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30, 2013

日本也「國進民退」

日本也「國進民退」

2013/08/29
 
「國進民退」是在中國經常被指出的現象,指的是擁有各種門路和既得利益的國有企業不斷發展、而民營企業增長機會不斷減少的情況。專門研究中國經濟的津上 俊哉在不久之前接受筆者採訪時表示,「雖然10年前呈現出民進國退態勢,但這種情況已經完全逆轉。中國經濟的活力可能正在逐漸下降」。

   異常情況


 西條都夫的其他文章

 品牌魅力在於征服右腦

 曾經的霸主豐田能否捲土重來?

 索尼是這樣走向平庸的

 鐵打的市場 流水的「柯達」

 日本電氣機械產業走到生死存亡的路口

 讓日本恐怖的「後鴻海」時代

中國「過剩」風險無處不在
但是,可能有一個國家正在面臨比中國更加嚴重的「國進民退」痼疾。而這個國家正是日本。讓筆者產生這種想法的是刊登于8月16日《日本經濟新聞》晨報的日本企業今年4~6月期結算的經常收益排名。仔細觀察排名前10的公司名單,估計大家能感到有些異常。

  排在第1位的豐田汽車是純粹的民營企業,這值得慶倖,而第2位至第5位均為通信公司。雖然將孫正義領導的軟銀和稻盛和夫創建的KDDI視作國有企業並不恰 當,但追根溯源,KDDI的母體企業之一是曾為特殊法人的原KDD,而軟銀也是在收購原日本國有鐵道系統的日本電信旗下業務後才進入通信市場的。此 外,NTT和NTT DoCoMo則脫胎于原日本電信電話公司,這2家企業無疑是舊國有企業。

  在日本要進入移動通信領域,需要獲得電波分配和業務許可,也就是政府的授權。可以說,這遠遠不是只要申請任何企業都能涉足的自由市場,而是政府控制的壟斷市場。

在這樣的市場,少數老牌通信企業獲得高額收益,而如果將目光投向自由競爭的終端市場,日本企業的劣勢將一目了然。以往拉動日本通信行業增長的NEC已經被 迫退出智慧手機市場。不客氣地說,這是一幅「老牌企業繁榮、其他廠商毀滅」的格局。從保持產業整體發展均衡這一觀點來看,日本目前的格局已經嚴重失衡。

  將目光轉向第5位以下的企業,「國進民退」的印象將更加明顯。除了位居第6位的本田和第10位的松下,第7位的國際石油開發帝石公司就是原石油公團系統的政策性公司,而最大股東如今依然是經濟產業相。來自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空降高管也大有人在。

  排在第8位的日本煙草產業公司為原專賣企業,最大股東為日本財務相。而第9位的JR東海是原日本國有鐵道,雖然目前已經完全民營化,政府持股為零,但包括東海道新幹線在內,該公司的主要資產基本完全繼承自原日本國有鐵道。

  當然,任何國家都存在公益企業,而在業務屬性方面,這種企業和政府也易於產生特別的關聯。同時,也存在像軟銀和日本煙草產業那樣,積極在海外進行收購、活力甚至好于普通民營企業的公益企業和國有企業。

 日本民營企業不爭氣?

  即便如此,在排名前10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多達7家是不是也太多了?在正在舉行談判的泛太平洋經濟合作協議(TPP)中,廢除國有企業優惠已經成為談判議 題。其意圖似乎是對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新興市場國家政府的行動加以制約,但日本是不是也無權對他國事務說三道四呢?亦或是民營企業不爭氣,結果才發生了「國 進民退」現象?不論如何,這都不是積極現象。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西條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