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rch 5, 2014

阿里、腾讯的战略与博弈

梦醒时分:阿里、腾讯的战略与博弈

摘要 : “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我们才不会迷茫”。阿里、腾讯不再迷茫。

“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我们才不会迷茫”。这是前不久,马云内部邮件里的一句话,旨在提醒阿里员工,亦是鼓舞士气。阿里与腾讯的竞赛,是当下互联网最热的议题,现在是阿里与腾讯的梦醒时分。
投资大众点评,宣告了“微信万能论”的破产,马云的邮件,也算是某种自省。
我试图从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的战略博弈,来分析两家市值千亿美金互联网巨头的暗战,以及未来演进。
首先,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风格迥异,都有自己的企业基因与路径依赖。阿里是一家战略主导,运营为先,先发制人,求颠覆的公司;腾讯的战略并不清晰,重产品,讲究学以致用,后发优势,它的经营哲学是实用主义。
A、核心资产:阿里是数据、腾讯是用户

接下来谈谈两家公司的战略演进,第一个讲的是阿里。阿里诞生之初,一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有些理想主义色彩,不过,从阿里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它的战略始终没有出现过太大的偏移。也没有跳出这句话,那就是,做商业基础,商业世界的“水、电、煤”。
阿里从最早的信息流切入,做电商平台,随即切入流量分配(阿里妈妈、淘宝联盟)与支付(支付宝),接着切入到物流(譬如菜鸟)、云计算(阿里云),它始终都是围绕商业基础服务开展业务。阿里的生意,是以淘宝、天猫、1688等庞大交易作为动力牵引,进入各个商业基础服务,也就是所谓“水、电、煤”。数据,尤其是交易数据,是阿里的核心资产。
腾讯公司,它的战略演进,或者业务演进,都是在发展中学来的。腾讯的战略很难厘清,无论是游戏,还是媒体业务,以及电商、视频、搜索,腾讯都是后知后觉地后发切入。
腾讯在PC时代,凭借QQ社交关系链,与弹窗绑定,一路厮杀,神佛不顾,在游戏、门户、浏览器、输入法等等业务上,几乎无往不利。腾讯在学习竞品的同时,也做了无数的微创新。一句话,腾讯成功,不是靠抄袭,而是靠产品与社交利器。腾讯的核心资产,是用户,产生交互并且锁定在腾讯平台难以脱离它的用户。

阿里的核心资产,是数据,交易数据,腾讯的核心资产是用户,产生交互的用户。这也让两家公司在商业模式上有着不同理解:阿里是围绕商家来赚钱,腾讯是围绕用户来赚钱,前者是地租,后者是人流。

B、战略上阿里优于腾讯,战术上腾讯暂时领先阿里
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的竞争,在战略层面,阿里优于腾讯,不过具体战术而言,当前因为微信的优势,让腾讯获得暂时领先。
为什么说,阿里战略上领先腾讯。一个原因,云计算与大数据。马云在他的内部邮件中说,现在是IT向 DT(data technology)的时代,云计算方面,阿里云已经遥遥领先腾讯腾云,即便是腾讯腾云能够迎头赶上阿里云,但云背后,乃至数据,却是 有是有层级关系的。离交易,离钱越近的数据,越值钱。
老话说“听其言,观其行”,真正反映个人偏好的,是实际行动。腾讯、百度、阿里,乃至 其他互联网服务都产生大量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含金量却是有排序的。序列排名是腾讯与新浪微博,次于百度的搜索数据,百度的数据又不如阿里的交易数据——腾 讯与微博的数据是反映初个人行为,一定的偏好,而搜索,起码意味着至少了解你才会搜索,这是个人偏好的进一步明确,至于淘宝下单购买,这是最明确的偏好表 现了。
从两个平台产生的数据来说,阿里的数据含金量远超于腾讯平台,未来可挖掘,可拓展的价值空间更大。
从IT迈向DT,不仅是技术升级,更重要的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去互联网化——套用百度李彦宏的话,互 联网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因此百度确定了中间页投资策略。阿里与腾讯也在积极却互联网化:阿里的去互联网化,表现是菜鸟网络、投资日日顺物流,还有余额 宝,支付宝钱包;腾讯的去互联网化,则是微信支付,投资大众点评。
去互联网化,马化腾将之称为“链接一切”。阿里与腾讯在“链接一切”中暗战,最明显的案例,是支付宝钱包与财付通微信版支付的较量,另外一个案例,则是鲜为人知物流暗战,阿里投资海尔日日顺物流,腾讯则入股华南城。
阿里牵头做了菜鸟物流,全国各地都拿下不少地,其实,腾讯也拿下不少的地,仅次于阿里。不过,两者的较 量却不是在一个量级上,阿里菜鸟优势太明显,最核心的便是,阿里有淘宝、天猫2013年15000亿交易额作为火车头牵引,更有十年来累计起来的交易数 据。至于腾讯,最近传出的风声说要放弃电商独立发展,入股京东,其实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试图通过京东交易额来拉动。菜鸟物流的野心是,打造一个基于电商 的,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是对现有物流体系的革新与升级,但腾讯电商与淘宝、天猫差距太远,中间隔着10个京东,长路漫漫,非朝夕之功。
当然,在具体战术上,腾讯微信还是有极大优势。所以,微信支付的抢钱包春节期间风头能够盖过支付宝钱包的红包,所以,3月8日,手机淘宝要号称请北上广深等10大城市的消费者吃喝玩乐,因为移动电商刚刚兴起,微信是高频应用,发展很快,阿里需要抗争。
电商是阿里战略的一块基石,PC的电商格局已定,移动电商还在发展,没有交易拉动,成为商业基础服务商便失去强劲动力。
C、两家公司投资策略与未来演进

