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G曾以化粧品起家
「你看,這部分皮膚有點粗糙吧」,在越南河內的韓國LG生活健康旗下銷售代理商LG比娜化粧品門市內,33歲的銷售人員哈因正在一邊利用小型攝像機診斷客戶皮膚的健康度,一邊推薦商品。
正傾聽韓國LG生活健康銷售的高檔化粧品的相關解説的越南女性(越南河內市) |
在越南一家日資企業擔任財務的27歲的陳小姐就是LG化粧品的忠實用戶之一。其購買的化粧品套裝售價2300萬越南盾(約合人民幣6738元)。雖然這相當於越南工廠勞動者平均月薪的約8倍,但她笑著説「能連續使用1年,挺合算的」。
該店每月將接待2500~3000名顧客。以加入中藥成分的熱門主力品牌「WHOO(後)」為例,售價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3063.15元)的乳霜和美 白滋養化粧品最為暢銷。而客戶主要為富裕階層。對於繁忙的顧客,銷售人員可以上門提供按摩等服務。哈因説,「韓國電視劇裏的女演員都擁有美麗的肌膚。這是 越南女性的理想」。2005年時,每月僅為30億越南盾的該店銷售額目前已達到每月110億越南盾,增長至近4倍。
在越南趕超資生堂
從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日經中文網)實施的亞洲品牌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韓國企業優勢明顯。在受到好評的化粧品品牌方面,在中國資生堂位居第3位,而韓國 品牌則排在第16位之後。但在印度,日韓品牌的勢頭則出現逆轉。資生堂和高絲均排名後面,而LG的「The Face Shop(菲詩小鋪)」等則位列前茅。
2008年,LG化粧品部門的銷售額僅為約6千億韓元,而2012年則達到約1.5萬億韓元,增至約3倍。韓國國內市場規模僅為日本的六分之一左右。而其增長的原動力則來自併購(M&A)和開拓亞洲市場。
在1995年進駐的中國市場,其融合中藥配方和宮廷裝飾品的高檔容器設計深受富裕階層青睞。目前以「WHOO」品牌為中心,已在中國各地百貨店開設了340家店舖。該公司2012年收購了新加坡當地企業,並將代理店模式改為直營,提高了銷售能力。
從學習走向超越
如果尋找韓國企業強大實力的源頭,可以發現那就是日本的經驗。LG的新品牌「SU:M37°(呼吸)」的日本製造銷售商是2012年2月被其收購的日本東京的銀座stefany化粧品公司。而LG看中的正是該公司在抗衰老化粧品方面的銷售模式。
而韓國愛茉莉的借鑒對象也來自日本。該公司在上世紀60~70年代實現了迅速增長,而在其背後則是資生堂的技術支持。在佔其海外銷售額57%的中國市場,在2000年代進駐之際,該公司也參考了資生堂的系列專賣店的鋪網。
愛茉莉的董事金升煥表示,「僅憑同樣的模式很難取得成功」,因此該公司推出了普及價位的品牌「夢粧(mamonde)」,並通過網店和低價超市進行銷售。資生堂比愛茉莉提前20多年進駐中國市場,但今年夏季才開始開拓新銷路。韓國化粧品正嘗試從學習日本走向超越日本。
據調查公司英國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統計,2007年達到4萬億日元的日本化粧品市場出現增長乏力,而中國市場到2017年有望增至2007年的3倍,達到 4.6萬億日元。此外,東南亞也將增至2倍,達到1.9萬億日元,日本、中國和東南亞合計將超過10萬億日元。一味專注于與歐美品牌展開競爭的日本廠商如 果不調整戰略,很可能在不經意中錯失這一增長市場。
|
資生堂早在1981年進駐中國。其業務範圍比花王和高絲等其他日本企業更廣,遍佈全中國。正因為如此,遭受反日遊行的影響也最大。主打的高檔化粧品「SHISEIDO」的銷售急劇下滑。其「品牌實力」反而成為了障礙,甚至出現了撤櫃等情況。
與此同時,法國歐萊雅和美國寶潔(P&G)公司則趁機加強了銷售攻勢。資生堂在反日遊行平息後也未能收回被奪走的暢銷專櫃。2012財年(截至13年3 月)資生堂的中國業務首次出現減收(按當地貨幣計算),佔合併營業利潤3分之1的中國業務盈利也減少了60%,減至50億日元。最終,資生堂8財年來首次 陷入最終虧損,自1949年上市以來,實際上時隔64年首次出現股利減少。
資生堂在上海的百貨店的專櫃 |
