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4, 2016

中國經濟「L型」的世界

中國經濟「L型」的世界

2016/05/11
「希望修改借款條件」,南美洲委內瑞拉石油礦業部長德爾·皮諾(Eulogio del Pino)3月1日訪問北京時提出這樣的要求。他此行的目的是向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申請減輕借款的負擔。

出席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的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和習近平(2015年1月7日,kyodo)
位於美國「後院」的委內瑞拉2000年代成為反美左派。而不斷接近該國的則是懷揣著成為與美國並駕齊驅的大國「夢想」的中國。

  雙方達成了有關合作計劃,即由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向委內瑞拉的國營石油公司等提供融資,而委內瑞拉以儲量豐富的該國原油進行償還。不過,實現計劃的前提是中國的持續增長,包括經濟的高增長以及隨之迅猛增加的原油需求。

  然而,算盤還是亂了套。除了美國的頁岩氣革命之外,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出現放緩。因原油價格下跌,委內瑞拉自2005年起從中國獲得的累計650億美元融資,一家美國大型評等公司稱「在年底之前陷入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很大」。

  包括委內瑞拉在內的主要産油國曾希望在4月17日達成的凍結增産協議也最終流産,這使得該國難以更難以走出困境。不過,中國似乎無法向該國伸出援手。

  2008年,在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波及全世界的背景下,中國借助4萬億元鉅額經濟刺激措施推動經濟實現了「V型」復甦。但在目前,當局者異口同聲地表示, 今後將是「L型」。似乎是想説經濟不會失速,而是將趨於平穩。但受製造業的過剩産能和老齡化加速等的影響,中國有可能陷入的是長期停滯的「L型」。

  這一衝擊正在動搖著整個世界。

  巴西將於8月舉辦奧運會,但在該國議會,針對總統羅塞夫的彈劾審議仍在持續。不僅是政治,該國經濟也處於有可能連續2年陷入負增長的危機之中。

  「連餐飲店的工作都找不到」,在靠近資源巨頭淡水河谷公司旗下主力礦山的巴西北部城鎮的一家職業介紹所工作的巴提斯塔抱怨道。因瞄準中國需求,勞動者紛紛 湧入,被密林環繞的城鎮的人口在過去10多年裏增加至近3倍,達到19萬人,但淡水河谷對中國銷售額在最近2年裏減少了一半。這使得該城鎮變得到處都是失 業者。

  瑞士最大工會組織瑞士貿易聯盟(Unia)正在密切關注旗下擁有高檔手錶「卡地亞」等的世界第2大高檔品牌企業歷峰集團的動向。該公司對主要出口目的地中國大陸和香港業務陷入低迷,正在討論進行裁員,甚至包括裁減「需要用10年來培養」的熟練工。

  世界最大化學企業德國巴斯夫集團(BASF)、最大鋼鐵企業安賽樂米塔爾。即使是在世界範圍內分散風險的巨大企業,也因中國需求減少而持續呈現利潤下滑態 勢。中國2011~2015年的平均增長率為7.8%,但即使是樂觀的中國領導層,也認為經濟增長將在未來5年裏放緩至平均6.5%。

  據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估算,中國增長率每放緩1個百分點,世界經濟增長率將被拉低0.24個百分點。世界並未適應從中國吹來的強勁逆風。

  中國領導層提出追求「中國夢」。為此,中國正朝著世界的大國不斷邁進,但規模巨大的經濟的變調和強硬的外交姿態正成為世界的火種。


       「指望中國經濟繼續超高速增長是不現實的」 
                                                                    —— 中國財政部長 樓繼偉


日本擔憂人民幣貶值帶來日元升值風險

2016/06/03
在外匯市場,中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正步步下跌,有觀點認為今後將導致日元升值風險。在2015年夏季和今年初,人民幣大幅貶值,在此背景下,對中國經濟感 到悲觀的言論加強,被視為安全貨幣的日元被買入。市場猜測今後這種局面或將再次出現。雖然目前的金融市場表現平穩,但市場相關人士對人民幣貶值風險的擔憂 並未緩解。

 
人民幣以中國人民銀行(央行)每天早上發佈的中間價作為參考,在一定的浮動範圍內交易。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6月1日為1美元兌6.5889元,設定為人民幣比前一日貶值。創出自2011年2月中旬以來、時隔約5年零3個月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最低水平。

  SMBC日興證券外匯與外債策略分析師野地慎指出,「最近數天來,中國外匯市場出現了以低於中間價的水平進行的交易,這容易引發對將來人民幣可能大幅貶值 的預期」。反映外國投資者看法的期貨(1年期)徘徊在6.76~6.77元的水平,這也體現出人民幣走向貶值的預期。

  中國人民銀行2015年8月11日宣佈修改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的計算方法,將當天的中間價即刻比前一交易日下調近2%。加上股價下跌,市場對中國經濟感到悲觀,避險情緒加強,最終波及日元,導致了日元大幅升值。