阿里与腾讯的博弈,还表现在投资领域。不过,两家公司的投资哲学,却是迥异不同的:阿里是基于数据获取,投资基础服务,腾讯的投资,更多的是业务互补,短板修长。
阿里投资策略,一方面是基于数据获取,投资基础服务,另一方面则是组建业务联盟。阿里 投资最代表性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友盟,一个则是高德,友盟是基于移动数据的需求,而高德,则因为地图与数据,是移动电商的一个必须基石。所谓业务联盟,则 是基于流量入口-交易购买-社交分享,三步的联盟组建,新浪微博便是如此,还有传说中的360 。
具体到实际的竞争中,阿里的投资也有诸多牵制腾讯的因素。譬如陌陌、虾米音乐,陌陌是社交,虾米是娱乐,都是腾讯的业务核心。今年陌陌将要上市,它的主要收入来自游戏,虽然难以颠覆腾讯却也能敲山振虎。

腾讯的投资策略,是业务互补,短板修长。典型代表是大众点评与搜狗。投资点评,是因为自身业务难以在未来竞争中胜出,F团、高朋、微生活在O2O领域中式微,投资搜狗也一样,搜搜做不好搜索,倒不如求诸于人。
腾讯的近期表现来看,腾讯其实是在做减法。投资搜狗,放弃搜索,投资点评,放弃O2O,最近绯闻投资京东,则是放弃电商。当然,这种减法,也是某种加法,以入口与用户锁定业务,将具体业务承包给自己投资的公司。
马化腾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马云邮件里那句话:“只有知道自己有什么,要什么,该放弃什么,我们才不会迷茫”。
在未来,阿里与腾讯,两家公司会变得无处不在。阿里的无处不在,是沉到地下,成为金融、医疗、政务、交 通、气象等行业以及海量互联网用户的基础服务和应用,像阿里云、支付宝那样成为链接世界的“水、点、煤”,你在使用各种服务,却不知道,这是 Power by Alibaba。
腾讯的无处不在,表现在具体业务上,用腾讯的应用宝、浏览器、玩QQ游戏,用微信购物,腾讯会涉足各种业务,告诉你这是企鹅为您提供。
当然,这都只是假设,这个假设成立的前提是,阿里与腾讯都不犯错。
阿里与腾讯的竞赛,短期内我看好腾讯表现,微信已然得势,这家公司缺乏理想,却更懂得把握今天;倘若把时间维度放长,阿里至少是三倍腾讯的价值,阿里有商业理想或野心,讲究蓄势,阿里集团可以亏损多年,却在近两年爆发性增长,它有做平台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阿里的布局,离交易更近。 



