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14, 2017

東南亞不甘做亞洲海上貿易輸家

東南亞不甘做亞洲海上貿易輸家

2017/11/14

      在世界海上貿易擴大的背景下,東南亞各國為抓住這個機會,在加強港口設施方面正展開激烈競爭。世界的海上貿易突破了100億噸,其中約60%經由亞洲
 
      亞洲海上貿易的贏家與輸家
 
      不過,亞洲海上貿易的大部分在歐洲與屬於亞洲經濟大國的中國和日本之間進行。東南亞各國的港口都只是被「路過」而並未明顯受益於貿易的擴大。
 
新加坡港口
   
      尤其是作為世界最大島嶼國家的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分別擁有1萬7000和7500座島嶼,作為港口國家,具備較高的潛力,但實際情況是,「(港口等)沒有被最大限度利用」(東亞·東盟經濟研究中心)。

      一組數據一目了然。在世界海運理事會(WSC)發佈的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前十名中,中國的港口占6個(算上香港則達到7個),而東南亞只有居第2位的新加坡港上榜。在印度尼西亞居首的雅加達市丹戎不碌港排在第27位,菲律賓最大港口馬尼拉港為第35位,被排名靠前的港口遠遠甩在身後。

    比較世界160個國家物流效率性的世界銀行的「2016物流績效指標」也可以看出類似的趨勢。在亞洲,新加坡居世界第5位,香港居第9位,日本12位,中國大陸27位,但從除新加坡之外的東南亞各國來看,馬來西亞僅排在第32位,泰國為45位。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的排名更為靠後,分別排在第63和第71位。

    英國匯豐銀行(HSBC)6月發佈的報告書指出,「東南亞各國的大部分在過去10年裏,重視對電力和通信的投資,忽視對運輸基礎設施的投資,結果在這一領域的競爭中落後於其他國家」。其中,對菲律賓作出的評價是,「由於過去20年不充分的投資和官僚制度的弊端,目前基礎設施的狀態在東盟5個主要國家中最糟」。

    完善包括港口在內的運輸基礎設施,對於維持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來説不可或缺,但這需要鉅額投資。亞洲開發銀行預測稱,要完全實現東南亞各國規劃的基礎設施建設,到2030年需要3.1萬億美元的資金。

      「海洋國家」大競爭時代來了?

    新加坡已經宣佈了在該國西南部的大士(Tuas)地區新建巨大港口設施的計劃。馬來西亞也計劃在本國最大的巴生港,大幅擴大貨物吞吐能力。自然,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不甘落後。
     
    印度尼西亞總統佐科在2014年的就任演講中宣佈「我們將在大海上取得壓倒性勝利」。提出了爭取成為世界重要海洋國家的方針。

    印度尼西亞政府為了實現競選綱領,計劃在舉行下一次國政選舉的2019年之前,向公路、發電站、機場和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逾4000億美元。政府尋求以各種形式吸引海外投資,包括本國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合資業務、本國公共部門和外資企業的公私合營方式等。

    同時,菲律賓的總統杜特蒂也計劃向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440億美元。菲律賓對於來自中國的投資顯示出期待,因此圍繞一度激烈對立的南海領土主權問題,放低了批評中國的調門。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Simon Roughneen 雅加達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