  今年初,以中國股市暴跌為開端,市場心理惡化。在中國人民銀行下調人民幣中間價的背景下,日元繼續升值。

  與當時相比,目前的金融市場顯得較為平穩。目前人民幣兌美元貶值的趨勢比較平緩,可以理解為直接反應了美國升息預期的加強。眼下並沒有匯率劇烈波動的跡象。

  但是,仍存在擔心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導致市場動揺的聲音。原因是對中國經濟進一步減速的擔憂仍根深蒂固。

  日本綜合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關辰一表示,「由於出口持續低迷,人民銀行今後有可能大幅下調人民幣的中間價」。由於成功遏制了資本外流,中國人民銀行為了促進出口而誘導人民幣貶值也不難理解。

  日本瑞穗銀行首席市場經濟學家唐鐮大輔也認為,如果美國持續加息,「由於人民幣與美元的聯動性依然很強,從刺激出口的觀點來看,存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大幅下調的可能性」。

  尚不習慣與市場對話的中國因不謹慎的行動而多次導致市場陷入混亂。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正是最大的中國風險。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中西誠

外資何時讀懂中國

2016/06/03
「回到北京真是太棒了」,3月18日,美國Facebook首席執行官(CEO)馬克·扎克伯格在自己的主頁上這樣描述在霧霾籠罩的天安門廣場跑步的情形。

    中國媒體爭相報導了扎克伯格在北京帶保鏢跑步一事。他還受到了中國主管新聞宣傳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劉雲山的接見,並表示讚賞中國互聯網領域的發展。

訪問北京的Facebook CEO扎克伯格(左)與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等進行交流
      美國代表性的企業創始人不遠千里來到北京並對外展現與中國領導層的親密關係,這似乎可以稱之為「北京朝拜」。對此,不少網民批評這是在過度巴結中國。

  在世界範圍內近16億人在使用Facebook,而在中國,除了採用特殊方法外,無法連接。 即便如此,企業還是無法忽視擁有13億人的世界最大市場。力爭在2030年之前使用戶增加至3倍,達到50億人的Facebook也是其中之一。

  美國星巴克CEO霍華德·舒爾茲(Howard Schultz)以「最頻繁訪問中國的美國企業家」而自居。該公司在中國的開店數已達到2千家,在今後5年裏還計劃每年增加500家。3月,在北京召開的 與政府相關的經濟論壇上,一齊亮相的是西門子、IBM、雀巢等知名歐美企業的首腦。

      「我們將營造更加公平、更為透明、更可預期的投資環境,中國要始終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外商投資熱土」,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這樣強調。在經濟減速的背景 下,人工費出現上漲,中國作為製造基地的吸引力出現減弱。在環境保護、産業的高度化、醫療等很多領域仍需要依賴外資的力量。

      難擋新潮流

      在多大程度讓中國市場公平透明取決於掌握強有力權限的中國領導層。另一方面,新潮流也正在興起。而在其中起到推動作用的正是生活日趨富裕,需求日益多樣化的中國消費者。

      29年前作為外資的快餐店率先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肯德基在中國的店舖網已擴大至超過5千家店,被稱為「外資的成功模式」。但是,隨著消費者的眼光越來越挑剔,這一成功者也在中國市場碰壁。

      曾經作為奢侈象徵的肯德基如今在中國消費者眼裏已逐漸淪為「不會特意前往的店」(北京市某27歲女性)。其運營公司美國百勝集團2015年10月被迫決定剝離此前一直擔負著增長引擎作用的中國業務,將中國風險從本體分離。

      購物只需要有網路就可以足不出戶,吃飯付錢與朋友分攤也只要利用智慧手機的電子結算就能輕鬆解決。不只是價格,更在意品質。這也是當前中國普通消費者心理的寫照。中國的市場正以超過世界預想的速度變化。外資企業僅靠「北京朝拜」似乎已難以看懂今後的趨勢。

      「社會主義也有市場」—— 鄧小平

      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山田周平、粟井康夫、小高航、永井央紀、原克彥、小龍麻里子、宮本英威、加藤宏一、佐竹實、高橋里奈、山下晃、上野宜彥

市場化處理「過剩」問題的關鍵

2016/06/03
日經中文網特約撰稿人 金堅敏:經過三十多年高速經濟發展的中國經濟正處於減速換檔的探底過程中,而國民經濟中存在的産能過剩、高庫存(房地産)及高杠杠不僅威脅到中國經濟的系統安全,同時阻礙著經濟增長。

 中國加大處置高槓桿、僵死企業等存量「過剩」力度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6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是「去産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特別是「去産能」、「去槓桿」及與 此相對應處置「僵死企業」將成為今後數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減法」的難題。如中國國資委明確提出三年時間完成處置345戶「僵死企業」的目標。在經濟下 滑、不良債權高起的背景下,推進「去産能」、「去槓桿」、處置「僵死企業」等結構性改革將會加大經濟下行壓力和帶來陣痛,需要全社會有斷臂求生的勇氣、魄 力和智慧來推進。

