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慈善 捐款逾65億
逸夫樓遍中港校園
【本報訊】影視大亨邵逸夫另一個身份是大慈善家,多年來不遺餘力捐出善款超過65億港元。他的捐獻大部份推動本港及內地教育事業,「逸夫樓」遍佈中港的大
學校園,2002年又成立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各地發生天災後,他也作出捐獻。學者讚揚,邵擁有的財富非在香港前列,但公益上絕不比任何富
豪遜色。
記者:韓耀庭 袁柏恩
記者:韓耀庭 袁柏恩
邵逸夫多年來的捐獻主要集中在教育方面,他在1973年先後成立了「邵逸夫慈善信託基金」和「邵氏基金會」,並首次作出巨額捐獻,捐出150萬元予蘇浙公
學興建圖書館及宿舍。86年,他向中文大學捐出1.1億元興建「逸夫書院」。港大、城大、理大等都有「逸夫」的蹤影,當中浸大更設有「逸夫校園」。
2011 年,邵氏基金再捐贈約1億元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股票予中大成立獎助學金,12年又捐巨款匡助中大於深圳的發展。中大校長沈祖堯及中大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對 邵辭世表示深切哀悼。沈表示,邵的成就及對社會發展的不朽貢獻,除鼓勵了年輕一代外,亦為大眾樹立回饋社會的榜樣。
2011 年,邵氏基金再捐贈約1億元的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股票予中大成立獎助學金,12年又捐巨款匡助中大於深圳的發展。中大校長沈祖堯及中大逸夫書院院長陳志輝對 邵辭世表示深切哀悼。沈表示,邵的成就及對社會發展的不朽貢獻,除鼓勵了年輕一代外,亦為大眾樹立回饋社會的榜樣。
貢獻不遜其他富豪
港大昨發聲明,對邵與世長辭深表哀悼。港大校長徐立之代表校方向邵的家人致以最誠摯的慰問。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表示,就資產而論,邵的 財富在香港非前列,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貢獻絕不比任何一個富豪遜色。邵本來與國民政府關係較密切,自八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後,85年起全力捐助內地教育事業,多年來內地受惠的教育項目超過6,000個,很多重點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築物。據統計,他捐助內地教育機構的款項共達50億元。
邵 的善舉獲北京政府以上賓對待,89年初獲國務委員致函表示謝意,90年,中國科學院發現「2899」號新行星,將之命名為「邵逸夫星」,以表揚他對內地教 育的貢獻。邵氏基金會更打入「胡潤2006年中國慈善企業榜」第二位。07年,邵再獲國家民政部頒發「中華慈善終身榮譽獎」,是內地對其慈善事業的最高肯 定。
捐助災民不遺餘力
邵氏集團的捐獻更遠至台灣及星馬一帶,包括設立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學生攻讀歐美著名大學如哈佛大學及劍橋大學等。在三藩市亦開辦了以他首任妻子黃美珍的 名字命名的老人中心。88年,三藩市政府為表揚他對當地的慈善貢獻,宣佈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邵 對醫療亦有巨大貢獻。61年邵加入香港紅十字會,曾出任主席及會長一職,當中會長任期長達26年,是歷屆最長任期的會長。98年卸任後,繼續擔任副贊助人 達15年。該會去年3月底舉行新總部大樓動土典禮,大樓總興建費當中約1.2億元是由邵主動捐出,預計2015年初投入服務,將以邵逸夫命名。紅十字會工 作40多年的陳啟明說:「由學生時期做紅十字會會員開始,就經常見到邵爵士當時對慈善工作已經好積極」。
