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5, 2015

雲籌網略:把硅谷copy to Hong Kong的機遇

雲籌網略:把硅谷copy to Hong Kong的機遇


43
■香港的科學園曝光度不低,有條件成為天使風投的中心。 資料圖片
日常有留意科技圈的朋友,應對angel這個詞不會陌生。這些「天使」沒有翅膀,但是會拿出真金白銀,支持早期的創投公司,是創始人在盼到風投(venture capital)之前的金主。一間初創公司,沒有收入沒回報,風險那麽高,誰會投錢呢?願意給錢者難道還不是天使?當然了,做天使不是亂來的,在美國等成熟社區天使投資者往往會分析公司的前景,評估可行性、發展空間及回報潛力,權衡過才決定是否投資。因為最終天使投資就是事前做足功課投100家99家最後都死,靠一家食糊的遊戲!就算在天使投資最發達的美國,也不是嚴重供不應求的稀有動物。但話說會來,不誇張的說一句,如果沒有天使投資追逐銅臭的傳統、矽谷就不會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高科技業創新中心。
美國能形成今天的天使投資人熱潮實在不簡單,香港人應該最清楚全世界大部份有錢人都對低風險高回報的磚頭資產泡沫遊戲樂此不疲。然而,去年美國JOBS法案Title II生效,對於公開融資的初創企業,放寬其投資者要求。只要有超過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淨資產,或連續三年平均每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約156萬港元)的人,就有資格變身天使投資人正牌買賣股權。Title II的生效,已為眾籌融資(crowdfunding)平台帶來更大的機遇。見到空前的成功,美國乘勝追擊,正籌備Title III,正式取消投資者資產收入等的認證,即任何個人亦能成為天使投資者,為眾籌融資等擴大門路。屆時,初創企業就可以透過眾籌網站,如Angelist、GoFundMe、Kickstarter等出讓股權,以獲取天使投資者的資金。風投行業高回報高風險,但過去30年,已知的天使投資者每年平均回報率高達27%。面對如此驚人的回報,大批場外人馬蠢蠢欲動,甚至都說華爾街準備進駐沙丘路!泡沫的出現驅使大量資金湧入追逐高風險的技術項目,這在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出發往往是好事。
見美國與國內風投發展強勁,反觀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無論風投或科技startup在.com bubble之後就一沉不起。回歸打後,甚麽科學園、數碼港、六大產業講了又講,科技產業就原地踏步。創業板早就淪為賣殼、炒家樂園的代名詞。最新搞作滬港通,顧名思義,當然是又一次資金自由行,科水為A股背書之餘,順便拿香港市場為內地開放個人資本賬出海做做熱身,對新經濟及創新企業又是零幫助。
其實香港不是沒有天使風投配件,科學園、數碼港、Startup Weekend等曝光度不低。但是根據今年Google和中大創業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本地只有8%創業家的創業資金來自風險投資者,天使目標投資亦低於100萬美元。相比美國接近1,000億美元的天使資本,小巫見大巫。想要快速拉近與美國的距離?我倒有一計。目前由於正處國內移動應用、O2O創業風口期,因為移動碎片化的特質,內地風投天使有點供不應求、競爭嚴苛,好多國內團隊其實並不滿足於國內土豪天使,更想獲外國天使風投注資,卻不得其門而入。另一方面自從阿里巴巴巨無霸紐約上市之後,很多外國天使都對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充滿憧憬。但他們同時也對中國內地的投資環境充滿戒心,香港的制度有利,大可讓我們的matching機構成為中間人,主動挖掘內地初創公司對接國外天使,繼而游說雙方以香港成立的控股公司進行注資,由於香港的法律制度保障較大,銀行服務完善,對於外國天使相對具吸引力。
拋開意識形態、身份標籤,以事論事大陸初創公司背靠十數億人口統一大市場,的確是較香港初創公司更有leverage,更易成功。有人會抨擊此舉拿香港的資源去益大陸團隊,但是從宏觀商業角度考慮,如果能夠做起一批成功例子,在科網企業初創早期巳經把香港元素注入到企業上層結構,則後期的資本動作,包括M&A、上市全部毫無疑問都會在香港完成,把長遠真正有市場,有前景的科網企業新血輸入到香港的創業板。如果蝴蝶效應下能一舉帶旺本地創業文化,功德無量也!

無謂君
https://www.facebook.com/wuweil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