金堅敏
八十年代後期泡沫經濟破裂後的日本經濟同樣出現了被稱之為「三個過剩」、既人員過剩、設備過剩、債務過剩的問題,並拖累經濟增長。而日本社會在「短 痛」與「長痛」的處理上猶豫不決,政府主要採取需求刺激政策,財政刺激支出累計超過100萬億日元(約佔GDP的20%左右)。「僵死企業」得以生存,政 策效果平平,經濟增長年均僅為1%左右,被稱之為「失去的10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更加大了日本經濟的下行壓力,企業經營困難加大,金融機構大 量倒閉(1997-2001年五年有大小161家存款金融機構倒閉)。對此,日本於1998年通過「金融再生法」(處理倒閉金融機構)及「早期健全化法」 (國有化等動用政府資金注資)兩法處理金融系統性危機。但是,真正從「治標」到「治本」處理「三個過剩」是到2001年才開始。

  日本市場化處理「三個過剩」問題

2001年日本的經濟財政諮詢會議提出二、三年內解決不良債權問題的目標,指出「即使短期內不得不忍受經濟的低增長,也要克服經濟的脆弱性,實現民間 需求為主的經濟增長」。同時,要求金融機構的不良債權問題與企業過剩債務問題一體化解決。為此,日本於2002年制定「金融再生計劃」,並強化「整理回收 機構」(The Resolution and Collection Corporation)處置不良債權;設立「産業再生機構」(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Corporation )處置「僵死企業」及企業重組;同時進行結構改革等。計劃將主要銀行的不良債權比例從2002年的8.4%通過三年時間降低一半為目標。事實上,通過三年 左右的處置和改革措施,同時在全球宏觀經濟向好的外部環境帶動下,主要商業銀行2005年低的不良債權比例降至2.9%, 基本消除了「三個過剩」問題,經濟恢復了一定的活力。

  2002-2005年的三年可以説是日本在市場化處理「三過剩」取得了重要成果,強化貸款的硬約束是其重要處理原則。對於人員過剩主要是通過企業以減 員增效,政府以社會保障兜底為主;對於設備過剩問題主要是通過企業內部解決(停産、搬遷、重組、海外投資等);對於債務過剩問題主要是強化貸款硬約束、對 企業資産進行嚴格稽查、公開核查結果、並進行分類管理。並處理一批「僵死企業」(三年間通過「産業再生機構」共處置41家製造、流通、建築等企業)。

 
日本在處理「三個過剩」存量問題的同時、強化治理機制建設等優化增量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2008-09年發生的金融危機給全球的資本市場及宏觀經濟造 成了巨大的衝擊,日本也不例外。但是,如附圖所示,日本商業銀行的不良債權餘額與不良債權比例都沒有大幅增加。有分析認為這一結果説明經過前期的結構改革 為銀行體制植入了健全經營的治理機制,自身應對風險的能力得到了加強。同時,從實體企業角度看,通過「收益性標準」(收益無法支付最低利息的企業)及「金 融支援標準」(新借入貸款超過前一年貸款存量的企業、也就是用新貸款支付利息得到金融支持的企業)判斷得出的大量「僵死企業」(最高比例約達樣本的25% 做有)實體企業在經過市場化處置以後,相當一部分得已改造成為「健全企業」(Why have 「Zombie Firms」 Recovered ?Economics Today, Vol.28, No.1, March, 2008)。分析認為「僵死企業」健全化的主要原因為:(1)外部經濟環境好轉;(2)企業自身改革重組;(3)確立了市場化的企業治理機制等。


  中國需重點解決非市場化「行政干預」和「投資過度」問題

  從日本處理「三過剩實踐來看,「存量」處理與「增量」優化需同時展開,對中國而言「增量」優化比「存量」處理更緊 迫、難度也更大。因為,「存量」處理在中國、美國、日本都已有經驗成功的經驗。如中國于90年代末展開的「國企改革」、「金融改革」通過資産管理公司方式 處理了大量的不良資産和「僵死企業」,如圖所示商業銀行的不量資産率大幅下降,國有企業的「過剩」問題也得到了相當程度解決。但是,與日本商業銀行不同金 融危機後不良資産有大幅增加,國有企業的「過剩」問題有死灰復燃。因此可以説「增量」優化挑戰更大。

 從形成新的「過剩」問題的背景分析,如何解決非市場化的地方「行政干預」和企業「投資過度」問題是問題的關鍵。其中,地方政府執行「産業政策」成為了「行 政干預」的藉口,同時,過度的「産業政策」也導致的投資(企業)·融資(商業銀行)責任不明。因此,在中國符合市場化的企業和商業銀行治理制度建設應成為 處理「過剩」問題的重要一環,只有治理機制健全才可避免發生「投資過度」問題。不會造成「過剩」問題的反覆。從這個意義上説日本處理「三個過剩」教訓和經 驗值得中國借鑒。

本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金堅敏 簡歷
日本富士通總研主席研究員,博士(國際經濟法)。1978年就讀於中國浙江大學。85年至91年在中國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工作。92年 就讀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科,97年取得博士學位。98年進入富士通總研經濟研究所工作至今。有「自由貿易與環境保護」、「日中關係轉機」、「華 人經濟學者看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的主要産業和強勢企業」、「印度和中國比較」、「韓國企業的競爭力」、「中國網路企業的創新」等出版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