107歲邵逸夫家中去世
【本報訊】影視大亨邵逸夫以107歲高壽之齡辭世,洋名Run
Run的邵逸夫從七彩寬銀幕到電視小螢幕,從企業家到慈善家,從英國的爵士到回歸後的大紫荊,清癯的身影俯仰一個時移世變的時代,留下1,000多部電
影,和數十億元的捐款紀錄。政界、中外傳媒、演藝界齊聲致哀,向他致最後的敬意。
記者:藍文浩 陳天華 黃曉妍 麥志榮
記者:藍文浩 陳天華 黃曉妍 麥志榮
邵逸夫昨晨6時55分在西貢嘉澍路8號清水灣大廈的住所去世,遺體被舁送至觀塘聯合醫院。有傳六嬸方逸華昨晨由秘道進入聯合醫院,為六叔處理身後事。無綫
行政主席梁乃鵬與眾高層到醫院見邵逸夫最後一面後眼泛淚光說:「佢走得好安詳,當時方小姐都喺佢身邊。」梁乃鵬透露六嬸雖感難過,但平靜。
直至昨 晚6時50分,方逸華在梁乃鵬、邵逸夫長子邵維銘及兩名女子陪同下現身將軍澳電視城,身穿黑色素服的方逸華表現平靜,離開前還向採訪的傳媒揮手示意。記者 連忙追訪,梁乃鵬即護駕表示:「方小姐返嚟處理亡夫嘅事,目前未有任何新安排。」
直至昨 晚6時50分,方逸華在梁乃鵬、邵逸夫長子邵維銘及兩名女子陪同下現身將軍澳電視城,身穿黑色素服的方逸華表現平靜,離開前還向採訪的傳媒揮手示意。記者 連忙追訪,梁乃鵬即護駕表示:「方小姐返嚟處理亡夫嘅事,目前未有任何新安排。」
外媒讚香港電影業之父
多名軍裝警員昨晨在清水灣大廈出入,20多名記者一直在屋外守候。便裝探員早上10時許到大廈調查,逗留半小時後離去。在場警員透露,邵之死並無可疑,探 員到來只是例行檢查。據知邵在住所內安詳離世,家庭醫生證實他死亡後要求家人報警送院。邵的遺體由救護車送抵醫院,再由醫生檢查證實他已去世,遺體送往醫 院太平間。外國傳媒均大篇幅報道邵逸夫的死訊,英國廣播公司稱邵逸夫是香港功夫電影先驅(Kung-Fu Film Pioneer),彭博通訊社更形容邵逸夫為香港電影業之父(Father of Hong Kong's Movie Industry)。
片廠制奠定邵氏黃金20年
美國駐港總領事夏千福傍晚在官方facebook貼文悼念,指邵逸夫「在全球的娛樂事業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印」。電影資料館館長楊可欣表示,會研究安排紀念活動。無 綫昨晚播出邵逸夫的悼念專輯,三色台徽轉為黑白色,主播也以素服上鏡。本港各大傳媒包括香港電視、亞視、有線、港台、商台和新城均表示哀悼。香港電視主席 王維基透過發言人說:「邵逸夫先生非常值得尊重和學習,他希望將中國文化,透過電影帶到西方社會,是位擁有偉大抱負的領袖。」曾任無綫高層的電盈電視及新 媒體首席副總裁何麗全說:「六叔為全球華人觀眾帶嚟好多歡樂。」
對於邵逸夫在電影史上的地位,浸會大學電影學院副教授盧偉力指,邵逸夫的貢獻是創立了大片廠制度,包攬電影製作、發行及戲院院線,成就了六十、七十年代邵
氏長達20年的全盛期,栽培了一批風靡一時的明星及導演,也開創了多元化片種,包括黃梅調、武俠、功夫、風月、時裝歌舞、宮闈,是港、台、東南亞華語片的
標誌。
但盧偉力指邵逸夫過於着重商業元素及大眾娛樂,忽略了藝術性,現在重看這些邵氏舊片,雖然是那個時代的華語片經典,卻欠缺了同時期某些法國及日本電影至今仍可感受到的文化質量。
盧偉力又指,邵逸夫創辦無綫電視最大功績是羅致了一批人才,這批香港首代電視人影響深遠,為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港產片、劇集流行到東南亞以至歐美奠下基礎。
至於無綫如今被外界批評是缺乏創意的電視霸權,盧認為是因應市場情況漸漸發展而成的經營模式,與年事已高、已淡出管理的邵逸夫其實關係不大。
但盧偉力指邵逸夫過於着重商業元素及大眾娛樂,忽略了藝術性,現在重看這些邵氏舊片,雖然是那個時代的華語片經典,卻欠缺了同時期某些法國及日本電影至今仍可感受到的文化質量。