其武器就是沒有冠以「資生堂」之名的當地品牌,也可以稱之為「隱形」商品。包括面向百貨店的「歐泊萊」和面向化粧品專賣店的「悠萊」的兩條産品線,雖然不 比主力産品「SHISEIDO」,不過由於屬於高價位商品、單價較高,加之在中國本土生産所以毛利潤很高。資生堂自今年春季以來一直將營銷費用集中于這兩 個品牌。同時還調整了過去優先擴大規模、在全中國擴大銷售網路的戰略,改為著力在受反日遊行影響較小的沿海地區加強營銷。
資生堂「隱形」作戰的成果在上半財年還沒有顯現出來。受去年春季大量推出新産品的反作用影響,2013年4~9月期中國業務的銷售額同比減少了5%左右。 除了反作用之外,中國內陸地區的反日遊行影響依然很深。資生堂高管表示「目前雖然擺脫了最糟糕的時期,但是銷售額仍然復甦乏力」。資生堂會長兼社長前田新 造表示「希望2013財年(截至14年3月)全年可以同比增長5%左右」,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下半財年必須確保15%左右的高增長率。
資生堂在10月17日上調了業績預期,宣佈預計2013年4~9月期的合併經常利潤將同比增至2.5倍,達210億日元,不過股市卻對此反應冷淡。這是因 為自公佈上財年陷入最終虧損和上市以來股利首次減少的4月底以來,資生堂的股價已經恢復了20%以上,另外業績能否得到修正主要在於日本國內業務的成本改 革效果。一家日本國內的證券公司表示,隨著資生堂不斷削減成為國內業務重負的流通庫存,「下一財年之後的國內銷售有望改善」,不過資生堂的日本國內業務已 明顯觸頂。截至上一財年,資生堂在日本國內的化粧品銷售已連續7財年減收。
沒有中國業務的復甦就沒有下一財年之後的增長。大河證券的高級分析師廣住勝朗指出,如果不能按計劃改善盈利,那麼接下來資生堂將面臨「必須調整人工費等高 於歐美企業的固定費用」的局面。面向佔下半財年銷售額40%的12月商戰,資生堂押上未來增長賭注的秋冬「隱形作戰」將拉開序幕……
(栗本優)
「韓流」成為韓國産品開拓亞洲市場的排頭兵。目前,韓國電視劇、音樂和服裝正在席捲緬甸和寮國。由於韓流內容産品帶來形象的改善,韓國産品的銷售也在迅速擴大。被逼入絕境的日本需要積極採取改變銷售方式和著作權狀態等反擊舉措。
電視上播放著帶有緬甸語字幕的韓國電視劇(7月,仰光市內) |
緬甸地面廣播播放的電視劇的大部分都是韓國電視劇。播放時間每天長達6個小時以上。據電視臺「MRTV—4」的運營公司統計顯示,在該公司播放的5部電視劇中,有4部是韓國電視劇。該公司公關部長修艾説:「由於收看者的強烈要求,播放數量有所增加」。
在位於寮國首都永珍的購物中心「tarato-sao」的3樓,小規模的CD、DVD銷售店星羅棋佈。在超級購物中心內,韓國歌手PSY的熱門歌曲《江南 style》震耳欲聾地播放著。而在商店貨架上,則滿滿地擺放著帶有塑封的《大長今》和《IRIS》等100多部韓國電視劇和電影。店員説:「雖然也擺放 著泰國和中國的電影與電視劇,但韓國的最受歡迎」。
7月上旬,為了親眼看到訪問菲律賓馬尼拉的韓國歌手李民浩(Lee Min Ho),數千名粉絲湧到了馬尼拉機場。據當地媒體報導,7月6日舉行的音樂會吸引到了約1萬5000名觀眾,達到超滿員狀態。門票在網路上被炒到了5000比索(約合人民幣680元)的高價。
2000年以後,「韓流」在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各國迅速擴散。菲律賓電視臺ABS—CBN在晚間10點左右播放的韓國電視劇的收視率達到約15%的高水平。在各國,韓國音樂也持續受到追捧。
相關影響已經超越內容産品領域。在電視劇和電影中,韓國家電産品、汽車和化粧品等作為廣告得到大力宣傳,這引發了消費者對韓國産品的青睞。此外,由於受 電視劇和音樂影響,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對韓國食品和服裝感興趣,於是開始光顧韓國係連鎖店。據韓國進出口銀行調查,韓國內容産品出口每增加100美元,韓 國産品的出口將增加412美元。
「最優質的電視來自三星」——在仰光市內的家電銷售店諮詢時,經常得到這樣的回答。在仰光市內,5月開業的韓國樂天集團旗下的「OTTERIA」吸引到 的年輕人將襯衫等西歐風格服裝稱為「韓國風格」。而在寮國的萬象,「質量高的是韓國産品」的評價已經紮根,因此現代汽車的銷售正在迅速增長。
