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節目從各種角度再次介紹了美國情況,令人感覺很有意思,但我想知道的是,中國人對美國的印象。
以日本人為例,一提到美國,就會聯想到國土廣闊、種族多、體育流行而且實力強、自由、美國夢、漢堡包等等,其中在大多數人都具有的印象中,或許包括「最為國際化的國家」。
這當然沒有錯。雖然國際化的定義存在各種説法,但我們具有的印象或許是,美國人是在全世界各國飛來飛去、非常了解海外情況的人。
但是,這或許只是單純的印象。
華盛頓、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大城市自不必説,在居住於郊外的美國人中,聲稱從未離開出生的地方、從未看過外國人的人不在少數,這也是事實。
最近在互聯網上,經常看到有報導稱,「日本人與美國人的共同點」是「不到海外旅遊」。報導表示,2014年美國人的護照持有率僅為36%,同一年,日本人的護照持有率更低,只有24%。令人驚訝的是,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70%以上都擁有護照。
美國不願到海外旅遊的人很多這個事實不容否認。
關於美國人不願到海外旅遊的原因,以「旅行者」為職業的美國人Nomadic Matt列舉了以下兩點。
●美國國土廣闊。
國土廣闊指的是什麼呢?意思是美國國內什麼都有。
如果想到渡假地放鬆一下,既可以去夏威夷,也可以去佛羅里達。沒必要特意去普吉島、馬爾地夫、西西里島和希臘的斯科派洛斯(Skopelos)島。
如果想在沙漠上欣賞滿天星斗,可以去阿拉斯加。在阿拉斯加,甚至能看到極光。不需要特意前往遙遠的北歐。
Nomadic Matt説,
「很多美國人感到沒必要特意去海外旅遊」
●認為「國外」很危險!
美國人不到海外旅遊的另一個原因是,存在認為「海外很危險」這種想法,Nomadic Matt説。
「海外很可怕」、「本國最安全」……,自9•11事件以後,美國人對本國的信賴似乎逐漸增強。
説到這裡,日本人也都會想,
怎麼回事兒,日本也是如出一轍啊。
首先是,國內非常好玩這一事實。
日本國土遠遠小于美國和中國。但是南北方向狹長,冬夏的樂趣都能體驗到。如果是渡假地,有沖繩和附近的離島,如果想去沙漠,可以去鳥取砂丘,滑雪可以去東北和北海道。
同時,在日本國內旅遊時,可以享受馳名世界的日本服務。「OMOTENASHI(款待)」是在外國難以看到的終極服務。
其次是認為「自己國家最安全」的想法。
據英國經濟專業雜誌《經濟學人》實施的調查——「世界安全城市指標」顯示,第1位是日本東京,第3位是大阪。
其實在日本,比東京和大阪更加安全的城市比比皆是。也就是説,日本是無論去哪都令人感覺安心安全的國家。
來到日本的中國人似乎對下面這些情況深感驚訝。
「日本將錢包放在褲子的屁股兜裏。而且一半左右露在外面!」
「停放自行車時沒上鎖,就進便利店買東西」
「將傘放在大門外也不會被盜」 等等。
日本人的安全感覺與其它國家稍稍不同。已完全習慣於這種環境的日本人似乎感覺,經常令人感到緊張的海外有點嚇人。
日本的確是便利的國家。
去海外的日本人最先説的話就是「沒有便利店!」
「便利店的話,中國也有啊」,各位中國人或許會這樣説。但是,日本的便利店與中國的便利店稍稍不同。日本的便利店是在狹小的店舖內,集中銀行、郵局、香煙店、酒鋪、咖啡、快餐、辦公用品等生活方面的所有功能。
我以前也曾説過,一旦習慣了日本的洗手間,就會感覺海外的洗手間難以使用。溫水沖洗馬桶自不必説,百貨商場、Fashion Mall(時尚商城)、超市和快餐店等日本的洗手間都非常乾淨。最近,馬桶蓋的開關、馬桶的清洗也實現了自動化,洗手時放水、打肥皂、烘乾,全部能自動完 成。只有在接觸自己的衣服時才需要用自己的手。
同時,人行橫道在綠燈亮起時,甚至可以閉著眼睛過馬路,或許只有日本才能做到這一點。
根據江戶時代幕府的政策,日本曾在約200年多年裏閉關鎖國。
關於鎖國帶來的利弊有很多説法,積極方麵包括「國內的經濟和文化得到發展」、「沒有捲入海外的衝突」,同時也存在弊端,例如「對海外變得無知」、「外交手段幼稚而拙劣」、「沒有引進先進技術」。
現代日本雖然與鎖國無緣,但可以毫不誇張地説,民眾不願到海外去的日本與鎖國時代的日本存在或多或少的共同點。
下面介紹一下為鎖國畫上句號、成為明治維新原動力的幕末(江戶幕府的末期)志士坂本龍馬。
以他為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很多,但經常被使用的畫面是這樣的,
坂本望著故鄉高知的大海説,
「這片海對面的國家會有什麼呢?真想去看看」
在認為外國人很野蠻的時代,心裏「想要到外國看看」的坂本龍馬等年輕人打下了現代日本的基礎,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日本人啊,勇敢到海外去吧!
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亞太研究科碩士。1998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日語節目主持人。2005年至2013年,先後擔任廣東 電臺《東京流行音樂》、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東京音樂廣場》《日語加油站》節目製作人、負責人及主持人。出版著作《小皇帝時代的中國》、《在北京開啟新一輪 的學生生活》、《請幫我起個日本名字》、《日中商務貿易摩擦》等。譯著《蝸居》等。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