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記者畢儒宗劍橋市報導】前中華民國總統府發言人,現任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郭岱君女士,六月十一日應紐英侖中華專業人員協會之邀,以「從蔣 介石日記看蔣介石:議論常公與身後」為題發表演講。郭女士根據蔣介石日記的內容,及自己的研究,描繪蔣介石的內心世界,並針對多個華人們最關心的歷史事 件,提出許多顛覆性的史實。例如:抗日前經常說的「攘外比先安內」,實際上要安的「內」是軍閥,而非共產黨;蔣介石為何自「聯俄容共」到痛恨共產黨?他與 宋美齡的感情等。
針對共產黨數十年來指控蔣介石不抗日的說法,郭女士表示,蔣介石日記提供了很好的答案。當1931年918事件發生後,全國群情激憤,都要求要對日作戰,蔣介石隔天在日記理寫道「日本三日可亡我也」。
郭 女士表示,蔣當時主張不打,其實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不能與日本人打,包括胡適、蔡培元、于右任及汪精衛都知道是不能打。汪精衛在國民黨會議中的口頭禪 是「這個戰怎麼打?」當時的情勢敵強我弱,強弱懸殊。蔣介石能真正控制的也只有東南沿海,在黃埔訓練的軍隊經過北伐及中原大戰也所剩不多,各地軍閥割據各 有所謀,未必會來打這個戰。
在沒得到聯軍的軍事裝備支援前,中國軍隊有多弱呢?她舉例,在淞滬戰役,中國軍隊是三個人一支步槍,有的還要用 繩子綁起來,否則就鬆散掉了。要打仗就時就早上發子彈,每個士兵有時發13顆子彈,有時發7發子彈。平時訓練時是不發子彈,用假的,因為用子彈太浪費了。 士兵只能穿草鞋,可是日本是軍艦,機械兵團。所以淞滬戰役中日雙方的死亡率是7:1,中國什麼都沒有,就是血跟肉。
郭女士指出,從日記來 看,在1932年以前,國民政府對日本是在拖,因為蔣不知道該怎麼辦。一直到了1933年,蔣與德國軍事顧問商量後,怎樣打這個仗慢慢的就清楚了,他想到 要用這個空間換取時間並且準備遷都。因為南京、上海一定是守不住,本來要遷長安、洛陽、西安,最後在34年決定遷都四川。但南京政府進不了四川,因為四 川、雲南、貴州這西南都是軍閥控制,他根本進不去。
蔣因此在日記中說出「借剿共以收復西南」,也就是後人所知「攘外必先安內」的說法。但蔣 日記出現後,對歷史有很大的顛覆,很多學者來看了後才恍然大悟,尤其是中國大陸學者。因為大家都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現在才看出來原來他安 的「內」並非指共產黨,而主要是軍閥。
她表示,中國科學院的近代研究所派出了大批研究員到史丹佛大學研究蔣介石日記,很多學者看了日記之 後,都說非常震撼。不少人看了甚至流淚。此外,郭女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一個月前到武漢大學演講,講完後有位學生問,「郭教授如果你說得都是真的,那 我所學的是不是真的,」當時氣氛挺尷尬,臺下武漢大學校方領導的臉色也不好看。
根據蔣的日記,經過1933年多次剿共後,蔣並沒有將紅軍當回事,他認為只要下一次圍剿就可以把紅軍剿滅了。因此他故意流下一股紅軍,然後將他們從西安往西南趕,那紅軍往前面走,政府的軍隊在後面追,這樣才能進入川、雲、貴,然後讓紅軍往延安走。
西 安事變發生前,原本再一次圍剿就要把紅軍剿滅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因此蔣在日記中寫道「漢卿壞我大事」、「漢卿誤我一盤好棋」。因為根據蔣的計劃,希望 德國顧問在1939年時能為中國訓練出60個德國裝備師,但在西安事變開始時,這個目標連一半都沒有達到,他沒辦法只好被迫倉促應戰,揭開了八年慘烈抗戰 的序幕。(註:張學良字漢卿。)
郭女士強調,分享這些,在乎的不是蔣介石個人的榮辱,不在於他一個人的平反,只是為了了解整個中華民族所走 過的一點一滴,因為在日記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很多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及決策過程。重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在歷史上做一個沈思、學習反省, 我們也深知,唯有改革,才能維持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
