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6

愚蠢的皇帝

愚蠢的皇帝

2016/09/29
  村山宏 為日經中文網撰稿:這次打算聊聊與中國完全沒有關係的德國近現代史。或許各位讀者不太關注,但生活在21 世紀的亞洲,能從德國的歷史上學到很多東西。我在日經中文網的這個專欄中,一直反對「大國主義」。這是因為我認為與國家(政府)的大小和強弱相比,不為人 知的普通人的幸福更加重要。但這次的文章寫給更重視國家的大國主義者。希望基於德國的歷史,重新思考邁向「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

  直至19世紀中期之前,尚不存在德國這個國家。由於鄰國法國的巧妙外交政策發揮作用,德意志分裂為很多相互間不和的小國。19世紀初,法國的拿破崙軍 隊擊敗了德意志各國的核心國家奧地利和普魯士,日爾曼民族接二連三嘗到失敗的屈辱。在這種屈辱的背景下,産生了德意志民族主義。民族主義者認為,必須統一 講德語的日爾曼人居住的所有國家,建立強大而統一的德國。


   專欄-日本人小聲説

   中國與日本的GDP誤解

   大國為何難以發展

   鮫島敬治先生之謎

   日本人的英語水平為何比中國人差?

   日本總想侵吞中國嗎

   中國人真的關心政治嗎?

   提防「壽司警察」和「餃子警察」

   中國和日本國力何時出現逆轉

  日本為何不服中國?

   我是「賣國賊」

   日本人就是中國人?

   日經收購FT陰謀論真是夠了

   媒體是中日關係惡化的元兇?

   安倍很壞,但日本人不壞?

   不排隊的國家沒有資格談愛國

   日本與中國空軍的那段藍天情

   從餃子起源於韓國説起

   房子、國家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

   中國為啥這麼貴

   愛國青年們,知道高杉晉作嗎?

   中國人和美國人為什麼被討厭


  
  》》》更多

統一的推動者是普魯士被稱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普魯士以繁榮的經濟為後盾擴充軍備,找到了統一德國的機會。而反對德國統一的是法國。俾斯麥煽動反 法情緒,激發了德意志民族主義。經過週到準備的俾斯麥以巧妙的手段引誘法國加入戰爭,擊敗了拿破崙三世。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舉行 了加冕儀式,成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隨著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在200多年裏一直主導歐洲大陸局勢的法國失去了權威。但是,雖然俾斯麥是足以被稱為鐵血宰相的軍國主義者,但他並未進一步發 動戰爭,同時沒有提出更誇張的夢想。俾斯麥並未尋求與奧地利的統一,不希望佔有廣闊的領土。這就是被稱為「小德意志主義」的想法。

  德國統一後,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在經濟方面也形成超越英國的勢頭。但是,坐在首相寶座上的俾斯麥採取了甚至稱得上懦弱的謹慎外交政策,不斷避免與法國的再次戰爭。如果接著展開戰爭,充滿復仇心的法國或將盡全力挑戰德國。俾斯麥認為與法國的戰爭不利於德國的發展。

  德國與俄羅斯簽署秘密條約,徹底阻止了法國與俄羅斯聯手從東西兩個方向夾擊德國事態的發生。不管德國多麼強大,如果同時遭到敵人從東西兩面夾擊也難以承受。此外,為了使法國的目光轉向歐洲之外,俾斯麥在一定程度上鼓勵法國在亞洲和非洲獲得新的殖民地。

  但德意志帝國第3任皇帝威廉二世對俾斯麥的政策感到不滿。認為德國已經變得強大,要求獲得與之相適應的領土和地位。過去德國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主要部 分,曾處於歐洲大陸的主導地位,德國的精英們力爭實現這種復興。威廉二世迫使俾斯麥首相辭職,隨後撕毀與俄羅斯的秘密條約,反而開始與俄羅斯爭奪勢力範 圍。結果促成了俾斯麥曾極力避免的俄法同盟。俾斯麥在德國統一後克制反法情緒,而威廉二世則公然顯露反法情緒。

  此外,威廉二世為了對抗控制全球海洋的英國,開始建造軍艦。將向海外滲透勢力的政策稱為「新航線」政策,與英法兩國上演了爭奪殖民地的競爭。德國著手 建造從柏林到巴格達的鐵路,插手英國的中東政策。1905年,威廉二世突然訪問了法國此前擴大勢力的摩洛哥丹吉爾,與法國的緊張關係加劇。雖然此後通過舉 行國際會議,進行了協商,但德國的主張未能獲得通過。德國1911年借助摩洛哥內亂的機會,將軍艦派往摩洛哥的阿加迪爾,與法國的緊張關係再次升溫。

  面對新興大國德國炫耀軍事力量,英國、法國和俄羅斯三個傳統大國日趨感到警惕,隨後展開對抗措施。在過去數百年裏處於敵對狀態的英國和法國在1904 年簽署了英法協約,建立了針對德國的共同戰線。隨後俄羅斯也加入協約,1907年英法俄三國協約成立。夥伴減少的德國從支持日爾曼民族的立場出發,與勢力 衰弱的奧地利結盟,還攜手因遭英法俄侵蝕而同樣弱化的土耳其。

  俄羅斯推動的泛斯拉夫主義、德國推動的泛日爾曼主義這2個民族主義圍繞奧地利皇儲被暗殺發生了激烈衝突,1914年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擁有強 大的陸軍,但面臨與法國和俄羅斯的兩線作戰,結果遭遇失敗。由於將部隊分別部署於東西兩線,德軍在馬恩河會戰中被法軍擊敗,失去了勝利的機會。俾斯麥的擔 憂成為現實。德意志帝國皇帝曾不惜一切擴張海軍,但在以陸戰為主的實際戰爭中海軍並未發揮作用。
 隨後美國與英法俄聯手,德國陷入劣勢。1918年德國國內發生叛亂,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崩潰。此後無法放棄大國野心的德國又出現了希特勒,希 特勒提出復興日耳曼民族,合併了奧地利。之後德國與取代英法成為大國的美國和蘇聯開戰並再次失敗。為了實現所謂的大國夢,德國在第1次、第2次世界大戰中 約有1千萬民眾(包含奧地利人)喪生。

  第2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終於放棄通過力量改變現狀的做法。與宿敵法國達成和解,創造歐盟(EU)。雖説現在歐盟是一個聯盟,實際上卻是經濟實力突出的德國一枝獨秀。德國既沒有犧牲民眾的性命也沒有損失財富,便獲得了威廉二世夢寐以求的歐洲大陸霸權國家的地位。

  如果威廉二世沒有試圖通過力量而實現夢想會怎麼樣呢?繼續與俄羅斯的秘密條約,不與英國發生爭端,使法國陷入孤立……。英法俄3國將不會構築對德包圍 網。19世紀末,德國在鋼鐵生産等重化工領域超過了英國。如果繼續俾斯麥的合作外交,估計用不上30年德國就將成長為歐洲各國攜起手來也無法對抗的強大國 家。

  但是威廉二世卻過於急躁,在尚未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就在軍事和外交層面加強攻勢,促使英法俄形成反德同盟。最終德國原本30年就能獲得的霸權國家的地位 歷時100年才得到。聰明的讀者朋友們應該清楚筆者想説什麼了吧。「新航路」、「增強海軍」、「鐵路建設」、「民族復興」……。如今在亞洲經常可以聽到與 19世紀相似的口號。

  最後筆者想再畫蛇添足的説一句,孫子有言「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村山宏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