盧偉力又指,邵逸夫創辦無綫電視最大功績是羅致了一批人才,這批香港首代電視人影響深遠,為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港產片、劇集流行到東南亞以至歐美奠下基礎。
至於無綫如今被外界批評是缺乏創意的電視霸權,盧認為是因應市場情況漸漸發展而成的經營模式,與年事已高、已淡出管理的邵逸夫其實關係不大。
邵逸夫電視王國市值200億港幣 四子女拒接掌
中新網1月8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已故TVB榮譽主席邵逸夫窮一生之力,親手打造市值200億港幣的電視王國,昔日外界關注接班人誰屬,但長子邵維銘、次女素雯、三女素雲及幼子維鐘,均無意接掌影視王國,最後由邵逸夫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繼承江山。
長居香港的邵逸夫,四名子女都在新加坡,打理當地生意。邵逸夫奉行“易子而教”,以防寵壞孩子,長子邵維銘自小跟隨伯父在新加坡打理生意。現年79歲的邵維銘,在英國牛津大學法律系畢業,擁有大律師資格,曾為星洲律師公會成員。據悉,邵維銘早年有協助父親打理香港的影視業務,更在電影棚出入,似有意繼承父業。在1971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上市時,兩名兒子維銘、維鐘均 為公司董事,直至1981年方逸華加入董事局後,兩兄弟即於翌年退任,有指原因為方逸華對邵家子侄非常嚴厲,令兩人無奈退出,返回新加坡管理業務,任當地 邵氏機構及邵氏基金會主席,行事低調。
2006年11月,邵維銘高調出席亞太影展,代父親領取“終身成就獎”,後來又被發現與父親及方逸華共進晚餐。2007年邵逸夫與兩個兒子更同時出席“邵逸夫獎”頒獎禮,屬近幾十年來三父子唯一公開亮相,一度令外界猜疑邵逸夫江山繼承人生變。
維銘、維鐘與父公開露面後,再次低調返回新加坡,而邵逸夫在2010年卸任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行政主席職務,宣布由方逸華接任,其兒女最終也無繼承業務。
表揚科學家 設「東方諾貝爾」獎
【本報訊】邵逸夫一生致力推展教育事業,其中最轟動一時的,是在2002年成立「邵逸夫獎」,設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獎項,每年每項獎金
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被譽為「東方諾貝爾」。邵逸夫獎已舉辦10年,歷屆54名得獎人中,有7人其後獲頒諾貝爾獎。
「邵逸夫獎」旨在 表彰在學術、科研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成果,以及成果對人類生活有深遠影響的科學家。當年為了隆重其事,評審委員會邀得地位崇高、本身亦為諾貝爾物 理學獎得主的楊振寧擔任主席至今。邵逸夫本人對這獎項亦甚為重視,過去每年均現身邵逸夫獎頒獎禮,不過邵逸夫自2011年10月起一直深居簡出,過去兩屆 均缺席頒獎禮。
楊振寧見證邵逸夫獎10年,他去年在公佈評審結果的典禮上曾表示,獎項成立之初,委員會並沒有十足把握,他們收到大量推薦,「很多 人都不知道這是個甚麼獎,就填份資料來碰碰運氣」,而且擔心有可能辦了數年便不再辦下去。不過在經歷數屆後,推薦數量下降,「大家一看,獲獎人原來都這麼 高水準,在申報的時候就會謹慎很多」。
「邵逸夫獎」旨在 表彰在學術、科研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成果,以及成果對人類生活有深遠影響的科學家。當年為了隆重其事,評審委員會邀得地位崇高、本身亦為諾貝爾物 理學獎得主的楊振寧擔任主席至今。邵逸夫本人對這獎項亦甚為重視,過去每年均現身邵逸夫獎頒獎禮,不過邵逸夫自2011年10月起一直深居簡出,過去兩屆 均缺席頒獎禮。
