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4, 2014

G20提出「5年提高2%」的共同增長率目標

G20提出「5年提高2%」的共同增長率目標

2014/02/24
     在澳大利亞雪梨召開的20國集團(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于2月23日閉幕,會議採納的共同聲明提出爭取未來5年將全球經濟增長率提高2%以上。由於 新興經濟體經濟出現減速以及歐洲經濟復甦緩慢,G20希望通過提高全球經濟的增長率來促進就業擴大。預計日本也不得不正式強化以醫療和農業為支柱的增長戰 略。

     「首次嘗試設定數值目標」。主席國澳大利亞的財長Hockey在23日會議閉幕後難掩興奮地強調。G20之前曾在財政健全化方面設定過一定的目標數值,但 是設定共同的經濟成長率目標實屬罕見。為實現上述目標,各國將制定具體對策,在2014年11月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召開的首腦峰會上提交。

     聲明中提出爭取未來5年將G20整體的國內生産總值(GDP)提高2%以上,平均每年將增長率提高0.5%。聲明中還指出,2%的增長率將帶動GDP增長2萬億美元以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如果各國實施勞動市場改革、財政改革以及基礎設施投資,則能夠實現2%的經濟增長目標。

     G20從去年底開始摸索引入數值目標。在G20高級事務級協商中,美國政府高官表示「美國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模式已接近極限」,顯示出完全支持澳大利亞醞 釀的數值目標方案。美國還有另一個考慮,那就是引入數值目標後,經常順差巨大的德國將不得不實施財政刺激政策。

     新興經濟體與美國的對立似乎沒有給任何一方帶來有利的結果。美國縮小貨幣寬鬆被視為引發新興經濟體貨幣匯率不穩定的導火線。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表示「此次(G20會議)再次確認了美國應考慮縮小貨幣寬鬆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另一方面,共同聲明要求新型經濟體實施「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改革」。新興經濟體貨幣匯率不穩定的原因是自身的高通貨膨脹和經常逆差問題。

     除了新興經濟體與已開發國家的對立外,此次G20又出現了德國等經常順差國與美澳的對立。雖然達成了共同增長率目標,不過具體政策協商能多大程度做出妥協仍是未知數。

     (石川潤 雪梨)





美國在TPP談判中將就國企改革問題讓步

2014/02/24
     日美等12個國家參加的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定(TPP)談判的部長級會談2月23日討論了讓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相同條件下競爭的國企改革等問題。認可國 有企業在本國開展業務時在稅制等層面享受優待的方案最有希望被採納。美國對馬來西亞和越南等新興市場國做出了讓步的姿態。

     日本經濟財政與再生相甘利明同一天晚間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各國在國企改革問題上存在很大對立,不過已討論出一定的方向性」。對於在25日部長級會談召開之前大致達成共識的可能性,甘利明表示「到目前為止還看不到達成共識的可能性」。

     圍繞國企改革問題,此前美國一直主張在與民營企業的競爭條件方面,應該不設差別地對待國內和國外企業。要求新興市場國家等不要對國有企業實施稅制等優待, 以致民營企業陷入不利的競爭環境。另一方面,擁有眾多國有企業的越南等國擔心快速開放市場將對國有企業的業務造成影響,因此強烈反對。

     為了打開局面,美國向新興市場國提出了做出一定讓步的妥協方案。不過,關於是否要求國有企業在進駐其他TPP加盟國時設置與該國企業平等的競爭條件,估計今後將繼續討論。

     有關國有企業的定義,TPP加盟國正在就採用以「政府擁有50%以上的表決權」或「政府擁有指名半數以上股東的權利」作為條件進行討論。另外,日本郵政的稅制優待等被迫撤銷的可能性很大。

     美國希望通過在有關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的規則方面做出一定讓步使國企改革問題大致達成共識,從而迫使日本在關稅領域做出讓步。據稱握有談判主導權的日美就陷 入僵局的關稅問題進行了事務級磋商。日美仍在尋找妥協點,不過有觀點指出日美很難在25日部長級會談召開之前達成共識。

     (坂口幸裕 新加坡)




新興經濟體安易增長時代已終結

2014/02/24
     世界銀行常務董事穆莉亞妮:目前全球經濟已經恢復增長。美國、歐洲和日本經濟同時迎來增長。全球增長率2014年有望達到3.2%,高於上年的2.4%。

  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復甦可喜可賀。那麼,在過去5年裏一直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新興市場國家能否還能像此前一樣與高收入國家展開競爭呢?

世界銀行常務董事 穆莉亞妮
答案是否定的。像逃避艱苦的訓練、為了迅速獲得好成績而服用藥物的體育運動員那樣,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一直在推遲伴隨痛苦的經濟與金融改革,而是通過吸 引短期資本來保持增長。但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已開始縮減一直支撐這種「輕易地增長」的罕見貨幣寬鬆。今後新興市場國家必須改變態度。

 在美聯儲轉向緊縮成為現實之際,世界銀行曾對資本流向包括新興市場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進行預測。據測算,2013年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佔其國內生産總值(GDP)的4.6%,而到2016年將降至4%左右。根據今後的情況,這一減少幅度可能加快。

  到那時,一直拖延改革的新興市場國家的增長可能面臨急煞車。背負鉅額經常項目赤字和對外債務的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可能因利率上升而面臨嚴重壓力。

  在2013年,僅僅由於出現美聯儲將縮減第三輪量化寬鬆(QE3)的預期,被認為經濟基本面較弱的國家的貨幣和股票市場就遭受了打擊。而代表性例子就是被稱為「脆弱五國」的土耳其、巴西、印度尼西亞、印度和南非。

  而在最近,由於受阿根廷貨幣暴跌和中國增長出現放緩跡象等影響,市場再次出現了針對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前景的懷疑論。

  但對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情況並不那麼糟糕。很多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市場並不存在巨大壓力。在60%以上的發展中國家,在QE3縮減預期傳出的2013年仍然迎來了貨幣升值。在很多這樣的國家,改革都取得了成效,正在獲得以直接投資為代表的穩定資本流入。

  例如墨西哥2013年開放了能源市場。這在政治層面是艱難的判斷,但得易於這個舉措,該國沒有淪為「脆弱五國」。

  高收入國家的強勁增長將通過新增投資的擴大等方式,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增長機會。但要有效利用這一良機,需要構建健全企業競爭環境的完善國內政策、具有對外魅力的貿易制度以及健全的金融部門等。

  對於政治家而言,困難時期的改革並非易事。但為了實現增長、提高國民福利,改革是不可或缺的。戰勝危機和作為勝利者東山再起完全是兩回事兒。

     ((C)Project Syndicate)

     穆莉亞妮(Sri Mulyani Indrawati):兼任世界銀行首席運營官(COO)。歷任印度尼西亞經濟統籌部長和財政部長等職務。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年51歲。

     〈記者觀點〉新興市場國家必須推進改革

  針對美聯儲退出量化寬鬆,貨幣開始遭到拋售的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機構相關人士指責美國「自私」。而這也是一種不滿,即認為貨幣遭拋售的原因在於, 「過剩資金」的流入超出預期地提高了國內需求,並導致了對外債務和經常收支赤字的膨脹。但是,旨在糾正這種不均衡的國有企業民營化以及國內生産基礎的擴充 是向已開發國家轉變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只有將困境轉化為改革推動力的新興市場國家,才能在已轉向緊縮的世界經濟中生存下去。

     記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編輯委員 加賀谷和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