特斯拉和小米完全一样的3个必杀技

摘要 : 特斯拉做的是针对企业家群体,有科技范的人群,他们买车,买的是感觉。这种族群特征很重要,他们使用产品时不只是在用其功能,而是通过使用这个产品来告诉别人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开得不是车,是逼格、标签。

注:这是我在一个“特斯拉铁粉群”的内部分享,特斯拉和小米完全一样的3个共同点。我想说的是,不是要仰望特斯拉,关键是如何把特斯拉的经验拿回到自己的公司。
大家好,我是金错刀,今天跟大家聊聊特斯拉跟小米的话题,我们的微创新总裁营,除了第七期学员王为之 外,还有不少学员也都成为特斯拉的购买者,我们这次在杭州有几个学员也说要买特斯拉,而特斯拉在中国充电还不太方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买特斯拉呢,价 值70多万,还不太方便,为什么这么多人想买呢?
最近好多企业,特别是我们的学员,都会提到一个话题,就是干掉我们自己的,不是行业的对手,而是天外飞 仙。就是外行杀进来把你干掉了,就像现在干掉新东方的不是另一个新东方或学而思,据说现在变成了YY语音。干掉汽车的绝不是另一个传统汽车品牌,而是特斯 拉这种互联网思维做汽车的方式。
为什么想跟大家聊聊特斯拉的话题,其实也是想通过特斯拉和小米的共性,看一看什么是互联网创新的原点,换句话说,小米和特斯拉的互联网方式,也可能会在其他行业出现。
我总结了下,特斯拉跟小米有三个最共通的必杀技:
一、特斯拉跟小米做产品时,先做族群,先做粉丝;
特斯拉做的是针对企业家群体,有科技范的人群,他们买车,买的是感觉。这种族群特征很重要,他们使用产品时不只是在用其功能,而是通过使用这个产品来告诉别人他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开得不是车,是逼格、标签。特斯拉是这样,小米也是这样。
这是一个特斯拉车主的自述,很有代表性:我觉得Tesla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将汽车又重新变成了一种身份 地位的象征。当然,在美国这种象征并不是简单“富人的好车”,而更多是一种“全球科技含量最高的汽车”!开着Tesla的车上街,你代表的是高科技的弄潮 儿。于是,在硅谷的高科技园区看到那些苹果,谷歌的员工开着Tesla的车上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个人认为这种“带有标签”的汽车品牌是Tesla能够 大卖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但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产品只靠逼格是很难成功的。特斯拉的背后抓住了用户的痛点,打造了优秀的驾驶体验。很多用户购买特斯拉的三个最大的感受就是1、外观好看,很拉风。2、开车速度快;3、软件体验好,大屏,内置谷歌地图。
从小米和特斯拉第一个共同点发现,很多传统企业不是这样的,他们从功能出发,从工厂出发,但小米和特斯拉是从族群、粉丝考虑,先做一个核心或很小的用户群出发,把一个小点做到极致。
二、特斯拉和小米第二个共同点,其他企业最难学的点:他们的汽车、手机更像电脑。
特斯拉汽车被称为智能汽车,第一是性价比,第二是软硬件结合。让很多用户尖叫。
特别是在销售方式上。小米砍掉了一切中间渠道。特斯拉也一样。特斯拉是针对传统汽车4S店的颠覆。传统的4S店是四位一体的特许经营模式,整车销售,零配件、售后服务,信息反馈。4s店是个标准的产物,在互联网时代会遇到巨大挑战。
这个挑战对传统汽车厂商可能是灭顶之灾。因为这样的灾难在手机上已经全面显现。也是小米的核心,是什么 呢?第一个就是快,对用户、对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荣威的高管上过我们的课,荣威也算很早做互联网软件的,他们告诉我,其实一款汽车,尤其是进口汽车,从立 项到产品出来是7年时间,也就是说一款汽车的研发是7年前就确定好的。第二是个性化,传统汽车是批量生产,个性化不足。但特斯拉可以做到。特斯拉与小米给 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学会“吃软饭”(软件的软)。
三、小米和特斯拉都没有广告费。
几乎没有广告预算。那它靠什么宣传呢?他们靠的是粉丝,以及口碑传播。说的跟简单点,他们特别强调口碑。在口碑制造上,很多想似的地方。他们把产品和粉丝放在核心位置。
他们都在劈开用户的脑海,这里有三点可以分享:①公司CEO个人的明星效应,公司人格化的好方法;②做 口碑上,都特别擅长发动发烧友的能量,小米发烧友就是极客,特斯拉的发烧友在中国就是科技公司的CEO们,雷军订了、丁磊订了、王小川、张朝阳都订了,据 说万科的王石都订了,这样你就会想,怎么科技大佬都订了特斯拉,我是不是也订一辆?③产品本身会说话。小米和特斯拉都在产品上有很多小的微创新点,会引发 人们的讨论。比如特斯拉没有发动机,车门上没有钥匙孔等等。
所以,要让产品自己会说话。产品为王。口碑非常重要。
最后总结一下:特斯拉跟小米的三大核心共同点:
1、痛点思维:先做族群,粉丝。我只想买这部车,因为他给我的体验太好了。
2、尖叫点思维:智能汽车本身也是性价比,软硬件结合。
3、爆点思维:没有广告费。产品本身会说话。
谢谢大家!