Read more: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6/17/n3289232.htm#ixzz2ox81AkLI
郭 女士表示,蔣當時主張不打,其實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不能與日本人打,包括胡適、蔡培元、于右任及汪精衛都知道是不能打。汪精衛在國民黨會議中的口頭禪 是「這個戰怎麼打?」當時的情勢敵強我弱,強弱懸殊。蔣介石能真正控制的也只有東南沿海,在黃埔訓練的軍隊經過北伐及中原大戰也所剩不多,各地軍閥割據各 有所謀,未必會來打這個戰。
在沒得到聯軍的軍事裝備支援前,中國軍隊有多弱呢?她舉例,在淞滬戰役,中國軍隊是三個人一支步槍,有的還要用 繩子綁起來,否則就鬆散掉了。要打仗就時就早上發子彈,每個士兵有時發13顆子彈,有時發7發子彈。平時訓練時是不發子彈,用假的,因為用子彈太浪費了。 士兵只能穿草鞋,可是日本是軍艦,機械兵團。所以淞滬戰役中日雙方的死亡率是7:1,中國什麼都沒有,就是血跟肉。
郭女士指出,從日記來 看,在1932年以前,國民政府對日本是在拖,因為蔣不知道該怎麼辦。一直到了1933年,蔣與德國軍事顧問商量後,怎樣打這個仗慢慢的就清楚了,他想到 要用這個空間換取時間並且準備遷都。因為南京、上海一定是守不住,本來要遷長安、洛陽、西安,最後在34年決定遷都四川。但南京政府進不了四川,因為四 川、雲南、貴州這西南都是軍閥控制,他根本進不去。
蔣因此在日記中說出「借剿共以收復西南」,也就是後人所知「攘外必先安內」的說法。但蔣 日記出現後,對歷史有很大的顛覆,很多學者來看了後才恍然大悟,尤其是中國大陸學者。因為大家都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現在才看出來原來他安 的「內」並非指共產黨,而主要是軍閥。
她表示,中國科學院的近代研究所派出了大批研究員到史丹佛大學研究蔣介石日記,很多學者看了日記之 後,都說非常震撼。不少人看了甚至流淚。此外,郭女士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一個月前到武漢大學演講,講完後有位學生問,「郭教授如果你說得都是真的,那 我所學的是不是真的,」當時氣氛挺尷尬,臺下武漢大學校方領導的臉色也不好看。
根據蔣的日記,經過1933年多次剿共後,蔣並沒有將紅軍當回事,他認為只要下一次圍剿就可以把紅軍剿滅了。因此他故意流下一股紅軍,然後將他們從西安往西南趕,那紅軍往前面走,政府的軍隊在後面追,這樣才能進入川、雲、貴,然後讓紅軍往延安走。
西 安事變發生前,原本再一次圍剿就要把紅軍剿滅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因此蔣在日記中寫道「漢卿壞我大事」、「漢卿誤我一盤好棋」。因為根據蔣的計劃,希望 德國顧問在1939年時能為中國訓練出60個德國裝備師,但在西安事變開始時,這個目標連一半都沒有達到,他沒辦法只好被迫倉促應戰,揭開了八年慘烈抗戰 的序幕。(註:張學良字漢卿。)
郭女士強調,分享這些,在乎的不是蔣介石個人的榮辱,不在於他一個人的平反,只是為了了解整個中華民族所走 過的一點一滴,因為在日記裡,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很多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及決策過程。重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在歷史上做一個沈思、學習反省, 我們也深知,唯有改革,才能維持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
Read more: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6/17/n3289232.htm#ixzz2ox81AkLI