源等等。因此,風水觀的確有符合生態及養生的好處,寺院根據這些古人傳留下來的風水規則建寺,也屬十分合理的考量。
根據風水的原則選址建寺還有另一個好處,風水之說追求所謂的「氣場原則」,而要達到這種對人有利的氣場,則需要許多特別的元素,例如高山、丘陵、流水、大樹、前景、池塘、避煞⋯⋯等等,當寺院因為在追求符合風水觀的同時,不知不覺間融入這些大自然的場景,建築物就有如從大地中長出來的有機體一般渾然天成,寺院也因而成為一幅秀美山水畫的點景,最終呈現出建築和自然的完美結合,這可能也是傳統風水帶給寺院選址的一大好處。
3. 融入自然
佛教進入中國以後,經過長久的演化,並受到道家天人合一的影響,寺院建築在選址時,以一種對大自然崇敬的態度,將建築體與地形、地貌有機的結合。建築只是融入大自然中的一個單元體,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罷了,我們於中國可以看到許多千年古寺,至今仍維持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情況,與現今有些寺院,於建造時大肆改變原有地形,甚至不惜大量砍伐樹木,破壞大自然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別。
僧人建寺於深山是為了清修,這些開山祖師們往往具有別於凡夫俗子的智慧和審美觀,寺院一般都會選在風景特別秀麗的深山幽谷,峰巒疊障,瀑布流水等恍如人間仙境的一方淨土之上,並且僧人嚴守戒律,具有好生之德,對於寺院附近的動植物及花卉等小生命愛護有加,造成人、建築、大自然三方面互依互存的和諧境界。
4. 視覺焦點
處於深山的寺院尋找到最好的地點、離群索居的結果,最終得到了清淨,可以好好修行,但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寺院本身除了農作及撿食野菜等簡單的自給自足以外,基本上沒有過多生產力,但是建寺及維護寺務等龐大的支出要從何而來呢?如果處於城市之中,信眾的護持很容易支持寺院的運作,但這些處於深山的寺院該如何生存呢?
聰明的開山祖師們想出了一些絕妙的方法,在深山叢林、海島崖洞等處,連最高明的建築師都想不出來的地點、最大膽的結構技師都不敢嘗試的位置,建立起讓人歎為觀止的絕美建築,建築物和大自然透過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以獨特的工法完成,形成奇特的景觀,從此香客絡繹不絕,如此一來,一方面有利於弘法,一方面香客的供養也解決了寺院的經費問題,可謂一舉數得。
像這樣的寺院在許多地方可見,例子多到不勝枚舉,最經典者應該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山西渾源懸空寺了。這座嵌在垂直峭壁的山寺,顛覆了所有學院派的建築理論,但是這座懸空寺由古至今一直是盛名遠播,遊人如織,文人雅士爭相題詩作畫,香火鼎盛至今。

山水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
山西渾源懸空寺。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河北井徑縣蒼岩山附近的福慶寺,這座寺院挑戰了比懸空寺更高難度的方式,在兩座陡峭的絕壁之間,搭起一座石橋,而寺院則座落在石橋之上,寺院下方萬丈深淵,兩側則連接兩面峭壁,形成怵目驚心又讓人拍案叫絕的景色。這座寺院現在也成了當地地標性的建築,同時也是各種藝術創作題材及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之處。

寺2
Photo Credit: 暖暖書屋
河北福慶寺。
福慶寺將自己的位置選在兩山之間的虛空之中,同時又將兩個峭壁連接起,似乎暗示著此岸到達彼岸的佛教隱喻,超脫的設計和空靈的效果不禁讓人對建寺者的膽大心細及超人的智慧欽佩不已。
5. 修行需要
佛法講究清修,也就是在修行的某個階段,最好暫時離開五濁雜染的塵世,隱居在遠離吵雜喧鬧的環境,比較容易清淨的修行。佛教經典中《集學論》中提到「應忍求多聞,次當住林藪,精勤修等引」,也就是提到避居山林法修行的必要性。為了達到這種讓人心靈得到舒放清淨的效果,許多寺院會選址在交通不便,遠離都會,並且不易受到干擾的清修地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許多寺院自然會座落在人煙罕至,山明水秀的深山鄉野之處了。
寧波的天童寺即是一典型的例子,寺院坐落在太白山下,地處群山之中,大有「群峰抱一寺,一寺鎮群峰」的態勢。天童寺選址於此可謂煞費苦心,寺院的東、西、北方有六峰簇擁,唯獨南面天闊山距離遙遠,並且有一條二十里路長的萬松大道,讓訪客沿著松下的山路朝山入寺。北宋王安石任鄞縣令時遊天童寺後題詩「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即突出了當年的天童寺環境幽靜的特點。
6. 弘法方便
鄉野的寺院著重修行,而市集的寺院著重為弘法,大都市緊促又高度競爭的生活,造成愈來愈多的人對心靈清淨的需求,許多寺院因而選址於大都會中,同時,都市中的寺院因為比較接近人們的生活圈,可以讓求法者更容易參與寺院所舉辦的各種活動,因而更方便得到聞法和造善的機會。
相關書摘 ▶《佛寺古建築探秘》:洞窟、飛瀑、一條龍——台灣奇特的寺院格局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佛寺古建築探秘:進入傳統佛教建築的堂奧》,暖暖書屋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蔡良瑞
佛教本土化和民間化的過程中,佛寺建築也與本土固有的建築樣式、建造傳統、工藝材料、裝飾風格、地域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不斷融合,形成現今極具特色的樣式。寺院建築由裏到外,由下而上,所包含的每一個建築構件都隱含它的結構原理及時代意義,並且極盡可能的彰顯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是一種深遂的文化建築,所包含的內容博大精深,從結構力學、藝術美學、警世意涵到宗教意義,都將其導向一種多元化的建築形式。
如今可供考古的現存古建築屈指可數,遺存的史籍資料又艱澀難懂,期望能藉由本書彙整的各種傳統建築元素,如寺院格局、建築裝飾、建築結構等相關議題,說明佛教古建築的內涵;包括地域性的差別,例如大陸北方、大陸西南、臺灣、西藏等地區,不同寺院的特色要如何加以類別;並針對一些特別的佛教建築,像是園林寺院、佛教石窟等內涵加以補充。透過探索先人的智慧結晶,並從不同角度的說明、比較和分析,期望以嶄新的元素和美學的依據,為現代寺院的發展提供一些參考,讓新時代的佛教建築變得更多元化和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