 

 

CarPlay:苹果不再想着颠覆行业了

摘要 : 苹果破例了。从发布的CarPlay产品来看,苹果不但没有要“颠覆“任何一家企业,反而更像是主动给汽车厂商投出的一枚橄榄枝。

一向封闭的iOS终于开始向移动终端之外延伸了,这次不是可穿戴设备,也不是iTV,而是一款所谓的汽车产品“CarPlay”。
熟悉苹果的朋友一定知道,过去几年的3月份都是iPad更新季节,不过2014这个春天,瑞士车展前夕,苹果破例了。从发布的CarPlay产品来看,苹果不但没有要“颠覆“任何一家企业,反而更像是主动给汽车厂商投出的一枚橄榄枝。
与传统的操作系统、车载系统概念不同,苹果CarPlay并非严格意义上的OS,简单的说,它只是个 iPhone在汽车上的马甲,与Airplay类似,CarPlay可以理解为iOS连接汽车的一个协议,通过这个协议,用户可以在车内屏幕上打电话,发 短信,听音乐,唤出Siri,使用导航,甚至开启一部分定制APP。
为什么说苹果献出的是一颗橄榄枝?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解释的很清楚——“CarPlay不介入车辆本身的控制系统,这样汽车厂商不会抵触,一些基础的LBS服务iOS的地图也都能解决”。换句话说,你想用它的时候可以随时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就完全感受不到它存在——继续使用原装车载系统,同时,这也可以令更多的汽车厂商愿意加入苹果阵营,远比车联网增加的一两个功能重要。
从目前传出的图形界面和视频上看,CarPlay的目的就是把iPhone融入车内,驾驶者只需用多功能方向盘按键,中控屏等汽车自带装置就能使用iPhone上的不少功能。可以说,从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方面而言,苹果以最合理且受欢迎的方式切入了市场。
与iPhone,iPad等定位与娱乐领域不同,汽车上的CarPlay干的是“人命关天"的事,这也是苹果进入行业前较为谨慎的原因之一,有传言称,在苹果把Google Map踢出iOS,埋头做苹果地图时,就有了进军汽车领域的想法。
其实“车联网”的概念也一直在讨论,从特斯拉Model S推出后更是不绝于耳,多家厂商都希望在汽车这个大概念上分得一杯羹,不过在IT市场上随着iOS和Android两大系统的普及与成功,其他系统商和硬 件上等的机会将越来越小,所有人都知道,苹果谷歌两大巨头进入汽车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儿。
CarPlay首批支持的厂商有沃尔沃、法拉利、奔驰等豪车,后续会有包括宝马、福特、通用、本田、现 代、起亚、三菱、日产、标致雪铁龙、丰田等,该产品将于本周日内瓦车展亮相。而另一位重要玩家谷歌也没闲着,早在1月的拉斯维加斯CES上,谷歌就成立了 “开放汽车联盟”,盟友包括英伟达、奥迪、通用、现代、本田等。
可以预见,Android进入汽车市场可能会更加“野蛮粗暴”——深入集成原车系统,不过Android在安全与稳定性上,仍将留下一些疑虑,这次,苹果又抢了个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