居住在馬尼拉的大學生艾麗卡•凱莉傑羅(21歲)經常購買售價在2000比索(約合人民幣280元)左右的韓國化粧品。日本化粧品「質量雖好,但價格太貴」。相比價格高不可攀的日本産品,東南亞年輕人更加青睞在電視劇等裏面經常看到的觸手可及的韓國産品。
過去,在亞洲被稱為「酷」的是日本企業的産品,豐田、索尼、本田……。日本企業的名稱曾成為産品的代名詞。但是,這種地位正在受到韓流勢力的侵蝕。據營銷 專業雜誌《Campaign Asia-Pacific》實施的調查顯示,2012年,三星的品牌號召力已經超越索尼,躍居亞洲榜首。
對10個城市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在「動漫」、「音樂」以及「化粧、時裝」這3個領域,日本的人氣度超過韓國,但在「電視劇」和「電影」領域日本落後於韓 國。日本在動漫領域具有壓倒性優勢,在化粧和時裝領域也處於優勢地位,但在音樂領域日韓兩國基本勢均力敵,相反在電視劇和電影領域日本則處于劣勢地位。
台北和香港偏愛酷日本 東盟熱衷韓流
按城市來看,亞洲各城市的地區差異則更加明顯。在所有5項內容中,日本産品人氣度均超過韓國的是台北和香港。在這2個城市,「酷日本」的人氣度更高。另一 方面,在除動漫之外的4項中,韓國産品人氣度均超過日本的是曼谷、上海以及胡志明市。從整體來看,韓流在東盟(ASEAN)的人氣度似乎更高。
博報堂認為,「日本的文化産業曾經在亞洲各國擁有強大的影響力,但在如今則受制于韓國」,這樣的情形正日趨明顯。如果關注電視節目,會發現韓國的電視劇和電影已經隨處可見,KARA和少女時代等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人氣度也非常高。
「雖然日本的電視劇、電影和音樂也在蒸蒸日上,但稍有閃失就將被韓國企業所超越……」,這樣的擔憂正在困擾日本企業。在亞洲市場,電視劇和電影等「酷日本」文化已經落後於韓國,採取措施加以提振是日本企業的當務之急。
日本為什麼會落後於韓國呢?
金融危機成為轉捩點
韓國還設立了「設計振興院」和「內容振興院」,而且加強了通過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TRA)拓展海外市場的扶持政策。這樣的積極政策産生了效果,自 2000年以來的4年間,韓國面向日本、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的內容出口額從0.36億美元增加至1.8億美元,增幅達到5倍。
與日本不同,韓國國內市場狹小,只能進軍海外市場。正因為韓國有這樣強烈的危機意識,才會先於日本實施軟實力戰略,導致在一些領域日本遠遠落後於韓國。
比較2011年度日韓兩國創意相關産業的政府預算額發現,韓國為日本的2倍以上。韓國相關預算的規模約為日本的8倍,兩國間的差距很大。這種官民一體的援助體制推動了韓流人氣的高漲。
韓流包含著如下的明確國家戰略。(1) 電影和電視劇等大眾文化的流行→(2)大眾文化與明星聯動的商品·服務的購買→(3)生活用品、電子産品等韓國産品的購買→(4)文化、生活方式等對韓國 整體的好感——通過上述4個階段,持續並擴大韓流,從而最終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
據悉,韓流90年代後期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由韓劇開始,在日本「冬季戀歌」的火爆引發了韓流。韓流經過香港、墨西哥等地,一直風靡蒙古和印度等地。此外,日本影視産品價格上漲和香港電影的衰落等也是韓流形成的原因之一。
反擊韓流的日本政府
鑒於韓流的成功,日本經濟産業省去年成立了「酷日本海外戰略室」,終於實質性地踏出了反擊的一步。日本經濟産業省計劃將服飾、食品、文化宣傳、地域性産品、居住以及觀光定位於「創意産業」,並予以扶持。
去年,日本經濟産業省在新加坡、印度、中國、韓國等以及歐美各城市進行了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日本官員介紹稱:「經推算,2020年全球文化産業的市場規 模將達900萬億日元以上。而日本的目標是獲得其中的8萬億~11萬億日元。」然而日本能否挽回劣勢?今後「酷日本」與「韓流」的對決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