楊振寧見證邵逸夫獎10年,他去年在公佈評審結果的典禮上曾表示,獎項成立之初,委員會並沒有十足把握,他們收到大量推薦,「很多 人都不知道這是個甚麼獎,就填份資料來碰碰運氣」,而且擔心有可能辦了數年便不再辦下去。不過在經歷數屆後,推薦數量下降,「大家一看,獲獎人原來都這麼 高水準,在申報的時候就會謹慎很多」。
已頒發2.34億獎金
首次獎項於04年8月頒發,去年舉行第10屆,至今累計已頒發了約3,000萬美元(2.34億港元)獎金。據統計,54名獲邵逸夫獎的學者中,7人在獲 獎後膺諾貝爾獎,2012年兩名諾貝爾獎得主曾獲頒邵逸夫獎,2011年更有5名諾貝爾獎得主同為邵逸夫獎得主,因此坊間有人以邵逸夫獎作為競猜諾貝爾獎 得主的基礎。另外,歷屆邵逸夫獎多由英美等科學家獲得,去年更由6名美國科學家包辦獎項。楊振寧就此曾表示,評委會選擇的唯一標準是科學成就,因科學是為人類,而非僅僅某一個國家的貢獻。
記者靠六叔名聲「甩難」
【本報訊】邵逸夫自八十年代起積極捐助內地項目,以「逸夫」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醫療設施遍佈全國。浸會大學新聞系客席高級講師、前中國組記者呂秉權昨
緬懷這一代巨人時,提及自己亦因向公安表示邵逸夫是自己「老闆」而獲放行。全國各地大學生則紛紛貼出與「逸夫樓」的合照向邵逸夫致敬。
呂秉權在 facebook憶述自己還在無綫任職時,曾到福建採訪人蛇案,被公安拘捕,「幾乎剝光豬搜身」。當對方再問是誰叫他來,呂答到:「我老闆叫我來的,他指 使的,我甚麼都不知道。」並道出老闆正是「建醫院和學校的那個慈善和娛樂大王」──邵逸夫。「之後公安起了敬佩之情,沒翻我內褲藏着DV帶,讓我穿衣走 了」。呂更稱,「不少跑大陸的無綫記者,以前都可能屈咗六叔好多次」。
呂秉權在 facebook憶述自己還在無綫任職時,曾到福建採訪人蛇案,被公安拘捕,「幾乎剝光豬搜身」。當對方再問是誰叫他來,呂答到:「我老闆叫我來的,他指 使的,我甚麼都不知道。」並道出老闆正是「建醫院和學校的那個慈善和娛樂大王」──邵逸夫。「之後公安起了敬佩之情,沒翻我內褲藏着DV帶,讓我穿衣走 了」。呂更稱,「不少跑大陸的無綫記者,以前都可能屈咗六叔好多次」。
網民:人已去樓仍在
邵逸夫在內地的名聲響噹噹,新浪微博發起調查:「提起邵逸夫你首先聯想到甚麼?」短短兩小時便有萬餘人投票,逾八成選了「逸夫樓」。邵在內地捐助項目約 5,000個,大學生紛紛「晒合照」,有網民留言「人已去,樓仍在,我們每屆畢業生都要在逸夫樓前留念,今日我們緬懷你」。邵亦曾在華南理工大學設立「無 綫電視藝員培訓樓」。中國評論:國內讚揚邵逸夫慈善業務
馬鐵穎表示,邵逸夫於70年代設立邵氏基金會,並從1985年開始,每年從不間斷地向內地捐一億多港元,內地遍布以其命名的圖書館、科學館、文化及醫療設施等,至今捐給內地善款累積約50億元。
馬鐵穎指出,雖然不少富豪都有向內地捐獻,但邵逸夫比他們得到較高的評價,是因為改革開放後他都只求捐獻、不求回報,感動不少民眾,推動國內公益慈善的發展。
【now新聞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爵士離世,中國研究專家馬鐵穎指出,內地較多傳媒報道邵逸夫晚年的慈善業務。
馬鐵穎指出,雖然不少富豪都有向內地捐獻,但邵逸夫比他們得到較高的評價,是因為改革開放後他都只求捐獻、不求回報,感動不少民眾,推動國內公益慈善的發展。
【now新聞台】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榮譽主席邵逸夫爵士離世,中國研究專家馬鐵穎指出,內地較多傳媒報道邵逸夫晚年的慈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