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在法蘭克福成立人民幣計價交易所
2015/10/30
中國政府總理李克強於10月29日與正在北京訪問的德國總理梅克爾舉行了會談,雙方就在德國成立涉足人民幣金融産品的國際交易所達成一致。這是在海外的首
次嘗試,歐洲投資者買賣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和債券將更加容易。中國尋求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而德國則希望獲得人民幣交易中心地位,雙方
的想法不謀而合。歐洲各國對中國資金的相互爭奪正日趨激烈。兩國首腦會談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長達70分鐘,大幅超過原定的30分鐘。梅克爾強調「相信中國經濟的發展」。對此,李克強也回應稱,「對德國而言中國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中國也會從德國工業中學習更多經驗」。
成為經濟合作主要議題的是「人民幣的國際化」。為了擴大國際人民幣交易,中德兩國就成立新市場達成了協議。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和德意志交 易所集團將共同出資2億元,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從事人民幣金融産品交易的「中歐國際交易所(CEINEX)」。上海證券交易所表示將於11月18日開始運 營。
除了與中國市場的股價指數等聯動的ETF之外,還將交易中國企業和海外企業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等。預計有200家左右金融機構和機構投資者參與交易。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強調:「將打造能夠以高效方法交易有吸引力的中國金融産品的世界首家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所」。
在德國新建以人民幣計價的市場,預計將對人民幣的國際化産生明顯推動。隨著中國企業積極進軍海外,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的需求正在迅速擴大。中國希望將此次成立新市場作為推動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儲備貨幣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的措施加以利用。
對於德國來説,金融機構手續費有望擴大等益處明顯。此外,德意志交易所集團還與中國人民銀行旗下的外匯交易中心,就成立交易中國銀行間利率産品的合資業務達成了協議。
美國認為「中國需要推進金融改革」,對人民幣國際化提出了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方面看起來正在罕見接近中國。而其背後是一種焦慮心理。
「中英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9月19~23日訪英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了在倫敦市場發行人民幣國債等方面與英國合作。與9月下旬習近平訪美時拿出南海和網路攻擊的美國不同,英國對習近平訪問採取了少有的接待。
而在英國以外,法國巴黎和盧森堡也對成為人民幣交易中心躍躍欲試,在此背景下,德國也有必要儘早採取新行動。
此次的中歐國際交易所由中國方面出資60%,運營也由中國主導。德國方面也將獲得巨大回報。中國方面將投入鉅資採購130架空中巴士製造的飛機,同時在舉國努力推進的製造業結構升級方面,將大量引進德國西門子等的最新系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阿部哲也 北京報導
工行要為大眾「雪中送炭」
2015/10/30
德國福斯中國法人10月29日宣佈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了有關「長期戰略合作」的備忘錄。雙方在德國總理梅克爾訪華之際就該合作達成了共識。工商銀行將在全球向大眾集團提供營業及運轉資金。該合作是中德首腦達成共識的經濟合作的一環。大眾首席執行官(CEO)馬蒂亞斯·穆勒(Matthias Mueller)隨同德國總理梅克爾訪華,達成了此項合作協議。將設定長期的信用框架,讓大眾在資金運轉和財務惡化之際也能夠順利開展業務。此外還將在融資的多樣化等方面開展合作。
大眾受廢氣造假事件影響,相關對策費用急劇增加,此外還有聲音擔憂,受評等下降等因素影響,大眾的融資成本將出現上升。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會談的梅克爾似乎呼籲中方對大眾提供支援。
日本經濟新聞(日經中文網)阿部哲也 北京 報導
歐洲對華政策為何與美國存溫度差
2015/10/30
在對華政策方面,歐洲主要國家間與美國的溫度差十分明顯。在美國派遣驅逐艦進入中國主張擁有領海主權的南海人工島12海浬以內範圍的背景下,德法首腦近期
相繼訪華,強化經濟關係。距離中國較遠、不會受到安全保障層面威脅的歐洲國家的立場是優先重視經濟層面的實際利益。德國總理梅克爾將於10月29~30日訪問中國。此次將是梅克爾第8次訪華,據稱將簽署新的協定,繼續加深兩國的經濟關係。
此外還希望以巨大的中國市場為落腳點繼而攻佔全球市場。德國將提高製造業效率的「工業4.0」作為國家項目推進,力爭使其成為國際標準。德國認為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的普及是該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梅克爾將在首腦會談上游説中國引入該標準。
在梅克爾總理之後,法國總統奧朗德將於11月2~3日訪問中國。預計與德國一樣,經濟使節團將隨行訪華。將就原子能和飛機等廣泛領域的經濟合作展開磋商。
在與習近平的首腦會談中,奧朗德還將呼籲中國在全球變暖對策方面提供合作。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將於11月底在巴黎召開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的成功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少不了發展中國家代表中國的合作。
但歐洲也不是完全躲避「中國威脅」。預計梅克爾在首腦會談中會對中國在南海強化實際支配表示擔憂。德國政府相關人士10月26日向記者表示:「還擔憂報導管制、媒體人士被扣押」。德國似乎要顯現出軟硬兩方面。
梅克爾在訪問中國之前的10月上旬訪問了印度,顯示出也關注東南亞的姿態,似乎也是在嘗試不被看做是「重視中國」。如果德國在亞洲「中立」立場被誤解,在中國以外亞洲國家的經貿有可能會變得困難。
歐洲國家對商標、前端技術等的知識産權關心度較高。雖然歐洲一度出現的中國經濟熱有所降溫。但是即便如此,和美國的強硬對華姿態相比,顯示出明顯的溫度 差。這不僅是不通過軍事力量而是通過對話解決問題的傳統思想,還有就是在經濟上能夠依賴的只有中國這個現實。
在新興經濟體中,俄羅斯正在被制裁,南美「支柱」巴西的經濟低迷。中國的增長雖然放緩,但德國政府相關人士説:「巨大的市場並沒有消失」。英國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0月中旬訪英時,就達成了大規模的經濟合作意向。
為了能促成經濟增長,歐洲主要國家正在爭奪中國資金。為此歐洲對中國的批評減弱。英國期待中國的「投資」,而法國希望獲取中國基礎設施等政府訂單。由於政府間的關係直接左右這些投資和訂單,英法不得不在對華批評上降低姿態。
2008年當時的法國政府批評中國的西藏問題,在中國遭遇了「拒買法貨」的運動。也有法國媒體稱:「避開刺痛中國的話」。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 赤川省吾 柏林、竹內康雄 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